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发展方式探析

2017-12-19 12:26杨雅迪王勇
科学与财富 2017年33期
关键词:发展方式意识形态互联网

杨雅迪+王勇

摘 要: 随着全媒体、大数据和“互联网+”浪潮的风起云涌,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这种当代最发达的信息技术使社会舆论生成机制、话语体系和舆论格局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革。面对当前网络社交中各种思想思潮相互激荡、交融交锋,网络意识形态发展方式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模式,呈现出时效性强、关注度高、影响力大等新的特点,严重危及到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关系到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深入分析网上斗争的规律和特点,探索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发展方式有利于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关键词: 互联网;意识形态;发展方式;对策

习主席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1]进入新时期新阶段,面对社会转型、体制转轨、观念转化的时代背景,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快捷、隐蔽性强、互动性好、受众面广的优势加紧对我实施“文化冷战”和“政治转基因”,妄图实现“拔根去魂”。认真探索网络时代意识形态发展方式的优劣特点,研判网络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是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仗。

一、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发展方式的优势

互联网具有快捷性、广泛性、共享性、虚拟性特点,而意识形态发展方式有渗透性、导向性、排他性的特点,两者结合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呈现出的新特点,不断推动着舆论生态、媒体格局和社会方式发生深刻变化。

(一)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互联网出现以前,由于受地理、交通、观念等条件限制,人们往往只能在相对固定范围内进行沟通交流和表达政治诉求,意识形态单一化大众化。互联网对时空的跨越,使人们不再受到地域、观念等因素的限制,实现了信息瞬间生成、瞬间传播、实时互动和高度共享,各种思想、观点、意见都在网络中得以发表和传播。人们借助互联网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和主张,敢于争论、指责和批判。每一位网民都能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网络讨论中,网络对于每一个网民都是平等开放的。

(二)信息生动形象,关注度高。传统意识形态发展方式主要是依靠面对面的灌输,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流是信息传播的主要手段。因此,对语言的表达运用能力成为衡量信息传播效果的重要标准。古今中外,凡是一代思想家、传道士、革命家,无一不是能言善辩之人。互联网时代,已经打破传统信息传播方式,它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极大丰富了信息的外在形式和本质内涵。在互联网世界里,人们利用网上的信息资源可以参加学习教育、办公生产、消费娱乐等各种活动。互联网在改变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的同时,也被意识形态所改变,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敌对势力通过网络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改变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移植政治观念,如炮制各种焦点新闻、散布一些内部消息等等来吸引眼球。

(三)波及范围较广,影响力大。不同于传统媒体由点到面的单中心、单向度的传播,互联网是多中心、离散式的传播。在互联网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舆论的主体,既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和评论者,也可以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分散的人们自由地进行交流,形成交互性的信息传播。规模庞大的网民可以在互联网上就各种热点焦点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形成多个讨论中心和意见群体。以传单、报刊、杂志、广播、影视等传统媒介为载体的传播平台逐步被互联网平台取代。互联网日益成为时代舆论生产的策源地、信息传播的集散地和思想交锋的主阵地。某个突发事件在网上刚刚曝光,即可迅速引爆全国舆论,把地区性、局部性和带有某种偶然性的问题,变成全民“围观”的公共话题,产生网络“蝴蝶效应”。

二、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发展方式的弊端

从国际国内大背景看,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而尖锐。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说:“中国不会拒绝互联网这种技术,因为它要现代化。我们要利用互联网把美国的价值观送到中国去。”可见,网络已成为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交锋的比武擂台,成为健康文化与腐朽文化较量的搏斗场所,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硝烟战场。

(一)混淆是非观、被人歪曲利用。互联网为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为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乃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滋长蔓延,提供了最便捷平台。

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优势在中国培养一批有实力的“网络大V”、“社会精英”,大力鼓吹宣扬西方价值观、政治观、民主观乃至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对我国社会发展转型中出现的问题大肆夸大歪曲,给一些思想防范意识弱的人造成错误的诱导,迷失了明辨是非的双眼。还有一些非主流意识形态越来越多地借助学术讨论、政策辩论平台,传播和鼓噪其声音与主张,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和欺骗性,这些言论的背后都有着不可告人的东西。

(二)发展难掌控,危害性较大。匿名上网作为网络传播平台中的一种载体,网络的虚拟性决定网上舆论存在的虚假性。加之互联网让每一个人都变成了信息的发布者,每一个人都可以不经过审查在网络上发布信息。由于发布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出现了一些情绪化、极端化、庸俗化的言论。在网络上,一些误导民心的错误言论,企图以西方政治价值观标准塑造我国民众的价值观。与之相较,一些机构、媒体和个人缺乏自觉维护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责任感,甚至是非意识淡薄、是非观念模糊、是非判断能力较弱,不敢亮剑和发声。这样的现状必然助长那些别有用心的网络“推手”“大V”的嚣张气焰,造成越来越难以控制的局面。

(三)文化侵略性强,政治斗争突显。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每时每刻的变化都能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也改变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可以说,占领了信息高地就获得了政治上文化上等多个领域方面的主动权。美国占用了全球85%以上的网络信息,他们牢牢地控制着互联网世界,我们在接受大量的可以由美國操控的网络信息的同时, 也很自然地在接受着美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政治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3]西方鼓吹的“意识形态的终结”的实质是要发展中国家放弃对自己意识形态的信仰,为发达国家向这些国家不断扩张鸣锣开道。中国在网络平台上话语权和影响力暂处低谷、窘境,外来的各种西方社会思潮持续不断地冲击着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中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不足严重制约了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在国际互联网上传播和表达中国形象、中国道路和中国梦。

三、加强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对策

网络意识形态的构建逻辑,并非是简单地、人为地、大而化之地将非主流意识形态取消、取缔,而是要创造出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百花齐放”的舆论生态。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守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所谓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就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方法,尤其作为严肃的具有科学性的认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是分析、辨别、厘清和定性各种网络社会思潮、网络文化霸权的原则。[4]在西方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入我国的情况下,要以正确的立场、开放的胸怀、端正的态度评价西方社会思潮,不断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以先进科学的理论成果和有效的宣传思想工作方式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坚决抵制国外网络意识形态对中国的渗透攻击。要在多样化社会思潮中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最大限度的形成社会思想的共识,在多样化观念中寻求共识,以主导扩大共识,以共识巩固主导。在处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和我国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关系中,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扩大政治认同、增进共识。

(二)依法增强网络舆情监管。习主席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要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建议国家有关监管部门依据《宪法》《刑法》及涉及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网络言论和网络行为规范条例”,对在网络空间公开虚无民族史、党史、军史和攻击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传播者,依法依纪依规追究法律责任。对跟风传播的历史虚无主义的普通群众,要通过列网上诚信黑名单,及时向社会公示曝光等手段达到警示效果。要健全网上舆论分析与甄别工作机制,认真梳理分析网上舆论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趋势及网民的思想动态。同时,相关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职,不断提高网上舆论的分析研判能力,提高引导主题设置和有效发声能力,回应关切、疏导情绪,调动整个社会共同在网络空间“除毒瘤”,为净化网络环境筑起一道“防火墙”。

(三)加强网络人才队伍建设。当前中国网民已达到7.10亿,相当于美、日、英、法、德五个发达国家的网民之和。虽然在人数上我们占有绝对优势,但是相比其他一些网络发达的国家,我们的网络人才质量并不占优势。网络意识形态的发展离不开网络人才队伍的支撑,特别是需要有一支优秀的网络意识形态管理人才队伍。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有关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知识,还要具备网络意识形态管理能力。首先要能够深入各种网络文化与意识形态媒体的纵深,在多种多样的文化内容和文化形态中,将各种形态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内容剥离挑选出来。其次要能够判定其性质是正面还是负面,是自觉行为还是被动行为,是政治问题还是认识问题。最后是就其影响和破坏主流意识形态的程度进行归类,并提出相应管理措施。

(四)增强网络文化软实力。习主席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国内媒体要用好国际化传媒平台,传播好中国文化,使世界更好了解中国。”[5]这就为新形势下的新闻宣传和网上舆论工作指明了方向。网上舆论是宣传工作中的一部分,要提高网上舆论的引导能力,使网络宣传阵地始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应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切实担负起推进网络文化建设的政治使命,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在网络上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广大网民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捍卫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独立,唱响网络强国思想文化主旋律,用富有吸引力的正能量来引领网络文化建设,正真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新时期文化发展成果结合起来、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 社,2016.4.

[2]夏一璞.互联网的意识形态属性[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5.10

[3]彭洲飞.聚焦网络意识形態最新态势:挑战与思考[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5.11.

[4]张宽裕,丁振国.论网络意识形态及其特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2.

[5]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向导力[N].人民日报,2016-02-20(1)

猜你喜欢
发展方式意识形态互联网
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
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发展方式转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