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复习

2017-12-12 19:30马相汉
考试周刊 2017年20期
关键词:复习高考

马相汉

摘 要: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的复习,要依纲(考试大纲)靠本(课本),以教材为原点,以点带面,全面辐射,以《张衡传》为例,就复习了“人物传记、科举制度、官职任命、调动、官职称谓、纪年的常识”等内容,让学生把零散琐碎,杂乱无章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从而实现学习目标。

关键词: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复习;《张衡传》

2017年高考新大纲更强化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语文增加了阅读量、古代文化常识,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因此,如何强化古代文化常识复习是高三师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中学阶段,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分散在各篇古诗文中,没有专题的介绍或讲解,显得很零散琐碎,杂乱无章,学生很难识记,给我们的复习增加了难度。就古文复习,主要是依纲(考试大纲)靠本(课本),指导学生熟悉每篇课文内容,掌握各知识点,对各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完成知识的迁移运用。例如,通过对《张衡传》(必修四)的复习,学生既掌握传记的特点,也能对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作进一步的归纳整理。

一、 关于人物传记

(一) 传记的特点:

作为传记,除了介绍人物姓名、籍贯之外,还必须选择人物一生中最具有特征的事件,叙述他的为人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由于传记不同于史料,所以人物必须“活跃”,有可感性。传记的基本特点:翔实而典型的文字记录和朴实而形象的文学色彩。

(二) 传记的种类:自传、传、小传、评传、别传、外传等。

本文属评传:既记叙人物的事迹,又评介与探讨人物的思想状况、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发展过程和对人类的贡献。

(三) 史书的类别:

从范晔《后汉书》及“遂通五经,贯六艺”中掌握有关史书的知识。

1. 五经:《诗》《书》《易》《礼》《春秋》。

2.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学问和技能)

3.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4. 经、传:“经”指儒家的经典著作;“传”指注释、解说儒家经典著作的文字。

5. 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6. 史汉:《史记》《汉书》。

7. 《汉书》:纪传体、断代史。

8. 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例如:《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

9. 通史;断代史。(例如:《史记》《汉书》)

10. 《两都赋》和《二京赋》:《两都赋》的作者是班固,《二京赋》的作者是范都城,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

二、 关于科举制度

从“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一句了解并掌握科举制度的有关常识。

(一) 科举制: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二) 察举制:又叫荐举制,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三) 征辟制: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四)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三、 关于官职任命、调动、贬谪等的词语。

(一) 举:推荐。(被)举荐任官。(“举孝廉不行”)

(二) 行:去应荐。

(三) 辟:征召,召来授官。(被)召。(“连辟公府不就”)

(四) 就:就职,任职。“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

(五) 召:召請来授官。(“累召不应”)

(六) 应:应职,接受官职。

(七) 拜:任命,授给官职。(“公车特征拜郎中”,“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八) 迁:调动官职。(“再迁为太史令”)左迁,降职贬官。(“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九) 转:调动官职。(“再转复为太史令”)

(十) 徙:调动官职。(“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十一) 出:离京去外地为官。(“出为河间相”)

(十二) 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下国伊始”、“衡下车”)

(十三) 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视事三年”)

(十四) 除:拜官。除去旧职任新职。(“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十五) 乞骸骨:请求辞职,告老还乡。(“上书乞骸骨”)

四、 关于古代官职称谓

从“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后迁侍中”等了解掌握有关古代官职的称谓。.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endprint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例“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五、 关于纪年的常识

从“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阳嘉元年”“永和四年卒”等了解掌握有关纪年的常识。

(一) 年号纪年法: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指南录〉后序》“德佑二年”、《雁荡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等。

(二) 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个符号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个符号叫地支。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轼《赤壁赋》):壬戌,古代历法中的干支纪年法。既望,农历十六。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三) 王公年次纪年: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 年号,干支结合纪年。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乾隆丁亥冬”。

纪月法

1. 按序数表示:即一月二月三月……十二月。岁首的一月也叫正月。古人又有“月建”之法,即把十二支与十二月相配,表示月份,通常以冬至所在的夏历十一月配子,称建子之月,由此顺推,十二月为建丑之月,正月为建寅之月……十一月为建亥之月。

2. 按四季紀月:每季中的三个月,按孟仲季的顺序排列,如孟春,仲夏等。

纪日法

1. 用干支纪日:如六月丁丑(即六月初九)夏四月辛巳(即十三日)。由于六十甲子和夏历的两个月的天数(五十九天)并不等同,故每月的干支名称与日期并不完全对应。

2. 按初一初二至三十的序数纪日。每月的初一十五月底这三天又有特定的称呼,分别叫做“朔”“望”“晦”。

纪时法

古人纪时用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从23点(即夜十一点)起至夜一点配子,依次顺推,前一个时辰为初,后一个时辰为正,这样也就等于将一昼夜十二个时辰分成二十四小时辰。例:“鸡鸣入机织”“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

十二时辰 :黄昏 人定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朝食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时 日入

十二地支 :戌时 亥时 子时 丑时 寅时 卯时 辰时 巳时 午时 未时 申时 酉时

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要提高复习效率,还是得回归教材,以教材为原点,提纲挈领,以点带面,全面辐射,让学生把零散琐碎,杂乱无章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以必要的训练作巩固,这样,学生既了解掌握了古代文化常识的有关知识,也提高了他们的人文素养,达到了育人功能的基本目标。endprint

猜你喜欢
复习高考
多元比较,有效开展第二轮生物复习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对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的建议
高考物理新动向——逆向分析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