六合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疫情及防控措施探析

2017-12-09 10:49郭吉山朱训泳殷晓蓉张晓艳
安徽农学通报 2017年22期
关键词:对策建议

郭吉山+朱训泳+殷晓蓉+张晓艳

摘 要: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全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该文针对六合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危害现状,分析了疫情入侵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抓好源头管理、筑牢防控战线、规范栽培管理等防御措施,以期为大面积疫情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现状;原因;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22-0075-02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全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水稻受水稻细条病菌侵染后,叶片变黄甚至枯死,空秕粒增多,千粒重降低。一般年份可减产10%~20%;在气候条件适宜时,该病容易发生流行,产量损失高达40%。病菌主要从气孔或伤口侵入,借风、雨、露和农事操作等方式传播,在无病区主要通过带菌种子传入。因此,控制水稻细条病的发生,对于避免该病流行、降低其对水稻生产所带来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1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疫情

1.1 发生区域 2015年8月26日,位于六合区东北部的横梁街道种植大户陈晓亮向区植保站反映,其种植的杂交水稻发生病害,区植保站根据陈晓亮采集的水稻病株,初步判定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可疑病株,后经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鉴定,确诊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最后通过对该区域全面普查,确定发生面积5.52hm2,其中重发田块约1.87hm2,并在上级主管部门指导下,对发病区域进行科学防控,至今没有发现疫情扩散蔓延。但是在2017年8月11日,市植保部门在六合区北部的马鞍街道进行水稻病虫调查时,又发现疑似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田块,后经鉴定确诊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通过调查表明,该区域发生面积0.67hm2,其中核心区0.4hm2,田块种植属于规模化经营。

1.2 发病品种 根据调查表明,2处发病品种都为两系杂交中籼稻品种,其中横梁街道发病区域涉及品种为Y两优6号、两优6326,马鞍街道发病区域涉及品种为C两优0861、两优688。2处稻种来源均从邻近邻省私自调入,未经过调运检疫。在播种前,都没有针对水稻细条病菌的预防,采取药剂浸种措施。

2 发生原因分析

针对以上疫情发生情况表明,在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后,虽采取紧急措施进行防控,但未能彻底根除,就需要分析疫情入侵根源,探求有效的防御措施。

2.1 种子市场无序,乱引串种严重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在无病区,主要是通过带菌种子传入。目前,六合区的种子市场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水稻种子乱引串供现象依然存在,导致疫情入侵几率加大。一是特殊的地理位置,给疫情入侵创造机会。六合區北部地区与外省交界,由于杂交稻种子市场价格差距较大,本地一般在50元/kg左右,外地一般在30元/kg左右,致使外地杂交稻种私自、并无检疫手续串入。二是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增加疫情入侵风险。六合区土地规模种植面积已达1.63万hm2,占粮食种植面积70%以上。在1143户粮食经营主体中,外地种植户达706户,占总户数的61.8%[1]。粮食种植大户由于种植面积大,他们考虑到在种子方面的投入成本,往往选择从本地携带稻种进入,或在外省种子公司批量购种,从而增加疫情入侵风险。另外,六合区地处丘陵地带,是南京市杂交稻主要种植区,常年水稻面积为3.2万hm2,其中杂交稻为2.33万hm2。较大的杂交稻种植面积,为疫情发生提供内因发生条件。

2.2 农户认识不足,防控意识不高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在本地区是侵入检疫性病害,在2015年之前一直没有发生,所以当地农户、以及农技人员都认识不足,在种子调入、药剂浸种以及大田防控方面准备不充分。其中在种子调入方面,没有防控意识,没有索取检疫方面的证明,以至于在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线上不能固守。二是由于认识不足,在种子药剂处理方面仅仅针对真菌性病害预防,没有采取细菌性病害的药剂处理。三是大田防控不及时。由于该病害一直没有发生,当地农户在疫情发生时,都认识不了该病害的危害性,当作一般性真菌病害防治,以至于没有控制住发病中心,造成发生地小面积蔓延。

2.3 栽培管理不当,有利发生蔓延 在发生地调查表明,水稻长势过旺的田块,该病害发生严重;统一水系的田块,形成一个大的发病中心;在一块田中,除发病中心外,病害呈带状分布。这些表现症状,都以栽培管理不当相关。具体原因:一是水稻规模种植户是以夺取高产、创造高效益为目标,在肥料施用方面投入较大,造成大部分水稻田生长过旺,为疫情发生蔓延提高条件。二是由于当前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差,稻田上水都是田块之间串灌,大多数稻田没有单独的排灌条件,造成疫情在田块之间传播。三是农事操作不当,促进扩散蔓延。主要在病虫防治方面,种植大户操作防治器械在田间胡乱拉拽,造成病菌在稻株间传播。特别是在疫情出现发病中心后,不能够掌握正确的防治方法,促进疫情在田间、田块间扩散蔓延。另外,近年来大力推广的稻秸秆全量还田技术,为病菌的积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4 技术人员不足,监测力量薄弱 测报工作任务多、责任重,区、街镇级测报力量薄弱,将严重影响到疫情预测预报的时效性、及时性。以上现象在近年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疫情的监测上,表现尤为突出。当前区级植保站现有测报人员3人,没有专业毕业的测报员。各街镇由于受机构调整的影响,已没有专职的测报人员。

3 防控措施探讨

针对六合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地仅在2个街镇2个点,还没有大面积蔓延之时,加强种子调运检疫是关键。在防治策略上,应重点抓好种子检疫,强化宣传培训,积极开展以农业防治为主,辅以药剂保护等对策措施。

3.1 实施联防联控,抓好源头管理 针对当前水稻种子市场的状况,要加强省与省之间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联合监测与防控协作,从源头控制疫情向外传播蔓延。一是加强制种基地审批制度。要求做到:⑴3年内发生过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地方不安排;⑵病区的下游和毗邻区不安排;⑶引、换种频繁的地方不安排。对已经批准的制种单位(个人),要求建立好田间档案。二是开展产地检疫。在生长季节,对制种基地的水稻按《水稻种子产地检疫操作规程》进行不少于3次产地检疫。第1次在拔节期,第2次在孕穗至抽穗阶段,第3次在齐穗后至叶片枯黄前[2]。考察整个大田特别是田边、沟渠边稻株上有无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症状,严禁发病田留种。三是实施良种补贴工程,积极开展统一供种。针对目前杂交稻种价格偏高的现象,建议各街镇合理编制《南京市水稻生态补偿资金》计划方案,大力实施良种补贴工程,加大稻种补贴力度,并通过公开招标实施单位,对水稻种植大户开展统一供种,全面杜绝水稻种子乱引串供现象。四是推广籼改粳种植。针对区域内适宜种植粳稻的地区,积极推广粳稻种植,有效控制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蔓延。endprint

3.2 加强宣传培训,筑牢防控战线 提高农户的认识是防控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核心措施。要通过科技周、科普日和农业植物检疫宣传月等活动,宣传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危害性;通过组织新型经营主体户观摩、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培训,普及疫情防控知识,提高广大农民防控的积极主动性。在防控关键时期,基层农技人员要深入田间,指导农民选对药剂品种,全面开展科学防控,确保关键技术落实,筑牢防控战线。一是抓好种子市场监管。对辖区内各种子经销单位及经销户从区外调入水稻种子必须到区植保植检站办理植物检疫要求书方可依法调种。同时,对外地调入的稻种,要加强复检工作。二是引导农户从正规渠道购种,并抓好种子药剂处理,降低发病风险。三是加强大田防控指导,控制发病中心,杜绝乱用药现象。

3.3 规范栽培管理,控制发生蔓延 要采用科学方法进行田间管理,提高稻苗对细条病的抵抗力。⑴加强宣传指导,力促种植大户开展平衡施肥、配方施肥,杜绝超量施肥,特别是过量、过迟偏施氮肥,保证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植株抗病能力。⑵抓好水浆管理。要充分利用低产田改造项目,抓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应做到“自立门户,排灌分家”,防止串灌、浸灌,创造有利水稻生长而不利于病菌侵染的生态环境[3]。⑶掌握正确的防治方法,减少人为传播。严禁晨露未干进行田间农事活动,以免人为传播。田间预防,应先入无病田后入病田;出现发病中心后,应遵循“先外后内”“先轻后重”的用药顺序。大面积预防,建议采取无人机防治与人工防治相结合,以减少人为因素影响。⑷合理秸秆处理,减少病菌积累。一是申请秸秆焚烧,及时扑灭疫情。二是对于没有焚烧条件的田块,可采取深耕措施,并铲除田埂、地角、沟渠、路边的杂草,减少病菌残留。

3.4 夯實测报基础,强化监测力量 根据新时期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建议完善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体系,充实基层病虫测报技术力量,确保疫情监测的时效性、及时性。一是编制区级测报部门人员增额,强化监测队伍建设。二是建立区域测报点,夯实测报基础。根据区域种植特色,在区内建立2~3个区域站点,并公开招聘病虫测报专业人才,夯实测报工作基础。三是对基层兼职的测报人员进行业务素质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做实疫情防控网络[4]。

参考文献

[1]朱训泳.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信息,2016,6:9-10.

[2]唐学友,章炳旺,陈春秋,等.安庆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防治概况及检疫控制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173.

[3]徐树林,杨国兆,张绍国.泗阳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防控工作总结与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6,4:140-141.

[4]冯小燕,朱训永,应长法,等.加强基层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的对策思考[J].湖北植保,2012,1:45-48.

(责编:张宏民)endprint

猜你喜欢
对策建议
县级电力财务稽核管理研究
关于师范类高校植物景观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网络参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动机制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