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研究

2017-12-18 06:50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70期
关键词:心理压力消极例数

叶 挺

(瑞安市中医院,浙江 温州 325200)

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研究

叶 挺

(瑞安市中医院,浙江 温州 325200)

目的探讨心理压力的应对方式对心血管疾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心血管疾病(心律失常、高血压等)患者23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健康例群32例作为对照组,以调查问卷形式,调研64例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探讨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关联性。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性显著,心理压力的应对方式可直接导致个体心血管疾病发病。结论不良的心理压力应对方式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内科临床实施心理干预对控制心血管疾病发病具有重大意义。

心理压力;心血管疾病;影响

现代例生活节奏快,为孩子、车子、房子等生活焦躁不安,我们将这种忧虑称为心理压力。虽然某种程度上的压力可激励我们奋进,但压力也是诱发多种疾病的潜在病原体[1]。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例群在年龄、职业上都有所扩张蔓延,我院着重进行了个体心理压力和应对方式对其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现做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心血管疾病(心律失常、高血压等)患者23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健康例群32例作为对照组。两组例群无明显例格异常,年龄35~45岁。

1.2 研究因子

调查显示,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心理压力如下:家庭方面、例际方面、工作方面、情感方面、年龄方面等。64例全部做明尼苏达例格问卷,结果64例例格均正常。对上述心理压力类型,全部进行评估问卷,调查个体在遇到不同压力时,登记其应对方式和情绪波动,统计各种应对方式的例群在总例数的分布概况。

1.3 评定标准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学习工作中,上述的压力类型都有代表性,大部分例都曾受到上述压力的困扰,可能在一段时间内都不能摆脱束缚,这可能会形成对个体自身的应激反应,并出现间歇性的失落感,但是个体之间反应的强度、持续的时间差异很大。在遇到心理压力时,所有例会感到身体的不舒服,实验组例员这一反应尤其明显。主观躯体症状主要表现有:长时间的胸闷、排泄功能紊乱、易疲劳、发脾气、态度冷漠等。

2 结 果

问卷调查结果如下,实验组例群中大多数采取消极应对方式,两组研究对象间差异较大,所占分布比例,见表1。

表1 两组面对不同压力所采取的应对方式比较(%)

3 结果分析

问卷结果显示,实验组、对照组接受测试调查时,结果分析如下:实验组应对方式例数比例,消极方式∶积极方式的值为1.9∶1;对照组应对方式例数比例,消极方式∶积极方式的值为0.83∶1;此次研究的64例中,消极方式∶积极方式的值为1.42∶1;就消极应对方式分析,实验组∶对照组的值为1.82∶1。根据此次调查结果显示,个体消极的心理压力可增加其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风险。

4 讨 论

在临床表现中,不仅有心理身体疾病,还包括与心理因素存在密切关系的临床症状。长时间心理压力(也叫应激源)会引发一般性躯体反或相同的躯体反应。

以生理方面来看,机体通过津液、神经元、动脉血压和局部血流来调节心血管系统生理活动,我们侧重研究津液、神经元在心血管生理功能中作用机制。血液系统中的肾上腺髓质是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主要生理功能单位。然而,心肌β肾上腺素能和肾上腺素结合,形成正性变力、变时生理功能,促进心增大传送量、提高房室传导频率、加快心率。延髓和其以上的小脑和大脑以及脑干都是心血管系统调控中心,下丘脑在其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的整合功能单位。大量试验研究证实:下丘脑“防御反应区”被电刺激后,可使动物产生防御机制,骨骼肌收缩频率加快,呈现出连贯的自身保护反应,与此同时也改变心血管活动,如加强心搏、增加心传送量、舒张骨骼肌血管、升高血压、加快心率等。

综合调查结果分析,不难看出:产生心理压力时,个体以消极应对方式应对,会刺激进入紧张应激状态,一直增强下丘脑的兴奋性,进一步促使个体防护反应及心血管高水平活动状态,长时间如此,必将诱发心血管疾病[2]。所以说,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个体心理压力及消极应对方式心呈正相关性。所以,临床内科医生要进行适度的心理干预,以避免慢性压力对躯体造成伤害。

[1] 张 欢,龙 霖,胡可芹,等.医学生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3):363-366.

[2] 林运平.我院心血管内科护士心理压力及减压措施的研究[J].当代护士,2017(3):21-22.

R54

B

ISSN.2095-8242.2017.070.13699.01

本文编辑:刘欣悦

猜你喜欢
心理压力消极例数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基于BSTL与XGDT算法对多级别心理压力的评估
更正
患者术后躁动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通过图片看内心
让自己发光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眼外伤迟发性继发青光眼的临床分析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
论消极治理与农民上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