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

2017-12-16 08:42刘建水杨洁梅原瑞玲李竣
当代农村财经 2017年11期
关键词:特色产业谷子调查

刘建水 杨洁梅 原瑞玲 李竣

摘要:适应城乡居民消费升级的需要,近年来谷子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较高的种植效益带动了丘陵旱地和贫困地区农民增收,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过程中大有可为。但谷子产业发展在品种、机械化、产业化和品牌建设等方面仍面临不少突出困难和问题,制约了谷子产业提档升级做大做强,其中不乏特色农产品发展普遍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促进谷子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既要加大对关键环节的政策扶持,也要下大力气做好品种权保护、品牌监管等基础性工作,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关键词:谷子;特色产业;调查

为了解优质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情况,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调研组于近期赴河北省邯郸市开展了谷子产业专题调研,实地考察了谷子绿色高产创建示范区和谷子加工企业,与地方农业部门、谷子生产合作社和加工企业负责人等进行了座谈。总的看,谷子产业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较高的种植效益有效带动了丘陵旱地和贫困地区农民增收,各类市场主体对谷子发展前景也比较看好。调研中我们感到,谷子产业既是底蕴深厚的古老产业,在消费需求升级的浪潮中,也是个方兴未艾的朝阳产业,是个有利于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过程中大有可为。

一、河北省谷子產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消费结构升级带动谷子等杂粮消费节节走高,河北省谷子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调结构促增收效果十分显著。

(一)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近年来价格上涨较快。谷子种植适应性强,节水耐旱,是干旱贫困地区的一项重要产业,在结构调整中有较强的可替代性,被誉为抗灾稳收、耐贮备荒、营养丰富的“三保险”作物。建国初期,我国谷子种植面积在2400万亩以上,此后种植面积不断萎缩,最低时降至1000万亩左右。近年来,谷子种植面积逐步回升,2015年我国谷子种植面积约1200万亩,产量约200万吨。河北省是我国谷子主产区,种植区域集中在黑龙港流域干旱贫瘠区、太行山沿线山地丘陵地区和张北冷凉干旱地区,2015年谷子种植面积222万亩,产量48万吨,分别占到全国的18%和25%。从谷子价格走势看,2010年以来谷子收购价格持续攀升,2014年上涨到约10元/公斤,2015年以来价格震荡下行,目前稳定在4—5元/公斤的水平。此外,尽管收购价格有所下滑,但优质谷子需求旺盛,大型商超和电商平台的小米销售价格走势平稳,销量逆势增长,目前淘宝网小米销售均价达17元/公斤,月销量在1000吨左右。

(二)种植效益相对较高,带动了丘陵旱地和贫困地区农民增收。我们在河北省武安市的谷子绿色高产创建区看到,采用“冀谷”系列新品种、实施膜侧沟播机械化作业的地块,谷子亩均产量已由过去的150公斤提高到250—300公斤,高产田块能达到400公斤,亩均纯收入超过1000元(按亩均总成本350—400元、亩均单产300公斤、去年收购价4—5元/公斤粗略计算),效益是玉米的一倍多,对当地农民特别是丘陵旱地、贫困地区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武安市绿禾谷物合作社的负责人说,谷子整个生育期不用浇水,只要播种期有雨能种上就有收成,大旱年景也能打个一百来公斤,种谷不会赔本。合作社今年种了1700多亩,带动本村和周边农户600余户,对社员实行统一供种和技术指导,按照比市场价格高0.1—0.5元的标准收购社员生产的谷子,去年户均种谷纯收入达3600元。从调研了解情况看,如果大范围推广简化栽培新品种和配套技术,每亩可节省用工4—5个,单产可增加30公斤左右,亩均节本增效300元以上,进一步扩大生产、提高效益还有潜力。

(三)市场前景比较看好,产业链条不断延长。2011年以来,我国谷子表观消费量①从155.2万吨提高到2015年的196.2万吨,年均增长6.0%。加工企业对市场前景比较看好,河北仓盛兴工贸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介绍说,公司在上海、广州等南方市场的销量增长很快,这几年的增幅都在30%以上,小米营养粉、小米饮料等适口性更好的加工食品十分畅销,企业正准备增加生产线进一步扩大生产。目前,河北省谷子产业化发展已经初现雏形,形成了石家庄、沧州、张家口、邯郸四大全国性的小米集散地,小米贸易量占全国的1/2,各类谷子加工企业200余家,打造了蔚州贡米、武安小米、南和金米等一批优质小米品牌。

二、多措并举促进谷子产业稳步发展

河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谷子产业发展,近年来,省市县各级政府结合良种补贴、现代园区建设、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等政策项目支持谷子生产基地建设、良种良法推广、龙头企业培育和品牌建设,谷子产业发展初现成效。

(一)推动产学研紧密衔接。河北省在谷子育种、病虫害防控、生产机械化和产后加工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研发出“张杂谷”、“冀谷”等系列优良品种和配套技术。为了促进良种良法推广应用,武安市与河北省农科院谷子所每年安排2000亩左右的示范田开展新品种和新技术示范,连续10多年在播种和收获季节召开全省现场会,通过观摩引导农户采用新品种和新技术。河北省谷子研究所的专家定期与种子企业、加工企业和合作社带头人开展技术交流,举办技术培训班,促进了科研成果与产业实际需求紧密衔接。

(二)持续推进三产融合发展。河北省积极扶持谷子加工业发展,现有万吨以上生产规模加工企业1家,千吨以上中小型加工企业200余家,各类谷子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加工作坊等500余家,年加工谷子100万吨左右,本省谷子不能满足需求,大量从内蒙古、东北地区调入谷子,加工产值约45亿元,利润15亿元,带动农户就业40万人。我们在武安市调研了解到,为了给加工企业提供商品性好、优质率高、品质统一的原粮,市里组织划定了谷子生产核心区,通过良种补贴、技术培训和标准化生产等措施,建成优质谷子生产基地21万亩,基本实现了耕种机械化、生产标准化和服务统一化。同时,武安市谷子种植面积较大的示范区都成立了谷子专业合作社,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的产业化格局。endprint

(三)持续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河北省各级政府出台了多项促进谷子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设立省级良种补贴项目,对“张杂谷”实施20—25元/亩的良种补贴,每年补贴约3000万元。组建河北省杂交谷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每年投入1500万元开展谷子品种研究与示范,对年度推广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品种给予专项补助。同时,安排专项资金在张家口、邢台等地打造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武安市把谷子产业发展纳入政府工作考核指标,实施了谷子产业带建设、谷子提质增效工程、谷子高产创建等项目,有力地推动了产业发展。

(四)积极挖掘谷子文化内涵打造区域品牌。河北省依托磁山文化、黄粱梦文化等积极挖掘谷子文化内涵,提升品牌附加值。武安市围绕距今8000年的磁山粟遗址,打造出“中国小米之乡”的名片,武安小米三次参与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并获得金奖,两次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一批产品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登记保护,品牌知名度日益提升。

三、制约当前谷子产业发展的问题

(一)品种的“短板”效应越来越突出。与大宗农产品相比,我国特色农产品的品种研发、保护和推广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调研中提及品种问题,谷子种植大户、加工企业和种子企业都有话要说。种植大户反映,谷种没有良种补贴,市场上销售的各种名称的种子有四五十种,品质参差不齐,选择品种有时候就靠碰运气。由于品种繁杂,生产出来的谷子在市场上大多混购混销,好产品卖不上好价钱,导致老百姓选种的时候只问产量不问品质,反过来又影响了优良品种的推广。种子企业则表示,市场上仿冒、套牌、擅自制售品种权种子很多,而打击种子侵权往往更关注玉米等大宗品种,小品种的侵权行为更加普遍,企业的品种权得不到很好的保護。加工企业则反映,品种不统一使得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塑造缺少根基,这是企业搞精深加工面临的最大问题,非常需要政府扶持。通过调研我们感觉到,品种问题已经成为影响谷子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短板”,如何大规模推广应用优良品种、如何有效保护种子企业研发新品种的积极性,对提高优势特色农产品的产品优势、产业优势至关重要。

(二)丘陵山区机械化难题还未破解。武安市绿禾谷物合作社的负责人谈到,山区种谷最大的难题就是机械化。合作社用小四轮自行改装的谷子播种耧每天能播30—40亩,播种环节的机械化基本解决了,但享受不到农机购置补贴,间苗、除草、收获等环节还全靠人工。适合山区使用的小型联合收割机价格较贵,每年只用个十几天就闲置了,购买机器不合算。我们感到,制约丘陵山区农机化的主要原因不仅在农机具的研发生产环节,更突出的是丘陵山区小型农机对操作技术和经济性的要求比较高,只有大力发展山区的农机专业化服务,才能解决小型农机利用率低、普及推广难的问题。

(三)“接二连三”带动农民增收不够。目前河北省千吨级以上的谷子加工企业有200多家,经营精包装品牌优质小米的企业和从事小米深加工的企业不足50家,其余大多为家庭式加工厂,行业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水平不高,盈利能力较低。河北仓盛兴公司生产的大包装小米散货每吨净利润200多元,净利润率仅3%左右,盈利能力和企业效益远低于全国工业企业7%左右的水平。由于粗加工企业利润微薄,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企业往往不愿意建立稳定的生产基地,大多通过经纪人随行就市收购农民生产的谷子,农民从产业发展中分享的利润也比较低。

(四)品牌建设缺位与同质化竞争并存。目前,谷子产业的市场开发和品牌建设还在起步阶段,叫得响的知名商标和名牌企业不多,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影响力还很有限。从企业的角度看,“打品牌就是烧钱”,中小型加工企业难以承担高昂的品牌推广和渠道建设费用。邯郸市“黄粱梦”米业公司的负责人反映,精包装小米的原料收购价、出厂价和超市零售价分别为每公斤5元、15元和30元,利润的50—70%要留给代理商和超市。近年来企业转向电商营销,但“触电”的费用也很高,企业要烧很多钱,把搜索排名推到前20名左右才能靠规模实现盈利,这对中小企业来说是“不可承受之重”。从地方政府的角度看,普遍存在着区域公用品牌定位不够精准的问题,大多靠“展销会+地方性电视台宣传”等传统的线下方式推广,与新的消费群体、消费理念、消费模式对接不够。目前,区域公用品牌正在陷入同质化竞争,比如小米就有山西“沁州黄”、内蒙古“敖汉小米”、河北“桃花米”和“武安小米”等多个区域公用品牌,许多品牌的市场认知度还很有限。

四、推进谷子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谷子虽是个小品种,却有兴业一地、富民一方的大潜力,也是当前调整种植结构应该大力发展的区域优势特色产品。通过调研我们感到,当前特色农产品消费正在从低端转向中高端、从初加工转向精深加工、从产品消费转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而供给侧低水平同质化发展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与市场需求还有相当差距。要实现供给和需求的有效衔接,关键的制约因素在两方面:一是产业链各环节联结不畅,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滞后,产业化带动能力不强;二是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划分不清,政府在技术研发推广、市场信息服务等方面投入不少但效率不高,与市场主体的需求存在缺位和错配,特别是在品种权保护、品牌监管等方面的能力仍显不足,不利于维护公平市场环境。为此,既要从产业发展的层面加大对关键环节的政策扶持,发挥好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带动作用,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又要从执法监管的层面着手,下大力气做好品种权保护、品牌监管等基础性工作,维护好市场公平环境。

(一)把发展优质谷子产业作为调优调顺产品结构的一个重点。制定和落实谷子产业发展规划,引导谷子生产优势区积极调整产业产品结构,特别是在丘陵干旱地区,调减玉米等非优势作物品种,增加谷子种植面积,形成谷子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让优势区内谷子种植享受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相关扶持政策。

(二)加强优良品种研发推广。优势特色农产品类别众多、商品性强,应加大对育种行业私人投资的扶持力度,重点发展小而精、具备很强竞争力和生存能力的小型种业公司,对企业开展共性技术研发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要把品种权保护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制度安排,切实加强市场监管和执法,为新品种研发推广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主要依托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开展新品种示范推广,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对统一应用良种、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市场主体给予扶持。

(三)着力提高农机作业水平。建立农机与农艺融合示范基地,集成新品种推广、精量播种、联合收割等农机与农艺融合配套技术,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加快培育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引导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以资金、机械、技术等入股成立农机作业组织,对作业组织购置精量播种机、小型联合收割机、植保机械等特色农产品专用农机实行敞开补贴,通过作业补贴等方式鼓励丘陵山区应用农业机械。

(四)坚持产业化整体开发。更加重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全产业链发展的引领作用,鼓励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等组建产业化联合体,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和订单农业等形式将农户纳入产业化链条。对企业牵头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的,通过奖补、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方式给予支持。支持科研单位和企业联合开展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和应用,加大企业技术开发费用所得税扣除力度,推动谷子加工向中高端消费升级。

(五)大力开展品牌建设。把重点放在营造品牌良性发展的制度环境上,以大数据为基础加快推进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全覆盖,建立区域公用品牌的授权、管理和退出机制,加大品牌监管力度,提高品牌核心竞争力。抓住特色农产品网络化营销的浪潮,扶持贫困地区政府和特色农产品企业在权威媒体和互联网上建立品牌推广平台,以绿色健康、特色文化等为重点培育中高端消费市场。降低电商准入门槛,探索优质特色农产品电商、微商、农超对接等新型销售模式。

(六)加大金融保险扶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融资租赁服务,通过奖励、贴息等方式,鼓励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采用融资租赁方式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购置,解决中小型企业缺资金、缺设备、缺技术的难题。鼓励地方政府开展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针对特色农业保险高风险、高赔付率的特点,在实行保费补贴、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的同时,探索政府出资购买再保险、建立再保险共同体等特色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作者单位: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凌玉endprint

猜你喜欢
特色产业谷子调查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路径分析
河北加快推进细化实化县域特色产业振兴措施
晒谷子(外一首)
寻妻
宣威特色种植四两拨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