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发达国家化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的经验

2017-12-19 12:46杨帆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化解发达国家障碍

杨帆

【摘要】发达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而产生和发展的。从整体上看,这些国家非农化与城镇化的进程是同步的。但这些国家受本国经济、历史、文化、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模式仍各具特色。本文主要阐述了美国化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的经验;日本化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的经验;英国化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的经验。

【关键词】发达国家;化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2-0285-01

一、美国化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的经验

19世纪末期,随着工业化浪潮的涌起,美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转移。从转移时间看,美国从19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大约用了一个半世纪的时间完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从转移的具体模式看,美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属于自由迁移模式。从转移方向看,吸收农村劳动力的部门基本为大城市的工业部门和包括商业、服务业在内的第三产业部门。美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具有地域转换先于职业转换的特点。

(一)美国的农村劳动力在大规模工业化条件下自发地转向非农产业

美国地多人少,劳动力短缺,在工业化初期并未集聚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相反,城镇化和工业化却面临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在工业化初期的1840年,其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为63%,但在19世纪末就实现了工业化,1870年-1900年,农业增长了1.4倍,而工业增长了3倍[1]。一方面,工业的快速增长提高了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解决了地多人少的矛盾;另一方面,由于机械化而分离出来的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也被快速发展的工业化所消化。

(二)“交通革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交通运输业的繁荣不仅吸纳了大量劳动力,而且降低了农村劳动力的迁移成本,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迁移更加方便。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联邦政府出面修筑的通往西部的昆布兰大道,对早期的西部开发起了一定作用。19世纪40年代美国基本上形成了一个运河网,成为当时世界上运河最发达的国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起关键作用的是铁路的建设。1828年,美国开始修建铁路,最早通车的是巴尔的摩到俄亥俄之间的一段长21公里长的铁路。到1887年,全国数以万计的大小城镇已由铁路网连接起来。铁路运输不仅适应了工业革命的物流需要,也促进了人口向城镇转移[2]。

二、日本化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的经验

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是发达国家劳动力转移成功模式的又一典范。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用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从20世纪初开始到20世纪末基本完成,真正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转移是在战后。

(一)工业化促进了日本农村劳动力转移

19世纪80年代,日本启动工业化进程,用不到40年的时间,将农村劳动力份额由80%以上降到54%。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恢复,日本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历史上最快时期。1980年与1950年相比,农村劳动力数量减少2/3,比重下降了37.4个百分点[3]。

(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兼业性

受国内资源匮乏的限制,日本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主要是通过兼业过渡的方式实现的。农户兼业,是指农户家庭在不完全脱离农业的条件下,通过向市场提供非农产品或劳务以增加货币收入的活动。农民兼业基本成为日本农业经营的固定形态,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兼业化的程度越高。通过兼业,日本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逐渐缩小,农民的生活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创造条件

日本在战前的早期发展中,充分利用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在日本工业吸收的劳动力的总数中,由劳动替代资本的创新吸收的劳动力所占比重为80%,而由资本积累吸收的劳动力所占的比重仅为20%。例如,在1889年,日本工业吸收的19.50万劳动力中,有17.05万是靠劳动替代资本的创新吸收的,其比重高达87.44%;而且在1880年-1930年,日本工业部门对农业劳动力的吸收率始终大于人口增长率,从而使经济能够迅速摆脱“马尔萨斯陷阱”实现现代化。同时,因缺乏自然资源,日本将教育体系视为国家优先考虑的事项。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国民智力的增值[4]。

三、英国化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的经验

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始于15世纪末,止于19世纪中叶,经历了长达四个世纪。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选择与当时英国的国情息息相关。

(一)采取暴力方式强迫农村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

英国是一个岛国,人多地少,在工业化前期农业劳动力占有很大比重,至1801年该比重仍为35%。为解决这一问题,从15世纪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造成了大量农业人口背井离乡,不得不受雇于手工工场,到18世纪,有大约一半农业劳动力涌入了城市。在大量的农业人口转向毛纺织业的同时,大批耕地转化为牧场。可见,英国城镇非农产业所需要的劳动力是通过暴力的方式从本国农村强制性地转移出去的。

(二)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

18世纪60年代,英国生产的粮食不仅可以满足城市人口日益增长的需要,而且可以出口。然而,到19世纪中期,英国的农业生产停滞不前,1855年,小麦总产量仅为302万吨。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镇化的推进,英国消费的粮食、肉类和农业原料越来越依靠進口。1852年-1859年,英国国内小麦消费量的26.5%是靠进口供应的;1868年-1875年,进口供应的比重增至48%以上。到1910年,英国粮食自给率只有35.6%,棉花全部靠进口。英国以前是出口羊毛的大国,而到1850-1854年,平均每年进口羊毛4322.08万公斤,到1870年-1874年,羊毛进口更增至13937.8万公斤。因此,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

(三)通过发展农工综合体吸收一部分剩余劳动力

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除了进入城市、工业部门外,有相当一部分转移到了农工综合体的前导和后续部门。20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的农工综合体迅速发展。农工综合体的部门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农业前导部门,包括制造和提供各种农业生产资料、技术、信贷、咨询服务等部门;第二类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部门;第三类是农业后续部门,包括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运、销售等部门。通过发展农工综合体吸收了一部分剩余劳动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化解发达国家障碍
Unable to read as a teen, now a PhD student儿时读写难,现今已博士
跟踪导练(四)2
心灵休憩
发达国家创业政策的启示与对策
国外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经验及启示
新媒体背景下,广播新闻如何化“微”为机
班主任如何化解班干部和其他同学之间的矛盾
大数据时代下网络交易征税的国际比较及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启示
化解我国房地产库存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