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乐给孩子插上翅膀

2017-12-15 03:47谷雨编辑英华设计侯宇
妈妈宝宝 2017年9期
关键词:音乐会钢琴音乐

文/谷雨 编辑/英华 设计/侯宇

爱因斯坦说过,没有早期音乐教育,干什么事我都会一事无成。

金般若——我们有个家庭乐团

金般若:2003年以第一的成绩毕业于deokwon艺术高等学校,2004年进入梨花女子大学音乐学院学习,并于2008年顺利毕业,曾拜多位著名艺术家门下学艺。在保加利亚索菲亚国立音乐院主办的summer festival master class小提琴部分中获得了优胜奖,并在艺术殿堂Recital Hall进行演奏。在学期间,曾应匈牙利chamber orchestra的邀请前往奥地利维也纳的yamaha hall进行演奏。现居北京。

4 岁开始的音乐会盛宴

4岁时参加的一场音乐会成为我音乐梦想的开始。那是首尔一个很有名的乐团的演出,像很多国家一样,在韩国,孩子7岁之前是不能进音乐厅的,但爸爸想了很多办法,让我得以坐在观摩席上看演出。在此之前,我所接触的音乐都是来自CD或者妈妈的弹奏,那是我第一次看现场的演出,据妈妈后来说,我一点都没闹,全神贯注,当时就跟妈妈说,“我也要学小提琴,将来也要做个在台上演出的艺术家”。而妈妈是钢琴老师,她由此就萌生了组织一个家庭乐团的想法,妹妹后来学了大提琴。

直到7岁,我每年都要这样“蹭”音乐会,每次妈妈都没有刻意打扮我,因为她觉得重点是现场的音乐。小小的我则很兴奋,在家里早就习惯了各种各样的古典音乐,到了现场,没有一点扰乱现场的行为,偶尔有两次觉得无聊,也仅仅就是睡着而已。7岁以后,无论是韩国还是世界的著名乐团在韩国的演出,我一次都没有落下过,妈妈说过一句话让我永生难忘:你不是普通观众,你是将来要登台表演的。这些顶尖大师的演奏,让我的小提琴梦想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我有一个好爸爸、好妈妈

能够走上艺术的道路,真心感谢我的父亲母亲。学琴22年,我的父母从来不把获奖作为很重要的一件事,妈妈是个非常独特的人,她甚至自己发明了一种数字卡,帮助我找到音准。她很少让我去参加比赛,在她看来,参加比赛获了奖固然好,没能获奖会挫伤孩子学习音乐的热情,只有学校里有老师推荐,我才去参加比赛。

如果比赛没获奖,我心情不好,爸爸就带我去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去给一些贫困老人或者需要帮助的人演奏,他告诉我,学音乐不是为了获奖,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音乐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安慰。

妈妈是个要求严格的人,甚至在我们全家旅行时,我们都得带上乐器,按时练习,她让我学会要成功就要忍耐。而作为职业军人的父亲则教会我勇于挑战的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表演让我更自信

记得我第一次登台演出是在5岁,那是在一次社区的演出上,我在大哥哥大姐姐的演出中间单独出场,一点也不紧张,演奏完之后大家给予热烈的掌声。

但妈妈没有做出任何评价,后来我才知道,是因为她觉得如果表扬我,我会骄傲,如果批评我,会给我很大压力。她只是在比赛之前嘱咐我一些注意事项,让我自己尽力即可,然后在以后的练习中指出我的问题。我非常感谢她,她从没有让我觉得上台表演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事,音乐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就好像大人们每天会去上班一样。

除了听音乐会以外,妈妈还寻找和创造一切机会让我表演,以提高我的自信心,家里来了客人,社区的活动,社团间的交流都是我表演的机会,她知道,来自陌生人的掌声对于孩子的自信心是多么的重要,而我现场表演的技巧也日益成熟。

在家里营造音乐的环境

妈妈的教育经验说明,要让孩子爱上音乐,首先要多听,听得多了自然就懂了,懂了才能听出门道。父母要为孩子提供一个音乐的环境,如果他从没出生就听古典音乐,在家里也经常受到音乐的熏陶,那么等他开始学乐器的时候,就不会陌生和排斥了。父母也要以身作则,我的学生中有些父母自己不听音乐,说的话就很难有说服力。

现在我也是一个19个月男孩的妈妈了,也许是我怀孕的时候还在练习和表演,宝宝受到了很好的胎教,现在他听到古典音乐不会哭闹,很安静,反而听到一些流行音乐会有些烦躁,让我觉得很奇怪。将来是否从事音乐行业要看他自己,不过我会让他不缺少音乐,因为有了音乐会让人生更美好。

音乐会前做哪些准备?

在听音乐会的前一天,爸爸妈妈们不妨把第二天要听的内容给孩子讲讲,先做一些预习的功课,听圆舞曲,就讲讲施特劳斯和欧洲宫廷的故事,讲讲管弦乐团的一些知识等,听音乐会的时候,也可以跟孩子小声的交流和讲解。听完音乐会,彼此之间可以探讨一下,谈谈观后感,逐步提高孩子的鉴赏水平。

曾宪芬——当语言无力时,请用音乐

曾宪芬 Piper Tseng: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哈佛大学商学高级经理班肄业。现任妙事多国际大中国地区总经理。旅美期间多方钻研幼儿音乐及教育,现为美国全国幼儿教育协会会员,美国Musik Garten训练讲师。

音乐教育促进孩子全面成长

很多家长在孩子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非常心急,要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学习钢琴,以会弹多少首曲子为目标。我想告诉一些父母的是,音乐不仅仅是为了考级、上好的学校,音乐教育不仅仅局限在会一种或几种乐器上,它的作用还体现在语言方面,如自我表达力、声调等;自我发展方面,包括自尊、自信、情商等,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

据美国2003年做的调查,一星期接受3天各一小时艺术刺激的孩童,与同龄其他学童相比,优异的达四倍之多、参加数学或科学竞赛的达四倍之多、获全勤奖比例达三倍之多、作文比赛得奖达三倍之多。

你从几岁教给孩子音乐词汇?

什么叫音乐的词汇?就好比小孩子说话,从“爸爸、妈妈”的发音到会说第一个句子,都不是他自己头脑中臆想出来的,一定是父母家人不断地跟他说话,当他有一天可以发音了,这些已经储存在头脑里的话,张嘴就说出来了。

音乐也是这样,积累了大量的音乐词汇,孩子对音乐的熟练和理解让他学起来就很容易了。

爱上音乐是需要训练的

“妈妈抱着宝宝坐在伸直的腿上,我示范抓住娃娃的两只手,前后划浆一样的划动手臂,跟着节奏前后摆动,只要音乐一响起,他就开始前后划船,自娱自乐,玩得不亦乐乎。15个月的小如如,来了3次课,一次比一次好。今天是第三次,已经跟上我们的节奏,小手摇摆起来了,还做了调性练习,发了BANG BANG 两个音,音乐课里除了音乐功能,有时候我更注重孩子个性习惯互动的成分,孩子在一起互动、等待、合作,都是在这样一个小小的集体环境里得到成长。”

这是我们老师上课的笔记,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教学理念,例如十五六个月大的孩子,妈妈会抱着他唱歌、跳舞,听中外名曲、歌谣等,例如在听骑着我的小白马时,家长可以坐在地上,让宝宝坐在双腿上,跟着音乐上下弹跳,也可以跟着歌曲和孩子跑起来。

而到3岁之前,还是听大量的歌,唱简单的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会说话,逐渐有了音准,所以唱简单的歌没问题。3岁以后,听的歌反而简单了,这时候的课程就以唱歌为主,唱一些适合孩子的重复性的歌曲。四五岁的孩子就可以学着看谱了,这时候再学乐器他就马上能懂了,和那些刚刚接触乐器的孩子相比对音乐的领悟力要高多了。甚至都可以简单的创作了,因为在这之前几年的课程中,他已经累积了大量的音乐句型。

音乐也是交流的形式

我们的钢琴课是群体课,孩子们先是半小时的唱歌和跳舞,然后坐下来弹琴,弹琴的内容和他们的唱歌跳舞是有关系的,他们因此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是一种本能想把他们唱歌和跳舞的内容弹出来。这也是和传统的钢琴教育方法不同的。

我在台湾的一个朋友从孩子生下来,一直给他听迪斯尼英语,等他上国际幼儿园的时候,他还是一句都不会说英语,这个妈妈很接受不了。其实很好理解,语言是因为人类交流的需要产生的,它必然也是在交流中才能学会的。失去了互动,语言就没有了意义。音乐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不能用于歌唱、舞蹈、不能让人发自心底的热爱、唤起心底的情感和共鸣,它必然也是机械的,即便能学会技巧,也终究无法领会音乐的内涵。

面对音乐,请忘记你是妈妈

德国民歌踏踏踏里唱到:你爱我,我爱你,我们转圈来跳舞。不要觉得,学音乐是孩子的事,最成功的音乐教育方式就是孩子还没有意识到教育,而教育就已经开始了,当他还未出生时,你的歌声、你说话的声音,对孩子都是一种美妙的音乐,当你唱歌时,你是愉快的,你是充满爱的,而孩子也会以同样的爱和愉快回应你。

相比较来说,中国的妈妈更多是训练者、助教,而美国的妈妈则是跟孩子玩到一起,有时候疯疯癫癫的根本没有家长的样儿,我比较倾向后一种,妈妈要学会做孩子的听众、粉丝,学会分享、欣赏和鼓励,即便你心里清楚孩子可能不是音乐家的料,假如你还想让他接着学,你就不能打击他的自信。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能更热爱音乐、更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在我们上课时,你能看到家长和宝宝一起模仿动物、一起跳舞、一起演奏乐器,如果是一个充满童心的父母,他不会觉得是在带孩子上课,他自己就会觉得非常好玩。

茅为惠——选择音乐是快乐的

茅为蕙:著名旅美钢琴家、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茅为蕙钢琴艺术中心创始人。

音乐会展现给琴童的梦想

对一个学习钢琴的孩子来说,在家里听再多的碟,和现场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现场体现了钢琴艺术的综合效果,音乐、灯光、人群,观众的掌声、演奏者认真负责投入的态度,都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形成强烈的冲击力,他可能由此会向往着自己在聚光灯下的那一刻,享受做为钢琴艺术家带给自己的成就。我小时候拍电影,至今还有很多人记得我,但最让我能感受到人生价值的还是在舞台上,钢琴前的那一刻,我和音乐一起喜怒哀乐。在这一点上,我尤其感谢我的爷爷茅以升和我的父母,他们告诫我拍电影出名只不过是运气好,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即便在六七岁拍电影的时候我都没有放弃练琴,是他们帮助我找到了一条更适合我的道路。

要想台上表现好,先做好台下的观众

在美国,7岁以前的孩子是不能进音乐厅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的礼仪和音乐表演教育就不能开始,你可以先带他去观看一些小型的不是很正式的音乐演出,让他逐渐适应,教给他一些听音乐会的知识和礼仪。我在台上的时候,很不喜欢听到一些孩子哭闹,或者是有些孩子会说“阿姨你快点弹呀”,这都是父母的准备工作做的不够。要想将来让孩子在台上有良好的表现,首先要在台下做好一个观众。

妈妈的头脑决定了你的孩子走多远

和美国的父母比起来,中国的父母非常的尽职尽责,有时候不免过于严苛,同样是10岁的孩子,中国的孩子一定是基本功做扎实,而美国的孩子更有个性,更自信。

我从4岁开始学钢琴,14岁才不用别人督促,变成自己自觉的行为。我的父母都是音乐科班出身,爸爸40年代毕业于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在我的身上,可以说结合了东西方的教育方式,练琴要有规矩,每天说练多长时间,就练多长时间。但他们也会给我小小的自由,当我不想练的时候,可以停几天,或者在练习的曲目上允许我自己选择。

中国的父母往往很强调技术的准确性,对于初学琴的孩子来说,让他对音乐有更持久的热情,以及理解音乐的能力更重要,他们呆在琴房里时间过多,依赖琴房和老师也过多,如果练一个小时的琴,完全可以拿出半个小时家长去听听音乐会,多看看大师表演,哪怕听一些通俗的古典CD,这也会让孩子对学琴有更感性的认识和修养,效果可能相当于十节课。

音乐不仅仅靠手,更多要用脑,盲目的机械重复过程只能让孩子更厌恶弹琴,应该是创造性的过程,应该思考一个问题,老师规定的弹十遍,是不是十遍都要弹一样呢,甚至更多?不必要的,可以鼓励孩子每弹一遍时都做出一次想像,比如同一首曲子这一遍弹慢点,请孩子想想这可以给什么故事配乐?甚至鼓励他自己作曲。总之,将枯燥的练琴变成一个饶有兴致的参与再创造过程。

做一个生命丰厚的人才能做好一个艺术家

音乐艺术家只有具备多方面的知识,才能表现复杂多样的现实中人的思想感情,具备了细腻的感情和丰富情趣,才能更好的理解音乐。艺术都是触类旁通的,知识和视野也决定了一个孩子学习能力的高低,当他开始弹肖邦、莫扎特的曲子的时候,比如圆舞曲,可以给他先看一些欧洲宫廷中跳舞场面的电影,因为这可能是他的生活中没有接触过的画面,通过看电影,他能更好地把握节奏。再比如教孩子谈德彪西的曲子,任凭老师怎么给他讲印象派他都不明白,这时候看一次印象派的画展可能比语言更有用。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也是音乐造诣很深厚的人就说明了这一点。

推荐阅读

《孩子学钢琴,父母先上课》 茅为惠 广西科技出版社出版

茅为蕙老师将自己的学琴经历和作为一名钢琴教育专家多年的经验,汇集成书,与各位琴童的父母分享和交流。除了对钢琴学习的专业知识指导外,还与父母分享了孩子学钢琴父母应该建立怎样的良好心态;不懂钢琴的父母如何辅导孩子学琴;对时下热门的钢琴考级的深刻反思与剖析;如何让孩子通过钢琴学习提高音乐素养,爱上音乐;如何让孩子快乐地学琴;父母如何才能建立一种健康的教育方式,父母不逼,不累!孩子最终因为钢琴而收获幸福快乐!

猜你喜欢
音乐会钢琴音乐
搞砸的音乐会
失败的音乐会
海底音乐会
春天的音乐会
纸钢琴
音乐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