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鼓歌回响幕阜山

2017-12-13 08:39谢飞鹏
神州民俗 2017年10期
关键词:武宁领头流传

谢飞鹏

在这一队山歌唱和的队伍中,领头汉子的腰里斜挎着一面小鼓,上面系着一条红彩带。他一手握着小鼓槌,用力使劲捶着,一边放开嗓子号唱,脚下不停向后退。在他面前,一排汉子随着鼓点有节奏的耘禾,嘴里不停应和。鼓声铿锵,歌声飞扬,在群山怀抱和蓝天映照下,偌大的稻田成了这群汉子潇洒自如的表演舞台。这就是赣北幕阜山下打鼓耘禾的壮观场面,他们唱的是《东家请我来打鼓》。

耘禾锄山打鼓歌

地处赣北幕阜山下的武宁县,一直盛行打鼓歌。打鼓歌又叫催工鼓,是一种在耘禾、锄山等集体劳动中以鼓伴奏的山歌。劳动时众人一字排开,一边劳作一边唱和。领唱的人称为鼓匠或鼓师,数目不等,看干活的人多少而定。由一名鼓匠领头,面对众人击鼓开场,叫做“打单鼓”;有两位鼓匠领头,叫做“打担鼓”;如果干活的人很多,就有三四名鼓匠击鼓领唱。这样不但给劳作的人们带来了乐趣、减轻了疲劳,也提高了劳动效率。

武宁打鼓歌根据劳作方式主要分两大类,用来耘禾的叫耘禾鼓,主要流传在武宁西南部的罗溪、石门楼、清江、石渡等乡镇;用来锄山的叫锄山鼓,主要流传在西北方的船滩、东林、上汤、甫田等乡镇。虽然叫法不同,但都是通过打鼓催工以提高劳动效率,唱词也大都相同。打鼓歌有多种形式,主要分为长歌和短歌。长歌也叫排子歌,唱的多是叙事长诗,一排有几十段甚至上百段。如《梅花三百六》就有360段,人们这样形容:“梅花三百六,唱瘦一身肉”。短歌也叫散歌,唱的多是风俗及情爱,例如这首:“鸭嘴没得鸡嘴尖,哥嘴没得姐嘴甜。前年与姐亲个嘴,如今还像蜜样甜。”短小活泼,乡土气息十分浓郁。

武宁山歌牛毛多

武宁打鼓歌唱词的内容非常丰富。有些是神话传说,如《八仙过海》《七姐下凡》《牛郎织女》等;有些是历史故事,如《二十四孝》《曹安杀子》《杨门女将》等;但更多的是山歌、情歌,如《到山来》《我的山歌牛毛多》《远看娇姐走过来》《姐恋哥来哥恋姐》《一只鞋面四只角》等等。除了这些,打鼓歌中还有一种“见面说”,就是根据实际情况现编现唱,这对打鼓人有着很高的要求。打鼓歌的唱词大都是鼓励勤劳俭朴,或是宣扬孝道善行的,但也有一些不太安分的东西,特别是“见面说”。例如打鼓耘禾或锄山时,看到妇女从田边或山下路过,这些汉子会唱:“远看娇姐矮乎乎,胯里夹个扁香炉。千香万香装不满,一根长香插满炉”。不过对这种玩笑,路过的妇女不以为忤,厉害的还会对上一两句,让那些锄山的大汉子下不了台。

武宁人非常喜欢唱打鼓歌。刚刚分田到户的那幾年,老百姓劲头足,为了赶季节,几乎家家耘禾或是锄山都要请人打鼓。有些人家田多地多,要请三、四十人,单是鼓匠的就有五六人。例如耘禾,有时几家同时请人耘禾,也都同时请人打鼓。宽阔的田野里,打鼓的、耘禾的、领歌的、接唱的,互相比赛。鼓声四起,歌声如雷,但是耘禾的人脚下一点也不慢。要是有人落后了,打鼓的便会边打边唱:“懒牛懒马路上浪,懒人懒汉不思量。”他这一唱,弄得落后的人也只有拼命赶上来了。这些时刻都与泥土亲密接触的人,正是通过这种最为质朴原始的方式,将自己心中的激情释放得淋漓尽致。

祖辈山歌后世传

当地人讲,他们祖辈就是这样打鼓唱歌耘禾锄山的,打鼓歌一代一代流传下来了,歌词没有书本记载,全靠口耳相传。打鼓歌到底起源于何时,从哪里传过来的,他们也不是很清楚。当地这样流传: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民工们十分辛苦,便通过打鼓唱歌来减轻身上的痛苦与疲劳。那些鼓歌流传到这里,逐渐便演变成了如今的打鼓歌。可是长城在北方,和武宁相隔几千里,两千多年前,这里还是蛮荒之地,那些鼓歌是怎样流传到这江南偏远的深山里的,又是怎样演变成了打鼓歌的?一切不得而知,这种质朴的民间艺术为此而显得邈远甚至有些神秘。但就为了减轻疲劳来看,二者是相同的。

据专家考证,武宁打鼓歌形成于清朝初年,源于湖北的楚歌,后又融入了吴歌韵味和武宁的乡土风情,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乾隆年间,武宁打鼓歌大为盛行。当地文人盛乐在《山棚鼓子词》中有着生动描述:“风扫长岚雨脚疏,春星晓动百家锄。楚歌处处吹杨柳,打鼓高陵种玉芦……”

与很多其它民间艺术一样,幕阜山下流传了几百年的打鼓歌,随着社会发展,也一度濒临失传的窘境。上世纪末,武宁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很难再有以前那种请人耘禾锄山的大场面;特别是这些年来,农村用起了除草剂,几乎不用耘禾锄山了。除了一些上年纪的老人,会唱打鼓歌的没有几个。

让人感到幸运的是,在有识之士的大力呼吁下,当地对打鼓歌及时进行挖掘整理,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发展。2008年,武宁打鼓歌成功申请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被《中国音乐大辞典》收为词条。现在的打鼓歌已经成为旅游亮点,依旧在幕阜山下激情回响。

猜你喜欢
武宁领头流传
经典“咏”流传
我的家乡武宁
革命先烈精神永远流传
央视《经典咏流传》回文诗辩正
16 Questions
武宁打鼓歌的演唱特征及其与现代民歌演唱的差异
蹴鞠有达人,一“踢”永流传
组织志 四任班子“接力史”——干部始终“钉”在领头蹚路
桥舟合济:明清武宁开发与交通路线的控制和管理
领头鸿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