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中年,但不要油腻

2017-12-09 05:47周公子
婚姻与家庭·婚姻情感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贬义词病态油腻

周公子

身为一个快40岁的中年人,最近我过得有些丧。

起因是网络流行的一篇文章,名为“中年人这个称呼你能接受吗?”点开一看,原来是说中国第一批“80后”已经37岁,步入中年行列了。

这本来没什么。问题是,标题前面特别加了一个四字成语:欲哭无泪……

这词加的,可就真扎心了,似乎人过了30岁,再怎么活都只能是一件不体面的事,只有用“欲哭无泪”来形容了。

中年变成贬义词?

这还不够。没多久,网上又掀起了一波批判“中年油腻猥琐男”的风潮,顺便捎带上“中年肥大庸俗女”,每个性别列出来的特点达20项之多,避无可避,总会有一两项中招,遂导致人人自危,大喊“我是中年怎么啦?为什么要嘲笑我们?”

但细想一下,对于青春的歌颂和羡慕,对于中年的嘲笑和叹息,在文化中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例子,除了赵明义手中那只代表“中年人养生(pà sǐ)”的保温杯,就要数那句常见的玩笑话—

只要谈起怀旧的电影、歌曲、往事,就一定会有人跳出来插播一句:“啊,你暴露年龄啦!哈哈哈哈哈哈!”

好像这样就放出了一个大招,可以彻底打败一个人。

中年,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一个贬义词了?而且,不光年轻人在说,就连中年人自己也常常以此自嘲。

所以,最近我过得有点儿丧,但很快,我又看到了希望。

被排斥的不是“年纪”,而是“病态”

在一片嘲笑声中,我发现,其实有些中年人是可以获得豁免的!例如吴秀波、吴彦祖、金城武、王菲、俞飞鸿……虽然老大不小,但没人会认为他们油腻庸俗。相反,他们还是优雅稳当地做着偶像,一如从前,并且让很多年轻人都想活成他们的模样。

由此可见,哪怕同处中年,不同人的社会口碑还是不一样的。被排斥嘲笑的那一群,并非整個中年群体,而是其中的一种生活态度。

冯唐就列举了“中年油腻猥琐男”的一些特点。例如—

1.脏兮兮。大热天不洗澡憋出一身油腻,头发不剪,鼻毛戳到外面,美其名曰“抵抗雾霾”。

点评:以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准看,“脏兮兮”不是一种个人自由,而是不大适应社会的表现。众所周知,在与他人的交往之中,肮脏的外表和刺鼻的气味会给他人带来骚扰。如果明知故犯,只能说,这个人实在是活得太过自我为中心,严重到连他人的感受都觉察不到了。

2.以“真老爷们儿不必读书”为自豪。不学习,爱吹牛,喜欢通过夸夸其谈获得瞬间快感。

点评:热爱吹牛的人,往往有一个虚弱的自我和一份低矮的自尊。所以,为了感受自我的存在,他们不得不反复找人说话,“我说故我在”;同时,为了体验高自尊的牛逼感觉,他们又必须时时夸大自己,自欺欺人。所以,经常吹牛的人,心态都有点儿问题。

3.热衷于当众谈性。时常色眯眯盯着女生看,一嘴的口水,一双大眼睛里全是要吃掉她的光芒。

点评:这种做法,常常被当事人强辩为“活出自我何足惧”,但实际上,它更可能是当事人不善于吸引异性的标志。因为这样一副猥琐模样,肯定会吓跑不少正经的女孩子。如果当事人活到中年,依然不懂得这个简单的道理,只能说,他和异性相处肯定很有问题。

4.一聚会就追忆从前。过去一点儿“成就”被回放成千上万遍,说到人家都可以背出来了。

点评:心理学上,这叫“强迫性重复”,揭示当事人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他可能眼下活得很不如意,只好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聊以自慰;或者,他的社交能力很差,不懂得找话题聊天,只好反复使用同一个话题(通常是别人称赞过他的),却没想到有些乐趣是可一不可再的……

上述种种特点,无论放在哪个年龄段,都会显得很病态。

而在网上备受排斥的,其实不是中年,而是病态。

如果没有病态,中年,本应是一个沉淀和收获的季节。你的经验,你的智慧,你对自我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洞察,都会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你的年龄既不太大,也不太小,正好可以尽情享受人生。

一切,都是刚刚好。所以,人到中年,去拥抱作为一个中年人的体面吧,具体说就是让自己散发完全超越性吸引力的气场与姿态,被别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并相信能从你身上学到东西。做到这些,不容易,还不快努力!

猜你喜欢
贬义词病态油腻
病态肥胖对门诊全关节置换术一夜留院和早期并发症的影响
病态肥胖对门诊关节置换术留夜观察和早期并发症的影响
拒做中年油腻男
君子之道:能移而相天——王夫之《庄子解》对“社会病态”的气论诊疗
张老师犯得着这样“处心积虑”吗
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大妈?
油腻也不错
油腻
“贝利”曾经是贬义词
商务英语翻译中英汉褒贬义词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