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构建高效历史课堂

2017-12-10 10:38涂发宗
教师·下 2017年10期
关键词:历史教材课堂教学

涂发宗

众所周知,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历史教学中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用新教学思想、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特色,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笔者开展了历史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课题研究。以下就高效历史课堂的构建问题谈谈笔者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高效历史课堂教学的前提—精心备课

首先是“备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我们的教学对象。我们的教学活动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来进行。具体来说,“备学生”,要了解学生的学情,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策略;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爱好,运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调控学习进度;了解学生个人的学习基础与能力,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其次是“备教材”。教材是第一教学资源,是教师教学的根据与载体。只有对教材有深入、宏观的了解和整体把握,才能做到吃透教材,对教材进行合理优化与整合,删繁就简,避重就轻,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加强课堂教学的目的性,落实好新课标。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如何用好这个例子,就要求教师“用活”教材而不是“死教”教材。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拓展和补充,挖掘一切有利于教学的、学生喜闻乐见的相关内容,丰富知识。如在教学隋唐历史时,准备《隋唐英雄传》让学生观看;讲红军长征时,让学生听《十送红军》这首江西民歌等,积极联系实际,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内容。

最后是备教法、备学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没有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最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用教学方法。比如,针对提高课堂气氛的“故事导入法”“角色扮演法”等;针对突破重点、难点的“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等,针对综合复习的“思维导图法”“比较研究法”等。教师要合理运用,灵活变通,让学生学有所法、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提高学习效率。

二、高效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学生参与

1.提高有效性的前提是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只有在平等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愉悦学习,取得好的成果。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出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来激励学生的自主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学习春秋战国内容时,教师和学生都来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学生通过查阅书籍、网络等途径,积累了很多历史素材,在课堂上与大家共同讨论,拉近师生的距离,融洽师生的关系。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共同探究,消除了彼此的心理距离,为高效历史课堂的实现奠定了情感基础。

2.提高有效性的条件是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学习的积极情感基础。然而相当一部分历史知识有一定的枯燥感,缺乏时代感,难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感觉学习历史不枯燥无味而是有趣味性的。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历史教师,要与时俱进地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以构建趣味课堂为宗旨进行课堂设计和优化。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模式、角色扮演法等手段创新教学方式。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视频音像资料引入历史课堂,通过多媒体情境再现历史场面。如在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时,让学生观看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宣告的纪录片等。真实的视频资料给学生创设了真实的历史情境,让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够与历史产生共鸣。这远比枯燥地讲解课本知识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提高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是培养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上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新课授课前,首先是提出问题,引入自学之门。导入新课时,教师要依据课文的内容提出一至两个能概括本课主要内容的问题,引领学生思考。如在上《科举制的创立》一课时设计一个问题:科举制是如何设立和完善的?

其次是有意设疑,促使自学深入。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疑问的驱使下,才会产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问题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我认为,教师的设疑要设在重点、难点以及知识的衔接处,或者设置于学生思维倦怠的节点。如在上《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时让学生思考:“回顾中国近代史,香港为什么被英国侵占,而现在中国政府为什么能收回香港?”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强盛了,才能提高国际地位、立于不败之地的道理。

再次,培养归纳比较能力,提高自学的效果。人类历史进程符合一定的社会发展规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宏观的历史视角下进行横向、纵向的多维度归纳与对比,掌握历史学习的一般规律与方法。如在讲“中日关系”时,让学生总结中日从古代以来的关系,注意隋唐时的友好关系到近代日本侵略中国关系恶化,再到现在钓鱼岛的争端问题。如在讲“二战”后美国、西欧和日本的崛起时,让学生进行比较,归纳出其共同原因和启示。

最后是培养学习能力,提高自学质量。历史教学的目的最终是让学生以历史的视野和方法审视现在,而学生的历史知识与技能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实践与深化,因此历史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通过以任务驱动教学、问题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能力,主动思考,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4.提高有效性的重要保证是学会做好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堂上必须让学生记笔记,让学生手中的笔动起来。笔记分为三种:第一种为画符号,第二种为写评注,第三种为课堂笔记。上课让学生根据不同内容用红笔或彩色笔在课本上勾画各种符号,在课本上作符号写批注,提高效率,加深印象,方便记忆,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学习,突出要点,把书由“厚”变“薄”。

笔记应该比较简略,自己能看懂就行了,所以记笔记应该只记重点、要点,我们应多让学生记一些概括性、总结性的笔记。如在讲《工业化的起步》时,总结“一五计划”的成就时,教师概括为“一钢(鞍山钢铁)一汽(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一飞(沈阳第一飞机制造厂)一机床(沈阳第一机床厂)”和“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二铁(宝成铁路和鹰厦铁路)三公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和新藏公路)”, 便于学生记忆。

三、高效歷史课堂教学的保障—检测巩固提高

历史学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理解运用知识。教师要了解学生掌握情况,那只有通过课堂检测来及时了解。因而教师教学过程中,应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对于练习的内容、形式,事先应精心设计。

教师在课后还要布置一些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究,从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让学生有更多动脑、动手的机会,对于课堂检测要及时反馈、评价、矫正。如在讲《江南地区的开发》中“北民南迁”问题时,由于我们是客家人,可以布置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完成“客家人的迁徙路线图”,组织观看《大南迁》的电视剧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目的在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而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总之,要实现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就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备课、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必要的检测巩固提高。历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方法,多措并举,最终让学生从“认识历史” 到“感知历史”再到“应用历史”,从而走进历史知识的海洋。endprint

猜你喜欢
历史教材课堂教学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新历史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