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待西方科学的态度及认识小结

2017-12-14 08:08广东邹明贵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7年5期
关键词:传教士科学

广东 邹明贵

中国人对待西方科学的态度及认识小结

广东 邹明贵

“科学”是中国人的百年梦想,也是百年困惑。“科学”是一个被中国人以各种方式解读,以各种方式误读的词。什么才是“科学”的真正意义?中国人对科学的理解有哪些偏差?这些偏差的根源又是什么?本文结合2017年高考历史课程大纲和考试说明,通过归纳中国人在对待西方科学的态度及不同偏差认识,来探讨各个时期造成中国对待西方科学的不同态度背后隐藏的时代原因及影响,也为高中学子更好的理解这段历史和复习备考进行小结。

【知识梳理】

一、明清时期古代中国人对待西方科学的态度及认识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中国知识线与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是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具体说来,第一次是两汉、魏晋、隋唐时期印度文化的传入;第二次是明末清初以利玛窦、汤若望等为代表的欧洲传教士的东来。

1. 具体表现

明末清初,一些西方天主教耶稣会士来华传教。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还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介绍给中国。利玛窦编制以中国居世界中央的“万国舆图”献上,还先后著有《圜容较义》《天主实义》《乾坤体义》等书,首次向中国传入了西方宇宙体系和近代天文学知识。在数学方面,利玛窦还与徐光启等人译著了《几何原本》《乾坤体义》《同文指算》《经天该》《万国舆图》等图书。徐光启还翻译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书籍,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此外,在与后金交战不利的情况下,1618年明廷接受徐光启建议,购买西洋新型大炮,并聘请西洋铸炮师参与火炮铸造。清朝康熙年间命传教士南怀仁监制的神威大炮质量颇佳,在平定三藩和雅克萨战役中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2. 背景

①西欧国家开辟新航路;②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扩张和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③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欧洲科学技术日益完善,天文学、数学、物理等科学已经步入了近代化阶段;③传教士的穿针引线作用;④传教士采取借科技传教的策略;⑤中国对西洋火器的需求;⑥当朝皇帝的支持;⑦有识之士的大力推广。总之,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是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扩张、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以及当时中国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3. 影响

①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②引入西方的某些自然科学技术,丰富了中国的传统科技,为中国科技文化发展注入新的生机;③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④但实际效果有限,没有触动中国专制统治的思想体系。

4.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有限的原因

①传教士在传播西方文化时存在缺陷;②中西两种文化理念的差异;③明清时期专制主义空前强化;④传统儒家思想的严格控制和排他性;⑤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绝中西往来;⑥传教士的活动破坏中国主权和利益。

5.认识

①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们在传教之时,只是把学术作为一种笼络人心的工具,在传播时也加以保留。而当时大多数中国人依然秉持着“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去读书做官,并未有多少人潜心下来研究西来的学术。总之,明末清初的这一场西学东渐,双方对于西学的传播,都缺乏一种客观而公正的态度。②西学东渐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也仅仅停留在实用性的表面,没有触及中国文化真正的陈腐之处。

二、近代中国不同时期对科学的认识及原因、影响

1.鸦片战争时期

(1)具体表现:近代中国人接受科学,主要是由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击我们的国门,中国人认识到,西方之所以强大,我国之所以挨打,主要是由于技不如人,而这里所谓的“技”在中国人心目中,就是西方的科学。所以,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遭遇,中国人心目中的科学往往等同于技术(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①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在官署中设立译书馆,还仿制西方战舰,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②著名代表人物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进一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主张学习西方制造战舰、火械等先进技术,改进军队武器装备,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方法;③当时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还有姚莹的《康輶纪行》和徐继畬的《瀛环志略》等。

(2)背景:①鸦片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②外国人大量进入中国及西学传入中国;③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④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⑤少数先进中国人自身的努力。

(3)影响:①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②“师夷长技”促进了对西方先进技术的学习;③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廷所重视。

(4)墙内开花墙外香:《海国图志》这样一部为中国而写的醒世救世之书,却没有引起朝廷的重视,在国内没有引起太大反响,只印了千册左右。相反从1853年开始,日本人翻印《海国图志》,一共印刷了15版之多。1854年日本翻印该书60卷,士人争相购读,以后多次再版。《海国图志》促进了日本由“尊王攘夷”转向“倒幕开国”的明治维新运动。这种“墙里开花墙外香”现象的确发人深省,究其实质是中日两国对待西方文明的取舍态度不同,而根源却是中日两国国情和社会体制的巨大差异。

2.洋务运动时期

在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人心目中的科学往往等同于技术(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并把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作为挽救中国的途径。面对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为代表,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打着“求强”“求富”旗号,掀起一场挽救江河日下的清政府封建统治的洋务运动。李鸿章说:中国技不如人,学西洋“为民生日用,军器制作之源”的“格致、测算、舆图、火轮、机器、兵法、炮法、化学、电学等”。强调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数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薛福成的“今诚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

(1)背景:①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统治;②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的打击,清朝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③至洋务运动发生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初步完成;④ 在世界整体化和近代化潮流的趋势下,中国被迫进行近代化。

(2)成就: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军事工业相继问世;②建立三支近代海军;③创办京师同文馆及增设天文算学馆。④开办了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广州鱼雷学堂、威海水师学堂、南洋水师学堂、旅顺鱼雷学堂、江南陆军学堂、上海操炮学堂等一批军事学校,为国防事业做出重要的贡献。

(3)影响:①夷人的长技被提升为“西学”,并借助“体用”等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将中西学纳入统一体内,进一步冲破了“夷夏大防”的藩篱,为人们大胆接受西学开辟了道路;②以培养外语、军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式学堂增多,西式学堂逐渐被人们接受;③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4)认识:①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主要强调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仍停留在器物层面,认为科学技术是实现富国强兵的手段;②“中体西用”的思想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国情使之更趋系统化、纲领化;③“中体西用”的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但是这一思想把西学的“用”嫁接到中学的“体”上,严重削弱了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也直接决定了在此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洋务运动失败的下场;④19世纪末,它还与触及封建制度“体”“本”的更具现代意义的维新变法思想发生了不可避免的碰撞,最终为维新变法思想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⑤但洋务派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中体”,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进程,因而不能简单地对它予以否定。

3. 新文化运动时期

(1)具体表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遭遇,中国人心目中的科学往往等同于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针对国民的封建迷信和愚昧,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目的是在思想上通过强调以科学的态度、精神、思想和方法来启迪民众,达到改造社会。

在对待西方科学的态度上,先进中国人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一战前,大力鼓吹与宣扬科学技术与科学精神。陈独秀提出:“要用科学的态度、精神、思想和方法去对待一切传统观念和社会问题,以至于人生。”“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新青年》刊登的生物进化论文章,最初尚且接近其科学本质,但不久就被陈独秀等人发展异化为社会进化论。胡适从哲学层面提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提倡要研究国故,必须具有“科学的精神”。一战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思想界对西方科学进行反思,认为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不能救中国。总之,在对待西方科学技术的态度上,由一战前大力鼓吹与宣扬科学技术与科学精神到一战后对西方科学进行反思。

(2)背景:①救国道路的探索是时代主题;②甲午战败,认识到制度的落后和“师夷长技”的局限,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推行政治改良;辛亥革命后建立了民国,但民主政体有名无实;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③旧思想文化阻碍着民主政治的真正实现;④需要弘扬科学思想批判愚昧、迷信,促进思想解放。⑤新文化运动宣传了民主与科学,解放了思想,鼓舞了理性批判精神;⑥新式学堂和留学风气促进了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吸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⑦北京大学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3)影响: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冲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②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封建旧礼教进行了全面清算;③“民主”“科学”引领了价值理想和文化精神;④传统的权威被打倒,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马克思主义也作为一种新思潮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⑤新文化运动还促使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的关心;⑥深化了新文化运动对中西文化的认识;有利于中国近代文化的健康发展;⑦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也有一定的片面性;将西方文明、物质文明与科学等同起来,不利于新文化运动,助长保守思潮;过分推崇、神化科学,结果是把科学又变成了一个新的权威,一个新的迷信。

(4)认识:中学与西学体现不同性质的文明;中学与西学可以相互吸收借鉴;中学与西学都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从技术层面深入到文化(思想观念)层面。

三、现代中国对待科学的态度及成就

1.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

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2.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界,我国科技发展及成就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1)20世纪80年代以前,科技发展侧重点在于发展军事科技,如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等国防高新科技,提高国防能力。

①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美苏两个大国的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巩固国防、维护中国的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②影响:巩固并维护了中国的国防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安定的外部环境。

(2)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指导,进行了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推行科技成果商品化,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如注重核能的和平利用等,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①原因:改革开放的实行;综合国力的增强;党和政府对科技的重视(如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行;国际环境也有了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两大主题;国际经济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

②影响: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缩小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③认识:战略决策的制定基于特定的历史环境;针对不同的历史背景,党和政府制定了不同的科技发展决策。党和政府通过不同的科技发展决策,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缩小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也促进了社会进步。

【拓展练习】

1. 明朝后期,利玛窦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这表明当时 ( )

A. “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客观并存

B. 传教士为中国的自然科学注入新的生机

C. 儒家经典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重要武器

D. “相互的启蒙”推动中西文明转型进步

2. 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 ( )

A. 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B. 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C. 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

D. 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

3. 陈登原在《中国文化史》中说:由鸦片战争,以至于庚子事变之六十年间,国人之对外态度:首为昧外,次为畏外,继为媚外。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 )

A. 主动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B. 理性认识西方先进文明

C. 西学东渐导致认识误区

D. 民族屈辱造成心理落差

4.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利玛窦(1552—1610年)是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的传教士。1582年他来到澳门,通过不断“送礼”,获准到内地传教,利玛窦传教时尊重中国人“祭孔祀祖”的习俗,同时倡导“上帝就是你们所知的天,他曾经启示过你们的孔丘、孟轲和许多古昔君王,我们的来到,不是否定你们的圣经贤传,只是提出一些补充而已。”他还与徐光启等人译著了《几何原本》《乾坤体义》《同文指算》《经天该》《万国舆图》等图书,其中也掺杂了不少宗教神话。他还将中国的《四书》翻译成拉丁文,传到了西方世界。

——摘编自《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等

材料二李提摩太(1845—1919年)出生于英国威尔士卡马登郡。1869年底,25岁的李提摩太牧师如愿地登上了开往中国的轮船。1876年至1878年,历时三年华北大旱,李提摩太来到山西立即高效率地投入赈灾工作,他把记录灾区景象的日记和呼吁救济的报告设法送回英国。英国人设立了一个救灾捐助基金会,短时间内共募集白银二十万两,约六万英镑。1891年后李提摩太投身到广学会(注:传教士创办的文化出版机构)的工作中,宣传中国需要的政治、经济、法律、工业、交通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首教官员,次教富绅,三教儒士,四教平民”“如是十数年后,(中国)内不惧民多不能养,外亦不畏各大国之强,势均力敌,内外两患自消”。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都是凭借广学会出版的书籍接受最初的启蒙教育。公车上书时,李提摩太正在北京,康有为慕名来访,把引起轰动的上皇帝请愿书拿给李提摩太看。李提摩太给远方妻子的信中提到:“我吃惊地发现,我曾提出的各项建议几乎都被揉进了请愿书中,并被浓缩在一个绝妙的小小的指南针中。无怪乎他来拜访我,因为我们有这么多共同点。”1902年李提摩太利用庚子赔款建立了山西大学堂。

——摘编自刘伟波《上帝的使者——李提摩太在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利玛窦在华活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11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清朝晚期西方传教士在华活动的主要变化。(14分)

【参考答案】

1.A 2.B 3.D

4.(1)特点:主动适应中国国情,尊重中国文化;传教的同时传播了东西方文化;活动艰难。(5分)

影响: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科学技术在华传播;儒家学说西传间接影响了西方启蒙思想;传教活动实际影响有限。(6分)

(2)变化:活动的领域、范围更加广泛,涉及地方赈灾、政治变革、地区教育等;传播西方工业文明知识;受众阶层广泛;活动成果比较显著。(6分)

评述:欧美国家逐渐完成工业革命,对外殖民扩张,传教士随之而来;中国被迫开放,允许外国传教;中国近代化的客观需求;扩大了西方宗教在中国的影响;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文明转型。(8分)

广东省江门市鹤山纪元中学)

猜你喜欢
传教士科学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美国传教士镜头下的宁夏
60岁再创业邰中和当“光的传教士”
早期西方传教士的汉语量词观
科学拔牙
传教士进驻以军鼓士气
传教士与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