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普基地平台建设的气象科普模式研究

2017-12-19 22:33陈辉王玉岗王运行
创新科技 2017年8期
关键词:模式

陈辉++王玉岗++王运行

[摘 要] 气象科普工作是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气象局对气象科普工作高度重视。本文以郑州市气象局及所属县局为例,总结了新时期气象科普模式,对推进气象科普可持续性发展提出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科普基地;气象科普;模式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7(2017)8-76-3

Research on Meteorolog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Mode based 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of Popular Science Base

Chen Hui1 Wang Yugang2 Wang Yuxing1

(1.Henan Meteorological Bureau, Zhengzhou Henan, 450003; 2.Xingyang Meteorological Bureau, Xingyang Henan 450100)

Abstract: Meteorolog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meteorological undertakings in China. Henan Meteorological Bureau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meteorolog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work. Taking Zhengzhou Meteorological Bureau and its County Bureau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eteorolog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modes in the new period, and puts forward the reference basis for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Key words: popular science base; meteorolog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mode

1 气象科普模式探索

气象科普工作作为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普及防灾减灾知识的重要手段。河南省气象局对气象科普工作高度重视,不断加强管理。2012年,与河南省科技厅和河南省科协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科普工作的意见》[1],提出了气象科普工作要按照中国气象局“四化”发展,融入到气象业务服务之中的要求,共同推进气象科普的社会化工作。2013年,提请省政府下发了《河南省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3-2020年)》[2],明确了“建设一批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实施一批具有示范效应和带动力强的气象科普示范项目,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气象科普品牌,发展一批气象科普队伍”等四方面的主要任务。

经过两年的全省实施,郑州市气象局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坚持政府推动,发挥部门优势,以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为重点,加强气象科普基础能力建设,以四进科普活动为载体,开展大众化的气象科普活动,繁荣气象科普创作,打造气象科普品牌,構建气象科普平台,率先打造气象科普管理示范体系,探索了气象科普“郑州模式”。

郑州模式:构建社会化格局,实施“1818”工程。通过1个基地(郑州市气象科普馆)、8个中心(县、市、局及嵩山站等)、1 800个乡镇、社区气象信息服务站,努力打造遍布全市气象科普网。实施科普业务化,将气象科普与业务科研结合起来,作为气象业务现代化的一部分,把气象科普工作纳入气象业务服务流程。推进科普常态化,立足气象防灾减灾,融入全民素质教育,以四进科普活动(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事业单位)为载体,开展气象防灾减灾气象科普活动。创新机制管理,依靠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力量运作、政策激励的机制,推动科普场馆发展,建立专业的科普队伍,推动形成有利于气象科普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了基层气象科普的新模式。

2 科普模式的主要内容

2.1 科普基地建设

2.1.1 郑州气象科普馆建设。气象科普基地建设是郑州气象科普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郑州新一代天气雷达站由中国气象局、河南省人民政府和河南省气象局共同投资建设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化气象科普体验场馆-郑州市科技馆气象分馆,占地40余亩,通过声、光、电高科技手段的完美结合和有趣互动,公众可充分学习和掌握雷电、雾霾、地震、海啸、龙卷风、泥石流、沙尘暴等各种气象灾害的成因、危害和防范措施。于2013年3月正式建成开馆,逐步成为以科学知识传播为主体,集气象科普教育、培训和传播、科普事业与产业产品研发与集成、科技成果展示、科研学术交流和旅游景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服务中心,成为普及气象科技、传承气象文化的重要窗口和基地。

2.1.2 县级气象科普分馆建设。在重点打造郑州气象科普馆的同时,近年来根据全市县“一流台站”建设规划,利用台站办公用房、庭院、观测场等场所,运用多媒体技术,因地制宜,逐步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市县级气象科普分馆。中原文化在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中,积淀了丰富的本土知识,比如新郑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文荟萃、生活多彩,气象科普分馆主题定位于古城悠久的文化历史与当地气候、现代化生活的融合-气象与生活,符合当地的特色。

荥阳市近年来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快速发展,依据良好的现代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基础和人影示范基地中心,气象科普分馆主题定位现代人工影响天气。其他依托基层气象台站发展等行业科技资源优势,整合资源,建设嵩山(旅游与气象)、中牟(农业与气象)、登封(天文与气象)等八个具有气象特色、科技特色、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的气象科普场分馆。目前新郑等地的气象科普设施建设规划都已经纳入重点工作议程,2016年有望建成投入使用。endprint

2.1.3 城市社区、中小学气象科普基地建设。郑州市气象部门,依靠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中国气象局三农项目带动,以都市农业气象为切入点,结合城市气象防灾减灾工程项目“计划3-5年3km×3km建立城市多要素气象站为契机”,全市县乡(镇)村逐步建立1 800个包括融入气象科普元素的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站、城市多要素气象站(含校园气象站、社区科普生态站),推进农村、城市社区、中小学气象科普基地建设。

2.2 组织管理与示范体系建设

2.2.1 建立工作机制,加强气象科普组织管理。郑州市局成立了包括县(区)人员在内的气象科普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业务科为气象科普的管理机构,气象学会专门负责气象科普工作具体事务,市县(区)均设立了科普工作机构。着力推进“五有”建设,即有机构、有人员、有制度、有场地、有牌子,充分发挥自身科普资源优势,建立健全了科普组织网络。

2.2.2 政府引导和社会力量融入,创新发展科普场馆运行模式。探索设置气象科普管理岗、场馆服务岗等岗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郑州市科普馆支持提供10个公益性岗位,并进行系统、专业的培训,让他们成为重要的科普力量,解决了郑州市气象局没有科普馆人员编制和人员经费的难题,形成了一支较为稳定的专职气象科普队伍。下发了《关于建立郑州市气象科普志愿者队伍的通知》,采取激励、扩大宣传等措施,聚集人才,充分调动了在职科技工作者、大学生、研究生和离退休科技、教育、传媒工作者等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到气象科普工作中的积极性,以多种方式参加到科普工作的行列中来,形成一支规模较大、素质较高的兼职人才队伍和志愿者。

委托专业公司加强对科普馆的日常运营管理,并纳入全省旅游景区运行,逐步推动气象科普馆走职业化、专业化运营道路。出台了《郑州气象科普馆运营管理方案》,保障了科技馆的日常运营规范化,周一闭馆,其他时间常年开放。利用政府引导和社会机制相结合运作科普场馆,实现共建共享共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社会力量融入,创新了科普场馆的发展运行新模式。

2.2.3 部门合作联合创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示范学校。与郑州市教育局、科技局联合制定了《郑州市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管理办法》,积极推进郑州市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工作,给符合城市多要素气象站条件的学校建立自动城市多要素气象站和人工校园科普气象站。制定行之有效的学校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将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工作列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并作为班级考核内容,与气象部门共同拟定年度计划,策划、组织、实施相关主题活动,提高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实效。

2.3 气象科普业务化开展

面向社会开展气象科普活动,推进气象科普常态化。在气象科普工作中,紧紧围绕郑州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主线,投入固定的科普经费,多渠道多形式地向全社会宣傳普及气象知识,坚持常抓不懈。逐步形成了世界气象日、科技活动周、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普日、寒暑假等为重点的气象科普宣传集中时段;逐步确立了气象台站对外开放,气象科普基地常年开放和预约参观,以气象科普四进活动为载体,“气象防灾减灾志愿者中国行”以及“校园气象站”,气象科普影视节目,气象科普网站专栏等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气象科普内容。各区县气象局和有关单位积极响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的气象科普活动,促进了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

2.3.1 以科普馆为平台,形成气象科普的品牌教育窗口。郑州气象科普场馆通过展览教育、培训教育以及亲身体验,吸引社会公众来此触摸自然界的万千气象,感受现代科技的神奇和魅力,边走边看、边体验、边思考,激发了公众对气象科学的兴趣,也掌握了有关气象灾害的防范措施。气象科学知识不再是抽象扁平的传播了,而是活脱脱‘立起来,满足社会公众的自然通识教育,构建了市民终身科学教育的‘科普馆课堂。以科普馆课堂为平台,逐步成为气象部门气象科普教育和传播、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宣传工作的主阵地。

2.3.2 推动气象科普知识,融入到气象业务服务产品中。在现有和新开发的对外公共气象服务产品中增加气象科普的内容,强化气象业务服务产品的科普属性,在展现气象产品的同时,向全社会科普气象工作、科普气象产品、科普气象知识。根据每年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民生问题,向政府不定期提供决策服务报告,力求通俗易懂科普化。通过电视频道、气象网站、气象显示屏、气象短信服务、电话咨询服务以及微信、微博等各类媒体发布气象信息、传播气象科普知识及防御指南。

2.3.3 以都市农业为切入点,开展气象科普工作。针对小麦、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和都市农业开展农业气象服务和决策气象服务,在开展农业气象服务的同时开展气象科普工作。在农事关键期或在进行田间调查时,与农民面对面交流,传授气象知识、农业气象新技术,及时向农民普及主要粮食作物及设施作物各发育期的主要适宜指标、灾害指标及应对管理措施和气象防灾知识。

2.3.4 加强气象科普产品研发,打造气象科普品牌。为了更好地让社会公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获得到、看得懂、用得好”气象科普知识,提升气象科普场馆展品的科技含量,郑州市局不断加强气象科普能力建设。与中国气象局、一些科研机构及科技公司合作开发了《气象万千》4D电影、3D泥石流、地球诉说剧场等系列科普原创视频作品,其中《气象万千》4D电影被选送到上海世博会播放,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广泛提高。与郑州教育电视台联合打造的省内首档少儿气象科普节目《气象小达人》,创新传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增加了儿童参与录制的趣味性,以儿童的语气、从儿童的角度,播报近日天气,讲解气象科普知识,既为观众提供更多样化的天气预报观看享受,又为达到传递科学信息、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效果,受到广大中小学生及家长关注和喜爱,形成了全市的气象科普品牌。《气象姐姐话科普》先后推出“小草莓生长记”“厄尔尼诺现象”“地球的自拍神器-气象卫星”等讲座,得到中小学生的欢迎和点赞。

3 问题及思考

郑州气象科普模式近年来虽然进行了有益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还有一些问题急待解决。一是科普能力总体薄弱,表现在科普管理、运行机制还未真正建立;二是科普基础设施明显不足,科普馆尚无固定运行经费,科普展品更新与维护资金缺口很大;三是大众传媒科学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如互联网+科普的传播手段还未实施;四是优秀科普作品(展品)严重匮乏;五是科普队伍还未真正建立,对于科普主要对象-青少年科普的师资力量不足;六是社会融资渠道还未展开等,仍需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河南省气象局、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科普工作的意见[R],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河南省气象局、河南省科学技术厅,2012.

[2] 河南省气象局.河南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3-2016年)[R],河南省气象局,2013.endprint

猜你喜欢
模式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我国中央银行金融监管模式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从《后窗》看希区柯克作品的人性怀疑论
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管理模式转变分析
基于产业需求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