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森水先生在山西
——从1958年万家寨水库调查说起

2017-12-14 06:55王益人
化石 2017年4期
关键词:遗址山西标本

王益人

张森水先生在山西
——从1958年万家寨水库调查说起

王益人

张森水先生是我国著名旧石器考古学家,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来山西的机会却不多。

张森水先生的第一次山西之行是1958年赴偏关县万家寨水库调查。此次调查后撰写的《内蒙中南部和山西西北部新发现的旧石器》是张森水先生的处女作。文中的石叶石核、清水河尖状器、半月型刮削器,揭示了吕梁山西侧黄河沿岸至河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一个侧面。此后晋、陕、蒙三省并未在这一带做工作。而1980年前后在两个细石器遗址——位于蒲县的薛关遗址和位于吉县的柿子滩遗址中,乃至桑干河流域其他一些遗址先后发现了类似的石器,说明清水河一带应是链接晋陕大峡谷与泥河湾盆地的一个重要节点。

1987年张先生欲对1954年丁村遗址发现的石器标本进行全面研究,来太原观察保存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的部分标本。所里安排我全程陪同学习。先生每天准时来上班,认真观察每一

件标本、测量长、宽、高、重量,记录打击特征,并要求我与他做一样的记录。他说,“有些测量项目现在看起来没什么用,但观察一次不容易,要多记录一些,以后会有用处的。”之后,张先生先后发表《丁村54:100地点石制品研究》、《丁村54:90地点石制品研究》。本来先生有愿望将丁村1954年每个地点的石制品都做一研究,可惜老天没有给他充足的时间。

1994年“丁村文化与晋文化考古学术研讨会”召开,张先生参加会议,提交《丁村54:90地点石制品研究》,并做了“丁村遗址与北方旧石器工业的区域渐进”的发言与讨论。说到丁村遗址的学术问题,我与张先生有很多不同看法。2001年我撰文《从河流埋藏环境看丁村遗址群的文化性质——与张森水先生商榷》,张老师欣然同意在《人类学学报》上发表,显现了一个学者对学术问题探讨的科学态度。2012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成立60周年也是张先生逝世5周年之际,我曾撰文到“说实在的,张先生在学业上对后学要求很严,但在生活中却十分宽厚。在我近3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曾多次在学术讨论中冒犯先生,然而在生活中先生对我可谓和蔼可亲、关心备至。我到北京出差,常被先生叫到家中吃饭、谈话。”

2001年张森水先生70大寿,陈全家、高星献花

1999年山西省考古学会第三届年会在离石召开,张先生说:离石黄土的标准剖面就在离石,这是个难得的机会,我们必须去一趟,会务组安排我陪先生专程探访了“离石黄土”标准剖面(见题图)。虽然由于山大沟深、剖面陡立,我们不可能近距离接触,先生还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在对面山梁上瞻仰了这个久负盛名的中国第四纪标准剖面。

2001年在吉县召开的“吉县柿子滩遗址研讨会”是先生最后一次来山西。那天恰好是9月11号,来自全国多个省市的同行参观了柿子滩遗址。大轿车只能到狮子河,然后转乘老乡开的小四轮拖拉机到高楼河。一路上山崖陡峭,小路崎岖,拖拉机在悬崖边穿行,很是危险。劳累了一天,晚间金鸣兄为先生举办了70岁寿辰庆典。晚餐刚刚结束,就传来了美国遭受恐怖袭击的新闻,大家在电视上目睹了“世贸大楼”双子座被毁的全过程,真是亦喜亦悲!

回想起来,张森水先生著作等身,有关山西旧石器的论文除了上述提到的几篇文章外,还有《事实胜于雄辩—驳“丁村文化等来自西方”的谬论》、《中国北方旧石器工业的区域渐进与文化交流》、《中国北方旧石器工业初探》、《关于西侯度的问题》等。《关于西侯度的问题》发表于1998年,在学术界引起不小的震动。也给了我们再一次发掘西侯度遗址的机会。2005年春我带队进行了50多天的发掘,获得一批很有价值的标本。是年秋在郑州举办的“织机洞遗址与东亚旧石器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介绍了这次发掘的经过和结果。张先生仔细观察了所展示的标本,给予了肯定,并称之为这次会议上杀出的两匹黑马之一。2006年,在西安参加完龙王辿细石器遗址发现研讨会后,我和尹申平陪同先生考察了蓝田、陈家窝、大荔遗址以及洛南盆地的旷野遗址和花石浪洞穴遗址。先生虽然75岁高龄,却健步如飞、谈笑风生。张先生曾打电话给我说:益人,西侯度遗址新发现的资料我能否一用,我要写文章修正,并相约来年夏秋时节来山西考察——不想竟成永别……

作者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猜你喜欢
遗址山西标本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INDUSTRIAL EVOLUTION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3D打印技术在动物标本中的应用
巩义丁香花园唐墓出土器物介绍
辽上京遗址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COVID-19大便标本采集器的设计及应用
山西叹五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