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照料,中国式育儿的利与弊

2017-12-09 05:47
婚姻与家庭·婚姻情感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隔代祖辈照料

| 策划人小语 |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3岁以下未入园的孩子到底谁来带?这一问题让不少职场父母感到越来越头疼。据国家卫计委2016年在全国10城市的调研结果表明,隔代照料是3岁以下婴幼儿照料的主要模式,祖父母(外祖父母)占照料者的80%,专家称其为“4/5”现象。

但依旧有不少父母对这一普遍现象抱以负面看法,一方面将隔代照料与不科学的育儿观画上等号;一方面又不得不屈服于现实的压力,将尚在襁褓中的孩子交给老一辈照料。

本期策划,让我们走近隔代照料的那些烦心事儿和省心事儿,看一看,让隔代照料发挥最大优势,还能做些什么?

隔代照料

让家庭小船说翻就翻?

隔代爱,隔代害?

每天中午,小青家里都会上演一场追逐大戏,主角就是小青的婆婆和小青两岁半的儿子敦敦。“撒得比喂得多!”小青跟闺蜜吐槽的时候,经常无奈地用这句话来形容“喂饭大战”的结果。但没办法,婆婆还是乐此不疲。

生完孩子5个月后,小青就回单位上班了,自己的父母年纪大了身体不好,没法照顾孩子,车贷房贷样样催人命,容不得她有一丝喘息和放松的机会。看了太多保姆虐待孩子的新闻,小青和老公都怕了,实在放心不下让一个陌生人来带敦敦。于是,小青的婆婆出马了。

一个旅行箱,一床被子,婆婆入住了敦敦的儿童房。刚开始,小青还觉得挺轻松,可没几个月,她便开始深深怀疑自己当时的决定。

有一天,小青加班到晚上8点,饿得肚子咕咕叫,在厨房看到儿子的小碗里还剩了半碗鸡蛋羹,便毫不犹豫地打算吃掉。“呸呸呸!”一向口味清淡的小青差点儿被这鸡蛋羹咸到怀疑人生,不敢相信这是婆婆做给儿子吃的。怪不得儿子喉咙里一直呼呼作响,她还以为是雾霾闹的呢,原来是婆婆的菜害的!

愤怒的小青开始抱怨,婆婆却一脸不屑:“敦敦他爸不大点儿就开始吃盐了,大人吃啥他吃啥,不也挺健康?你比我有经验?”自此以后,小青看婆婆越来越不顺眼。稍微冷一点儿,婆婆就给孩子穿上厚厚的棉袄棉裤,导致孩子全身长了小疙瘩;孩子稍微出点儿汗,婆婆就玩儿命扑痱子粉,而且扑满全身,根本不避护重要位置;当孩子需要食用正常饭菜训练咀嚼力的时候,婆婆竟然把自己嚼过的饭菜喂到孩子嘴里,让小青大惊失色……

有一次婆婆回老家,小青带敦敦去逛商场,内急的敦敦竟然不顾妈妈的阻拦和哄劝,自顾自地脱下裤子在商场的走廊里尿了起来。震惊的小青开始责怪敦敦不讲文明,可是敦敦却嘴一噘哭了起来:“奶奶说找个瓶子就行了,没有瓶子就尿在角落里!”

那一瞬间,小青觉得自己和孩子马上就是标题为“某城某商场熊孩子当街便溺”类似新闻里的主人公了,她一向最瞧不上的行为,正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小青感到很崩溃……

较之于年轻的父母,祖辈更缺乏规则意识。“他还是个孩子”就是祖辈们最容易说出的话,这让孩子们愈发有恃无恐,对父母的教育持排斥态度。这样的情况,在隔代照料的家庭中十分常见。

然而,就像我在前面提到过的,隔代照料是3岁以下婴幼儿照料的主要模式,祖父母(外祖父母)占照料者的80%;上海市社科院的一项研究也显示,城市隔代照料比例不断攀升,上海已达到88.9%;据天津社会科学院及天津托幼机构一项最新調查显示,婴幼儿的祖辈带养率超过80%;而在青岛,超过七成的“独二代”婴幼儿由祖父母一辈照料。

隔代照料的比率不断增高,但年轻父母对隔代照料的满意率却持续低迷。喂养方式、教育方式、早期智力开发以及安全意识是年轻一代与祖辈经常产生矛盾的几个主要原因。

其实,隔代照料是综合考虑各个条件后迫不得已的无奈之举,它容易产生很多不利因素。祖辈很容易产生一种补偿心理,把对子女未完成的爱全部投注到孙辈的身上,因“隔辈亲”而溺爱孙辈,发生“养有余而教不足”的情况;有些祖辈的教育理念比较落后,对宝宝各阶段发展的特点缺乏科学的认识,看待事物比较死板,就可能限制孩子的各种探索活动,影响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发展。当然,由于祖辈对孙辈的溺爱和护短,孩子很难接受父母的要求和批评,容易形成两代人之间的感情隔阂和情绪对立,使正常和必要的教育难以进行,因此代际之间常常发生冲突。

劳苦,但功不高?

佳华在过完60岁生日的第二天,就又变成了“保姆”。她的女儿在她过60大寿时专门订了个大蛋糕,粉红的寿桃格外好看。寿宴刚吃完,满面笑容的女儿对佳华提出了恳求:“妈,二宝也大了,我该回去上班了,您能不能再帮我两年?”

佳华早就料到会有这么一天,她真的不想答应,但看着女儿恳求的眼神,那个“不”字实在是说不出口啊!

4年前带大宝的苦,佳华真的提都不想提,然而此次“二进宫”,她面对的不只是两个小磨人精,还有那个让她有点儿心累的女儿。本来在郊区养老的佳华,想起这事儿,一晚上都没睡好觉。但没办法,生二宝是全家人共同的希望,人丁兴旺比较重要嘛!

女儿是互联网公司的主管,平时忙得脚打后脑勺,平时家里只有佳华一个人来照顾孩子,吃喝拉撒、诗歌童话都要她来负责。女儿给两个孩子分别制定了全天计划,什么时候喂奶,什么时候听儿歌,什么时候进行运动都要严格执行,下班后她要与佳华一一核对。可是说实话,每天佳华都觉得腰酸腿疼,浑身各个零件都在叫嚣着罢工,有时候甚至得靠吃营养剂才能有精神。

一天下午,实在扛不住的佳华在沙发上眯了一会儿,醒来时发现窗子被风吹开了,天下起了雨。大宝正浑然不觉地坐在窗边玩耍,只穿着薄薄的单衣,几个喷嚏下来,小脸便有些发红,不久,在一旁摇篮里的二宝也有些不对劲。到了晚上,两个宝贝儿开始发起烧来,佳华赶忙打车将他们送去医院,急得眼睛都红了。

随后闻讯赶来的女儿冲到诊室查看了孩子的情况后,开始语带埋怨地对佳华说:“妈,您也不看着点儿,孩子身体弱,咋不知道给孩子添点儿衣服呢?”佳华觉得又伤心又愧疚,直接走出诊室,在走廊的长椅上坐下来,泪如雨下。

因为这些不大不小的事情,佳华已经记不清女儿数落她的次数了,她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做都不够好,自己的付出总是被视为理所当然,而缺点却被放大数倍。她打算跟女儿摊牌,让女儿请保姆来照料,自己只想回去继续陪陪老伴儿养养花。

当下,老人帮儿女照顾孙辈,儿女赡养老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现象,也是中国家庭的传统。然而,隔代照料的主体往往年近花甲,照顾二孩的主体甚至接近古稀,照顾孙辈对老人来说格外劳心劳力。很多老人因为年事已高、身心疲惫、健康衰退而怀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若此时老人病倒,双薪子女家庭便会出现“两端同时失守”的情况,家庭负担更重。

无奈的是,隔代照料经常被视为家庭的自发功能,无论是政府、社会,还是家庭成员,鲜少给予应有的重视。其实,隔代照料分担了政府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的责任,缓解了公共服务的压力,却一直被当作是老年人天经地义的家庭义务。其社会服务功能未得到政府的重视,其辛苦未得到家人的理解,其社会意义未得到人们的肯定,其基本权益也未受到保护,处于“志愿者”和“义务化”的边缘状态。所以,当下很多老年人常常身陷无奈,却又舍不得孩子和孙子受苦,只能委屈自己。

隔代照料

也是优质的选择

隔代照料,是一种什么样的温暖体验?

(案例来自知乎网友)

周是:不到一岁时,我就被奶奶带回乡下照顾了。我小时候是个小肉球,但体温偏低,一到冬天就冻得哆哆嗦嗦的。晚上睡觉时,奶奶就会把我的双脚焐在她的胸口,给我灌上一个热水袋放在背后。早上醒来,我一身大汗,她却半个身子都在外面。爷爷在院子里种了很多葡萄,我经常在葡萄架下荡秋千,可是葡萄招虫子,我总是被叮得一身包。爷爷就站在我身后拿一把大蒲扇,我一边荡秋千,他一边帮我赶蚊子,然后被叮得一身包的人就变成了他……

现在,爷爷奶奶都已经不在了。可是每当我感到十分难过时,首先想起来的竟然不是爸爸妈妈,而是爷爷奶奶、乡下的大炕和弯弯曲曲的葡萄架。我知道,那么温暖的回忆,可以帮我战胜一切困难。

瓦伊发发:我的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在一条街的两头住,所以从出生到小学,我都是白天在爷爷家,晚上回自己家。但我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我的爷爷尊重我的一切爱好和兴趣,是一个可爱的小老头儿。

爷爷开了个小卖铺,每到夏天,家门口都有小朋友来来往往,爷爷吆喝也很有一套:“知道吗?你们吃的可是航天员冰棍!我以前就差点儿被选成航天员,能从外太空看地球!”有的家长嗤之以鼻,爷爷还跟人家争得面红耳赤,我也在旁边帮爷爷:“对!我还见过爷爷的大头盔呢!”

后来我才知道,爷爷当年只是当过兵,摸过一次战斗机,他确实在吹牛呢!可是我现在就读于某航空航天院的工程力学专业,原来,那些年爷爷吹过的牛,就是我的奋斗目标。

学清不是鄂jacky:从小父母感情不和,我刚出生不久便被送往郊区的外公外婆家住,直到上幼儿园时才被接回去。我的外公是武汉人,喜食寡水清蒸;外婆是东北人,喜欢浓油赤酱,所以我们的餐桌上,常常是两种菜系各分天下。而我,哪一类饭菜,都能吃得肚儿滚圆。

我一直觉得外公是个脾气很好的人,一起玩儿搭积木的时候,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把他辛辛苦苦搭的积木一下子推倒,听到那嘩啦啦的声响我能开心好久。外公也不厌其烦地把积木垒起来,让我把它们推倒……每天,我们都会进行几十个来回。现在一提起这事儿,我妈都觉得十分惊异,她说,外公的脾气其实可差了,动不动就摔盘子砸碗的,可能真是遇到克星了。

不过,有一次我把邻居小朋友的玩具偷回家被外公发现之后,我终于领教到了他的坏脾气……嗯,竹板烧(臀)肉这道菜,大家小时候应该都吃过吧!

Vince:要说起我记忆里最深的,就是晴朗的午后,微微向西的太阳慵懒地斜照,白绒绒的猫咪打着盹,一个3岁大的孩子疯玩儿了一天后依偎在奶奶的怀里。爷爷骑着大横梁自行车回来了,孩子又扑到爷爷的怀里。

我的印象里,爷爷的故事每天可以讲10个不重样,比一切故事书和音乐专辑都有趣;奶奶的怀抱最温暖,无论我是犯了错还是做好事,她的手都那么温柔。

其实,祖辈对孙辈的爱是任何育儿机构或保姆都无法替代的,他们可以带来足够的安全感,他们的加入为年轻父母全身心投入工作解决了后顾之忧。值得一提的是,隔代照料为单亲家庭的孩子弥补了父亲或者母亲缺失的问题,提供了性别模仿的对象,也为孩子学习与异性相处提供了锻炼的机会。

祖辈在抚养和教育宝宝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尤其在宝宝生病或者遭遇其他问题时,他们更清楚应该如何去做,不会像新手父母那样慌了手脚。

同时,祖辈有较为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与孩子生活。年轻的父母们往往事业压力较大,很容易将工作的紧张气氛带回家,带给孩子过多的心理压力和不耐烦情绪。但是,祖辈们基本已经脱离激烈竞争的工作环境,他们的心态相对比较平和,能够更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述,陪伴孩子玩耍。所以说,隔代照料不只减轻了年轻父母的负担,更是孩子童年里难忘的温暖记忆。

隔代照料,三代受益

在一众朋友心里,小松一直是一个神一样的存在。“除了小松,我们就没见过请老一辈帮看孩子,还能把关系越处越好的女人。”

还没生下女儿前,小松就拉着婆婆到专业育儿培训班报名了,一开始婆婆也不乐意,觉得自己满腹经验,根本不用学。小松却说:“妈,现在的孩子比以前面临的污染和伤害要多,咱们得与时俱进,报名费我拿,您不用担心!”没办法,为了孩子好,婆婆跟小松一起学了两个月,结果婆婆转忧为喜:“这培训班报得值,有些知识我还真不知道!”

生下女儿之后,小松拉着婆婆和妈妈一起定了一个规矩—禁止吵架,一切都听月嫂的,一切以最科学的育儿指导理念为准。安安稳稳地过了5个月后,小松神清气爽地回到了工作岗位,照料孩子的事情就落到了两位妈妈身上。照料孩子也实行“2-2-1”倒班制,即婆婆照料两天—妈妈照料两天—婆婆照料一天,下个星期再互换。老人只负责白天的工作,晚上就由小松夫妻俩接手,两天之后可以适当休息,周末双方老人全部双休。

“即使只有一方老人能帮照料孩子也没关系,‘2-2-1的另一个照料主体可以换成精心挑选的保姆。这样做的初衷就是不让老人累着,同时也要注意与老人的沟通和理解,时不时带他们一起出去游玩、逛街也很重要,别把爸妈当佣人,他们帮着照料孩子是情分,可不是本分。”

小松想出的办法果然十分有效,两位妈妈劳逸结合,有时候甚至会因为想念孩子,在无须自己照料的那天也跑来小松家帮忙。“哎,我们闲着也是闲着,一天不见孩子,还怪想的哩!”婆婆经常一边帮着做菜,一边跟小松的母亲这样念叨。到了周末还会三家一起出去玩儿,把照料孩子当成了一件趣事。

其实,隔代照料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但目前我国3岁以下的公立托育机构不复存在,照料孩子的负担几乎全部落在家庭的头上;大量以盈利为目的的私立早教机构收费高昂、监管机制缺失、虐童事件频发,无法获得父母的信任,也不能满足普通家庭的基本需求。隔代照料是使父母省心、省力和省钱的最佳途径。

当前,具有二孩生育意愿和能力的年轻夫妻正处于事业发展的上升期,在二孩政策放开之后,隔代照料可以部分消除二孩生育对女性工作的影响,俨然成为更多女性鼓起勇气继续生育第二胎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时,许多老年人在退休前后,会有较强的失落感和无力感,丧失在社会中的价值感。而参与照料孙辈则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激发他们的生活热情和生命活力,增添生活乐趣,提升精神健康水平,有助于维持自身的尊严和权利。老人家闲置的劳动力得到了利用,又享受了天伦之乐,还成为孩子尊老孝顺的榜样,是实现“夕阳价值”与“积极和健康老龄化”的重要途径,使孩子、父母、祖辈三代受益。

在公立托育机构尚未建立的过渡期,具有及时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的隔代照料,是破解3岁以下婴幼儿照料难题的重要途径,也是一个普通家庭的最优选择。

专家的话:科学隔代照料,我们能做什么?

杨菊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

尽管生育孩子是家庭内在的刚性需求,但是否生育甚至生育二孩则多出于生育与职业发展之间成本与效益的权衡,而安全、便捷、经济又可信的隔代照料便成为了很多家庭的不二选择。

无论是基于情感性还是工具性的目的,也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很多祖辈都承担着照料孙辈的责任,这是具有中国特色,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婴幼儿照料模式。这其中虽然困难重重,但我们仍然对政府与社会机构寄予希望,同时也从自己出发,从一件件小事的沟通与合作做起。

据此,我们建议,政府应将隔代照料模式纳入3岁以下托育服务体系。

首先,提升人们对隔代照料社会价值的认可。欧洲社会大力提倡家庭照料,而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情况都凸显出隔代照料的优势。我们需要为隔代照料“正名”,脱离“义务化”“志愿化”的大众印象,并肯定它为分担政府责任、减轻社会服务成本、解决社会服务不足、缓解女性家庭与工作矛盾以及推动全面二孩政策落地等方面的重要性。

其次,提升隔代照料者的科学育教水平。提供有针对性的育儿培训项目,让老人在“养有余”的同时实现“育有道”。一是在社区开展由浅入深、通俗易懂、适合老年人学习的科学早教课程;二是建立专业人员“精英项目”,重点培训教育程度较高的老人,由他们向同辈群体传授知识,提升老年群体整体育教水平。

再次,不忘提供“喘息服务”,关爱隔代照料者的身心健康。3岁以下婴幼儿的照料是一种不间断的劳动,老人经常感到身心俱疲,亟须短暂休整。此时老人可以将孙辈带到社区活动室,由社区志愿者或相关专业人员临时照看;也可以由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让有资质的人员、志愿者到家中提供1~3小时的入户服务;还可以对照料者提供特定的医疗服务,保证他们有能力继续照料孙辈,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含饴弄孙的乐趣。

最后,提供现金等多样津贴,提升照料者的积极性。将隔代照料津贴制度化是对祖辈照料孩子的补偿和肯定。第一,借鉴他国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因地制宜制定隔代照料现金津贴标准,明确补贴主题、补贴对象和补贴条件;第二,采取多样灵活的补贴形式,比如养老金、医疗保险等;第三,针对隔代照料的复杂性、欠稳定性和轮替性,可实行以婴幼儿家庭为单位的政府购买服务。

现在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养育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一代人单枪匹马很难应付来自于家庭与工作的双重挑战。如果年轻的父母能够做到不要把眼光总是放在祖辈鸡毛蒜皮且无伤大雅的毛病上,将自己站的角度抬高一些,多换位思考,隔代照料将不再成为家庭里难以协调的问题。

能否做到科學有效的隔代照料,关键不在于谁来带孩子,而在于观念和方法。我们希望以下建议能够帮助到那些为照料孩子而陷入矛盾的家庭:

两代人统一思想,求同存异。相隔20多年的两代人的成长时代和环境差异巨大,在照料婴幼儿的问题上自然也会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年轻一代的父母可能更注重孩子智力开发和早期个性培养,他们往往会给孩子更多探索和创新的自由;祖辈们则更看重美德教育,“不能做的”多于“能做的”,由此就会给孩子更多约束。所以,父母们最好接纳祖辈带娃的两面性,多一些温和的沟通与讲理,而祖辈们则要树立一个观念:祖传的未必是最好的,科学的才是管用的。

一起成长,一起学习。让祖辈去参加育儿培训班似乎是一件很难达成的事情,因为他们往往以“我就是用老方法养大你(你的伴侣)的”等理由来拒绝上课。但实际上,科学育儿理念发展日新月异,老办法固然有有效的一面,却难以适应现在孩子的需求。这时便需要年轻的父母成为祖辈学习的伙伴,汲取最新、最科学的育儿理念与方法,在同一个出发点—“为了孩子好”上,两代人容易达成一致,也更能看到对方的努力和辛苦,在之后照料孩子时,彼此也易形成知识与情感基础。

寻找感情平衡点,控制负面情绪。祖辈在照料孩子时要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爱得适度;父母要注意的,是不能给了自由而缺乏规则。祖辈和父母之间很容易争抢宝宝的爱,出现亲子嫉妒的现象。孩子会出现左右为难、缺乏安全感的情绪,对孩子的个性发展难免会有一些负面影响。所以,两代照料者应该冷静地看待育儿这件事,不吃醋、不争抢、不邀功,让孩子尽可能多地接触家庭里其他的成员,有利于家庭氛围和谐温馨,也利于孩子完整人格的发展。

父母尽量亲力亲为,不当甩手掌柜。年轻父母要充分认识到,照料年幼孩子的责任主体是自己,而不是上一辈。很多祖辈毕竟年事已高,照料孩子特别是二孩,会给祖辈带来很大的精神负担和生理负担。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年轻父母要尽量多抽时间与孩子在一起,不要借口工作繁忙就把孩子完全交给祖辈。长期不与父母在一起的孩子可能变得非常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环境和人群也缺乏信任,甚至会为了获得父母更多的关注而故意做出问题行为。

肯定老人的付出,谁的父母谁来安抚。照料孙辈应是祖辈自愿选择的一种晚年生活方式,不应受到其他家庭成员的强制,形成道德枷锁。若祖辈不愿照料孙辈,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意见;若他们愿意,则更需要我们的肯定、关心与赞美。孩子需要照料和关爱,作为辛苦了一辈子的老人来说,更需要子女的积极关注,小到一声谢谢,大到送礼物或邀吃饭,都能让老人极大程度感觉到自己的付出是有价值的。

当家庭里由于育儿出现了矛盾与纷争,最好的方式就是谁的父母谁来安抚。婆婆常说,儿媳10句话,不如儿子的一句话。同样的道理,作为女儿,和自己的父母不计前嫌来得比丈夫更快。所以,夫妻双方都不要逃避推诿属于自己的这份义务。

本刊观点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照料”的国家。隔代照料,本是无奈之举,也是两代人最易产生摩擦的时期。但我们应该清楚全面地认识到隔代照料的利与弊,在发挥其优势的同时,认真克服种种负面影响。年轻父母有前沿的育儿理念,老人有积累多年的生活智慧,双方相互欣赏尊重、包容接纳,兴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能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猜你喜欢
隔代祖辈照料
祖辈-父辈共同养育冲突对祖辈抑郁的影响:祖辈个人掌控感的中介作用与长辈价值感的调节效应
照料父母对子女健康福利的影响研究
——基于CFPS 2016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学中文
正式照料抑或非正式照料:照料模式对高龄老人临终照料成本的影响①
“隔代亲”与文化传承
父辈和祖辈的情感故事,分外美丽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助教带动“夕阳”之爱
你把孩子的教育失败归咎于“隔代教育”,爷爷奶奶不背这个锅!
无微不至照料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