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底骨高度小于5 mm行上颌窦内提升术的疗效

2017-12-18 06:50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70期
关键词:植体窦内窦底

祝 贺

(四平市口腔医院,吉林 四平 136001)

窦底骨高度小于5 mm行上颌窦内提升术的疗效

祝 贺

(四平市口腔医院,吉林 四平 136001)

目的分析探讨对窦底骨高度<5 mm行上颌窦内提升术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20例上颌后牙缺失且上颌窦剩余骨高度<5 mm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为A组(给予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植入植体)与B组(给予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植入植体),各10例。对比两组术后的疗效。结果B组术后并发症少于A组,对比不同时期两组患者窦底骨提升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窦底骨高度<5 mm且上颌后牙缺失患者采用上颌窦内提升术,疗效显著,适合推广与应用。

窦底骨高度;上颌窦内提升术;疗效

目前,口腔种植临床普遍认为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种植体植入,必须要保持上颌窦底剩余骨量高度5 mm以上,更好的保持口腔种植的稳定性。上颌骨因骨量有限,皮质骨薄、松质骨密度低下,当牙列缺失后容易导致上颌窦气化,使得种植修复效果受到限制,无法获得良好的初期稳定性[1]。此次选择20例窦底骨高度<5 mmh患者行上颌窦内提升术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20例上颌后牙缺失且上颌窦剩余骨高度<5 mm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为A组与B组,各10例。A组男6例,女4例,年龄21~61岁,平均年龄(30.2f2.6)岁;B组5例,女5例,年龄21~60岁,平均年龄(30.1f2.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A组行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植入植体,术前拍摄X线曲面断层片或根尖片,测量上颌窦底距离牙槽脊顶的骨高度,术前全口牙洁治,常规服用抗生素,浸润麻醉。根据手术部位和范围,作切口分离颊侧粘骨膜瓣,暴露上颌窦外侧骨壁,将骨膜垫入,并植入适合种植高度的骨粉。逐级制备种植窝,植入种植体,覆盖胶原膜,复位黏骨膜瓣,常规缝合。术后,应用抗生素,禁忌捏鼻子擤鼻涕、用力吐痰及鼓气等动作,叮嘱患者定期漱口液漱口,保证术后口腔清洁与卫生[2]。

B组行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植入植体,术前操作同A组,作H形切口,切透粘骨膜直达骨面,包括牙槽脊顶,移除皮质骨,采用逐级分次骨凿上颌窦底提升手术,根据选择种植体型号进行骨凿冲提,直至达到提升高度,逐级扩孔,按不同种植系统要求扩孔至相应直径种植体终末钻,采用埋入或非埋入式方法植入相应种植体,术后操作同A组。

1.3 观察项目

种植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进行复查,测量窦底骨提升高度;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并发症情况

对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术后随访,20例患者均未发生上颌窦穿孔、上颌窦炎、无渗血、无上颌窦炎等严重并发症,A组患者在12个月时因种植体周围炎松动脱落,B组未出现并发症,术后一年边缘骨吸收稳定,B组术后并发症少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窦底骨提升量

对比不同时期两组患者窦底骨提升量,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窦底骨提升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两组窦底骨提升量趋于接近。见表1。

表1 40例患者窦底骨提升量比较( s)

表1 40例患者窦底骨提升量比较( s)

组别n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术后24个月A组106.33f1.224.65f1.174.32f0.71 B组102.87f0.883.65f0.874.25f0.91 x2-13.2415.0240.456 P-<0.05<0.05>0.05

3 讨 论

随着种植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上颌后牙区应用上颌窦内提升术,临床普遍认为当剩余牙槽骨高度(RBH)≥5 mm,种植成功率比较高,而对于RBH<5 mm的研究并不多。剩余牙槽骨高度不足的原因主要与上颌后牙区牙齿龋病、牙周病等口腔疾病存在相关性,剩余牙槽骨高度不足5mm,如果高度不足,则无法保证在常规植入10 mm的种植体的安全性,限制上颌窦提升植骨术的临床使用。上颌窦内提升植骨术是由Tatum于1975年首次提出,通过提升上颌窦黏膜,增加骨量,促进植入体植入的成功率。此次研究中,A组应用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植入植体,B组应用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植入植体,并对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术后随访,术后一年边缘骨吸收稳定,B组术后并发症少于A组,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窦底骨提升量差异明显;术后24个月,两组窦底骨提升量趋于接近。

综上所述,对窦底骨高度<5 mm且上颌后牙缺失患者采用上颌窦内提升术,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1] 邹长萍,何家才.上颌窦底外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术在修复上颌后牙区严重骨量不足中的应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6,29(12):1295-1299.

[2] 温国胜.上颌窦内提升植骨术在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3毫米病例中的临床应用[J].江西医药,2016,51(05):454-456.

R783.6;R765.9

B

ISSN.2095-8242.2017.070.13674.02

本文编辑:张 钰

猜你喜欢
植体窦内窦底
非手术治疗植体周炎牙槽骨再生1 例*
关于上颌窦底提升术骨增量策略的研究进展
从修复体设计谈植体周炎的预防
牙周炎种植位点的软组织垂直厚度对种植修复效果的影响
上颌窦底黏膜在上颌窦底提升术后窦底空间成骨中的作用
植体周炎再生治疗短期疗效观察
穿牙槽嵴顶四周剥离上颌窦底提升术1例报道
内窥镜辅助疑难上颌窦底提升术病例1 例
CAS-KIT在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牙种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上颌窦内提升术发展与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