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苗族鼓舞校本教材开发与利用

2017-12-13 16:15吴萍柳志勇沈桃淑
武术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校本教材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

吴萍+柳志勇+沈桃淑

摘 要: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利用是传承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有着丰富的苗族鼓舞文化资源。在民族文化进校的背景下,学校将本地的鼓舞进行创编成为校本教材,充实丰富了教学内容。但由于水平差异较大,建议将黔东南鼓舞再度创编,形成系列教材,成为传承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苗族 校本教材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11—0085—03

1 前言

黔东南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52项,68个保护点。反排木鼓舞、铜鼓舞、水鼓舞、锦鸡舞、踩鼓舞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具地方民族特色的苗族鼓舞文化。虽然当地中小学校已作为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教学内容,但笔者认为应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对苗族鼓舞进行二度开发,可形成系列校本体育教材,成为黔东南民族文化传承与弘扬的亮点。这样,学生不再仅局限于只了解本地鼓舞文化,同时也能更多地了解黔东南丰富多彩的鼓舞文化。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探究苗族鼓舞体育校本教材的再度开发,着力提升其教材的质量。

2 苗族鼓舞的起源及特点

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又广阔的大地上,繁衍了一个古老、淳朴、独具特色的民族,一个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盛行巫术,被赋予神秘、野蛮色彩的民族,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繁衍生息了五千多年,他们是蚩尤的后代——苗族。苗族是一个民族文化底蕴浓厚的民族,由于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居住在不同地区的苗族各具特色,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虽然同是黔东南的苗族,但因地域的不同,也存在着差异,包括语言、服饰、鼓舞也各具特色。

2.1 台江反排苗族木鼓舞

反排木鼓舞源于每十三年一次的“吃牯脏”祭祀活动,又称祭鼓节,是反排村苗族最隆重的传统祭祖舞蹈。2006年反排木鼓舞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1.1苗族反排木鼓舞起源

反排木鼓舞是一种祭祀舞蹈,鼓手由寨中男性长老担任。其起源由五个章节构成:第一章“牛高抖”是表现反排村苗族在江西始祖放耶古遭受其它部落的攻击,全族几乎覆灭,为了本民族族种的延续,将儿子勇郁古和女儿仰妮耶古赶出家门,分为出门舞和砍草舞;第二章“牛扎厦” 和第三章“厦地福”是表现兄妹俩人在逃离途中经历的磨难,主要是过河舞和踩虫舞;第四章“高抖大”是表现后来两人到台江县的反排村安顿下来,为始祖安坟、招魂,主要是招魂舞;第五章“扎厦耨”是表现定居下来的苗族庆丰收的欢快的喜庆场面,叫丰收舞。[1]反排木鼓舞将苗族千百年来迁徙、发展的历史写在舞蹈中,显示了苗族先民不畏艰难、不忘历史的民族精神

2.1.2动作特点

反排木鼓舞动作主要是模仿虫、鸟、鱼、兽、禽的动作。踏二四拍,用手、脚、胯于同一拍节进行同边甩,通过侧身顺走变换身体形态。要求头、肩、腰、臀各部位的动律均稳定在一节拍时空中统一进行,使人体在不协调运动之中达到高度的和谐和统一,给人以美感。[2]动作较为复杂,变化较多,但以胯部的扭动和上身的摆动为主要特点,动作在不协调中达到高度的协调。这既体现了苗族长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生态观,充分反映了苗族人民的聪明和智慧。

2.2 雷山掌坳苗族铜鼓舞

铜鼓舞是掌坳苗寨每年过苗年和吃新节时,必跳的舞蹈。铜鼓,是苗族的乐器,也是一个苗族部落的圣物和图腾,一个部落供奉一个铜鼓。[3]铜鼓与舞是掌坳村苗族先民传统的舞蹈,1978年被《人民日报》誉为“铜鼓舞发源地”;2008年铜鼓舞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荣获铜牌。

2.2.1铜鼓舞的起源

掌坳铜鼓舞源远流长,据考证早在数百年前,掌坳苗寨的先民从掌雷地区迁居到此。当时有一位祖先,用了七七四九天的时间从深山之中抱回了一截十人才可以环抱的举行桐木,然后将其钻通,制作成了一个形如打谷桶的大木鼓,通过敲击可以发出清脆的声响。这个消息一经传出,就招来了附近各寨的好友,大家围着大木鼓狂欢起舞,这就是铜鼓舞最初的模样,随着时代的变迁,木鼓也演变成了今天的铜鼓,这就是铜鼓舞的起源。

2.2.2铜鼓舞动作特点

鼓点复杂多样,雄浑宏亮,舞步豪放,动作幅度大,难度高,有的如蜻蜓点水,有的如猛虎下山,刚柔相济,独具风格。跳铜鼓舞时人们围成圆圈、踏着顿抑分明、铿锵有力的鼓声,时里时外,时进时退地跳着。其动作主要是来源于狩猎生活、农业生产劳动和对动物形态动作的模拟。据说铜鼓舞步有12种,现在传下来的只有9种,这9种铜鼓舞分别是:捉蟹舞、雄鸡斗架舞、翻身舞、迎客舞、捕猎舞、鸭步舞、祭鼓舞、捞虾舞、送鼓舞。

2.3 剑河大稿午苗族水鼓舞

苗族水鼓舞主要流传于剑河县革东镇大稿午村,是一种以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及村寨平安,将水、鼓、舞三者有机结合,而独具民族民间特色的舞蹈,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200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剑河苗族水鼓舞》荣获第五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群众创作表演舞蹈金奖。被专家、学者誉为民族原始舞蹈的“活化石”。

2.3.1水鼓舞起源

据说某年久旱不雨,寨里的老祖公告翌仲在今天起鼓的地方挖井,不慎被倒塌的泥土掩埋,他托梦给子女说:“这个地方很好,就让我在此长眠吧!”子女们便带上香纸前去祭奠,随后上苍普降甘露,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习俗。此后便成风俗,据口碑资料并结合历史文献考证,水鼓舞至少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

2.3.2水鼓舞动作特点

随着苗族水鼓舞不断发展演变,苗民将以踩、跳、转体、跨步、跺、扭胯、摆手和追逐打闹等形式为主的耕田、插秧等原始的生产动作反复的模仿与改造,形成了今天水鼓舞的原始雏形。苗族水鼓舞将体育、艺术、农耕文化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其动作大胆狂野、粗犷豪迈、激情飞扬,场面壮观,具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基本特征和价值,是一种民俗体育资源。[3]endprint

3 苗族鼓舞校本教材开发现状

2002年贵州省教育厅,民族宗教事務委员会制定了《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黔东南各级各类学校结合本地实际,对民族文化进行开发,形成一定数量的校本教材。

3.1 苗族木鼓舞

反排苗族木鼓舞已是黔东南民族文化的一张名片,台江县的中小学通过不同的形式将反排苗族木鼓舞引入校园。不仅台江将反排木鼓引入课堂,全州各类学校也以不同形式引入校园。2008年凯里学院组织申报贵州省高等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民族传统体育进课堂的研究——反排木鼓舞健身操创编》,课题组依据反排木鼓舞独特的民族元素,与现代健美操相结合,突破广播体操的格调,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反排木鼓舞健身操》。音乐以反排木鼓舞的鼓点为主要音乐,加入苗族音乐制作而成,获得高校同行较好的评价。2013年《反排木鼓舞健身操创编及推广》获贵州省第八届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3.2 苗族铜鼓舞

为更好地发扬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莲花小学的课间操完全是引用最原始的铜鼓舞改编而成,已经成为学校一道亮丽风景。铜鼓舞操共12节,分别是:第一节迎鼓舞、第二节欢迎舞、第三节捉蟹舞、第四节雄鸡斗架舞、第五节翻身舞、第六节捕猎舞、第七节鸭步舞、第八节送客舞、第九节祭鼓舞、第十节捞虾舞、第十一节送鼓舞、第十二节踏步整理。

2008年雷山二中组织教师创编《苗族舞蹈操》,主要依据铜鼓舞粗犷的动作,豪放的舞步,动作幅度大的特点动作为操的主线,充分挖掘民族元素,体现体育健身价值,创编出具有苗族特色的《苗族舞蹈操》并在学校推广,在十四节操中,有八节操是运用铜鼓舞动作编创而成。

3.3 苗族水鼓舞

目前剑河县已有两所中小学将苗族水鼓舞引进校园,融入体育课堂。2007年剑河民族中学帅先将水鼓舞引入学校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根据水鼓舞的动作特点和表演形式编写教材,进行水鼓舞校本课程开发,并在课间操及校运会推广,并将水鼓舞打造成为学校重要的文艺节目。苗族水鼓舞在剑河民族中学得到了大力传。2013年剑河县城关第一小学也相继将苗族水鼓舞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成立课题组,创编了水鼓舞健身操,并在大课间推广普及 。[3]

4 苗族鼓舞校本教材开发的建议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要有助于形成具有各地、各校特色的体育与健康课程, 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课程的学习内容紧密相联。[4]

笔者通过对部分将苗族鼓舞引入课堂的学校进行调研,迫切感到需要改变仅以某一校为单位进行创编的局面。由于创编的素质与能力有限,虽然能较好的保留苗族鼓舞原生的动作元素,但不能较好的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同时,在音乐的创作上,民族性与现代性相结合的处理上局限性较大,难以充分的表达动作的优美度、力度、节奏等。希望改变这种单打独斗的局面,将提出如下建议

(1)组织相关专家和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鼓舞进行深度挖掘与整理,形成黔东南苗族鼓舞特有的文化内涵。

(2)从体育文化的视角,组织全州体育与舞蹈方面专家、学者,组成创编团队或课题组的方式,对苗族鼓舞进行再度开发与创作,充分运用苗族鼓舞特色因素,做到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形成系列校本教材,成为黔东南传承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亮点及品牌。

(3)将苗族鼓舞系列校本教材引入黔东南州的各级各类学校,改变了各自为阵的局面,既规范又有统一标准,甚至可以组织全州性的比赛,仍至于推向全国。

(4)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加强对相关教师或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保护与传承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 萍,刘文燕,田 玲,等.苗族反排木鼓舞健身操创编研究[J].凯里学院学报,2009(3).

[2]吴 萍,刘文燕,王馨平. 论黔东南苗族鼓舞文化的体育功能[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6).

[3]王 振,李 勇,刘文燕. 黔东南州剑河苗族水鼓舞的体育人类学研究[J].武术研究,2017(3).

[4]李树怡,贺亚平.选择体育教材的基本原则与方法[J].中国学校体育,2010(3).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Miao Ethnical Drum Dance Local School Teaching Materia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 case study of Qiandongnan Miao and Dong district

Wu Ping Liu Zhiyong Shen Taoshu

(Kaili University, Kaili Guizhou 556000,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school-based textbooks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Qiandongnan Miao and Dong autonomous prefecture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Qiandongnan) has a rich Miao ethnic group to inspire cultural resourc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the school has made the local encouragement into the school-based teaching materials and enriched the teaching content. However, due to the high level differenc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southeast of Qiandongnan be encouraged to make up again, forming a series of teaching materials, becoming the carrier of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Key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iao School textbooksendprint

猜你喜欢
校本教材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对流动儿童竖笛校本教材内容选择的思考
苗族民歌
开发咏春拳校本课程,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五年一贯制大专阶段二外日语校本教材的研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