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道经典试题的质疑

2017-12-14 02:30江苏邵长坤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7年6期
关键词:手工业工业化参考答案

江苏 邵长坤

对一道经典试题的质疑

江苏 邵长坤

笔者参加了2017届某次历史高考复习研讨会,会上命题专家就近年高考的命题特点和趋势做了很好的分析,专家特地讲析了下面一道经典题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 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佣了1 140名工人,其中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

材料三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2)阶段:“原工业化”;工业革命(工业化)

阶段性特征:“原工业化”阶段:手工工场发展迅速;商人参与;使用雇佣劳动。

工业革命阶段:大机器生产;需要大量资本;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3)(略)。

这道题目,考查了目前史学界“百家争鸣”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从人类文明史的视野比较中外历史现象,设问体现出层次性,最后一问充分体现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的意图,“摘编”的方式命题,是大胆的尝试。专家很是看好本题,认为体现了能力立意,对高考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查阅网络,这是往年的全国高考试题。笔者仔细推敲了此题,认为命题设计新颖,但答案似乎不够完善,中学生甚至中学教师很难操作。笔者认为参考答案对教学有着极大的导向作用,需要字斟句酌。

一、第1问中参考答案“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欠妥

纵观整个材料,与家庭手工业有关联的只有“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一句。其实,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不一定就是从事“家庭手工业”,也可能为包买商雇佣而从事订货加工的手工业,也有可能受雇于私营作坊和工场。所以,由此得出“家庭手工业”和“开始面向市场”的结论显得有些牵强,这一答案显然放大了材料的外延。不仅如此,究竟家庭手工业何时“开始”面向市场,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在小农经济的条件下,家庭手工业从来就不是完全脱离于市场的。农户一些如盐铁等生活必需品仍然需要市场交易才能满足,同时政府的赋税负担中,货币一直占有一定的份额。家庭手工业究竟何时“开始”面向市场?面向市场的程度如何?三言两语很难讲清楚,王月红《简明中国古代史》第七章记载:北宋时期“在丝织业发达的某些地区已出现了一批独立经营的机户,以家庭手工业作坊的形式,为出卖商品而生产,反映了丝织业生产发展的新的情况”,所以,把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界定在明清时期似乎不够严谨。

史料解析题的特色在于“最大限度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讲究“论从史出”和“言之有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能够获取的信息只能是“农户弃农而从事纺织成为风尚”。

二、第2问的第一答案设计可以进一步细化

从材料本身看,材料二涉及的时间有“自中世纪晚期开始”“16世纪初”“1700年”,从中“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阶段性特征”,仅仅用“原工业化”和工业革命(工业化)两个阶段似乎不够精当。“原工业化”,材料概括为自中世纪晚期开始出现的、由包买商打入生产领域的手工业生产方式——“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从材料看,合乎逻辑的推理是,在此以后还有一个“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即手工工场阶段,它一直延伸到工业革命的发生。参考答案过于笼统,如果把工业革命之前的生产划分为两个阶段,无论学生答题还是教师批阅都更容易操作。据此,答案可以设计为:

(1)“原工业化”阶段:集中表现于毛纺织业;包买商人打入生产领域;乡村制造业活跃。

(2)手工工场阶段:手工工场兴起;毛纺织业、棉纺织业等行业兴起;出现大规模的雇佣劳动。

把工业生产的行业也列入答案,笔者认为是必要的,它符合新课程“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要求,同时也和第1题的中国明清纺织业形成类比。

三、关于第2问中工业革命时期的阶段特征的答案也有待完善。

材料二本身没有提及工业革命,而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使得答题的要点层次、答题角度没有参照的标准,答案具有更大发挥的余地。参考答案所给的三个要点似乎太简单,显得片面。现把参考答案分解,以便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

(1)“大机器生产”,是从生产力角度说的。基于此,“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工厂制度得到推广”“进入蒸汽时代”“机器制造业确立和发展起来”等答案也应该算正确。

(2)“需要大量资本”,是从条件角度说的,基于此,“需要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原料、加紧抢占殖民地”也算正确。

(3)“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是从生产关系角度说的,基于此,“工业资产阶级日益成为统治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生活中日益占据主导”也符合题意。

不仅如此,如果眼光放宽,还有很多的答案可供参考。从能源的角度看,“煤炭日益成为重要能源”。从经济思想和国家政策考虑,“自由资本主义思想日益成为经济指导思想,自由贸易成为英国的国策”。从人口就业和经济结构考虑,“大量人口从农业流入工业,工业化发展起来,工业日益成为经济的主导”。从经济地理角度看,“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城市化进程加快”。从文化教育角度看,“促进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等等。

对于中学历史教学而言,一个时期阶段特征的教学,通常是有一定程式的,例如,某个朝代的阶段特征一般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思想文艺)、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概括,而某个时期的经济一般从农业、手工业、商业、政策和思想观念等方面概括,对于几次产业革命的阶段特征和社会影响,一般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能源消费、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世界格局等方面概括。本题的命题者所给答案的依据标准是什么?为什么用这三句话概括?笔者无法猜测,但这样答题的思路和中学教师的教学思路有较大的偏差。此题从命题角度看固然有导向性,但中学教师可能不敢跨大步,只能以不变应万变、还得按照自己的教学程式教学,学生答题只能撒大网、多获取得分的机会,从这个角度看,此题答案在导向性方面,还是需要斟酌的。

江苏省响水中学)

猜你喜欢
手工业工业化参考答案
论河南传统陶瓷手工业的当代发展
技能的改进与资源的获取——以土族《格萨尔》中的传统手工业为例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吉林省手工业合作联社第九次代表大会在长春召开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2017年6月七、八年级参考答案
2017年6月九年级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合作社管理的政治化转型——以慈溪县为例(1953—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