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发展摆脱传统路径依赖的思考

2017-12-19 08:27房勇志
科学与财富 2017年33期
关键词:宿迁经济新常态创新发展

摘 要: 宿迁1996年以农业立市,而后进入工业化社会,当前处于工业化中期后半階段,宿迁经济还未富裕,传统的发展模式就呈现萎靡,动力不足,宿迁发展迫切面临转型,势必要在经济新常态下摆脱传统路径依赖走新路。本文从发展环境、功能要素和社会主体三方面思考宿迁如何创新发展。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宿迁;创新发展

20年间,宿迁由最初的落败县城蜕变为散发青春气息的现代城市,各项经济数据不断飙升。位于新常态,站在新方位,速度不再是唯一,调结构、促转型,一切为了发展质量。树立新理念,推动新实践,宿迁必将再扬新帆,传统之外找新路,聚焦区域体系创新。

一、关于发展环境创新的思考

发展环境从来都是稀缺资源。宿迁经济未富,同时面临经济新常态,传统发展路径遭遇挑战,动力减弱,速度放缓,经济发展不得不谋求新转变,更要在变中求进,进中求稳。宿迁需对发展环境再做思考,转变理念谋发展,深化改革强动力,做优环境增创新,改善服务引投资,在不断地变化中实现涅槃,发掘经济新的刺激点。

(一)改善营商环境增强社会投资

经济新常态下,客观发展规律引发劳动、资本等要素成本上升,制造企业由发达城市外移至中小城市,看似平静的产业市场暗藏竞争。企业投资与否最是看重营商环境。就城市发展而言,营商环境体现了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左右着企业的投资,影响社会主体的创新创业。

在“互联网+”计划推动下,新兴产业业态和经济模式喷涌而生,倘若现行的法律规章、制度设计和监管体系尚未及时跟进,势必会压抑市场活力,在这场改革与效率的竞争中折戟。解决共性问题即是凸显个性优势,宿迁以改革扬名,已推行系列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其中多项措施走在全国前列,先期改革成效显著,“宿迁速度”持续发力。

(二)PPP增强政府参与市场的活力

在供给侧改革的各项措施中,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均对PPP模式给予极高关注。PPP虽是工具,但其将政府由经济发展的管理者变为市场项目的参与者,角色转变带来理念转变,使得经济改革波及政府,增强政府探索理念与机制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回顾2016年,宿迁共有25个项目被列入江苏省PPP项目库,涵盖交通运输、市政工程、片区开发、养老医疗、旅游、文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保障性安全工程等8个公共服务领域,项目总投资353亿元,此仅为开端。

预计“十三五”期间,宿迁的PPP项目无论是在服务领域范围,还是单体项目规模上,都会有较快增长,有助于推动宿迁长期受困于资金与技术等难题而未顺利实施的项目建设。PPP项目看似市场行为,但需要政府付出信誉成本,在项目的争取与推动中,政府起到决胜作用。宿迁欲要谋求更多项目与收益,首要任务是建立统一、规范、透明、高效的市场环境,增强政府服务品质,这就反向倒逼宿迁建设法治政府、诚信政府,转变政府为市场经济主体,将政府最大的政策资源化为资本参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融资难题,从而成为经济新一轮的刺激点。

(三)依托经济新模式建设共享城市

共享发展既是理念,也是环境,对城市未来发展做出方向上的指导。共享经济下的模式创新虽是市场行为,但共享城市由政府主导建设最为有效。聚焦富民,民自身要有创造价值的能力,而闲置资源蕴含无限的价值空间。加之网络布局优势在宿迁极为明显,电商体系基本覆盖全市,这就为宿迁发展共享城市奠定基础。政府可依托电商体系,站在更高立场,基于互惠互利原则,从全局视角规划共享城市的发展,将产业创新、公共服务、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精准扶贫等项目统筹在内,逐步形成包含全市发展内容的新机制、新平台,使得共享切实成为助推宿迁经济发展新的动力源。

二、关于功能要素创新的思考

工业经济,制造业是基础,生产要素是根本。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路径下的各种“红利”开始消失,“红利”消失归因于经济转型的不及时、不到位,过度留恋原有“红利”只会阻碍创新,压制“新红利”的产生,要素优势变劣势。宿迁正在奋战工业化,梯次型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宿迁制造正向“中国制造2025”战略靠拢。在这场“传统产业陷入泥潭,新兴产业迅速崛起”的变革中,宿迁产业务必要紧跟要素创新,在新旧产业更替中挖发展新动力。

(一)推动宿迁经济向绿色发展转变

经济不富,宿迁经济亟待发展;未经工业洗礼,宿迁生态仍显脆弱。生态一直被视为宿迁不可多得的珍稀资源,更是宿迁绿色发展最后的保障。目前,宿迁出台系列政策重在保护自然生态,“十三五”规划又对多项生态指标做出详细规定,确保生态保护取得新成效。宿迁作为江苏省“经济洼地”,经济发展的阶段任务同样艰巨,这一事实倒逼宿迁必须走出高效的绿色创新之路。

绿色发展带来的观念转变,是宿迁的生态战略由被动消极转向主动积极的拐点,打破以往生态与发展的对立状态,尤其是对宿迁经济欠发展区域,更要积极探索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根据现有的生态条件和优势,积极探索休闲、旅游等产业路径,把绿色转化为创造价值的要素。绿色发展要树立全新的意识:生态是新常态下能创造价值的新要素,与土地、人口等资源要素相似,亟待政府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对生态资源的运营情况加以约束,以运作生产要素的方式开发生态资源。

(二)智能技术助推宿迁产业转型升级

传统产业是“物”的产业,缺少“人”的因素,经济新常态下的产业创新更加关注“人”的需求,智能技术正与传统技术发生碰撞,此轮颠覆性变革的前景令人期待。回看宿迁四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优势与短板并存,产业的规模与层次有所欠缺。“中国制造2025”正在起航,宿迁产业如何对接国家战略,唯有依赖技术创新推进产业智能升级。

然而在创新层面,宿迁不谈与国内顶级城市相比,单是在省内都不占优势,但智能制造又是产业发展大势所趋,宿迁不得不迎难而上。因此宿迁的产业定位更适合为技术的“跟随者”,规避当前创新能力不强的劣势,在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难以与发达地区竞争,前期侧重以引为主,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智能产业集聚,短期内形成区域智能制造品牌集群。智能技术前景广阔并不意味企业发展无忧,企业转型必须适时把握节奏。从角色分工来看,智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企业始终位于第一线,企业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有动力去推动产业升级,而政府的职责是为企业营造区域性创新环境,引科研机构向智能企业集聚地集中,形成区域创新一体化,放大创新的耦合效应,而具体的产业模式、业态、路径的创新,完全交由市场挖掘,政府仅需根据市场发展的趋向优化行政服务内容,甘做企业创新的服务者。endprint

(三)发挥新金融产业外部经济优势

传統金融机构的本质仍是以盈利为目标的企业,为社会提供金融服务的行为无法脱离盈利的本质要求,这就制约了传统金融业的服务范围,与经济新常态的快节奏、高效率不相适应,从而衍生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金融产业。

新经济模式下的企业创新、全民创业,首要需求即是资金。任一城市发展迈向高端,都需完善的金融体系作为后盾,宿迁欲要崛起,着手建立完备的新金融体系势在必行。在市场体制的推动下,新金融市场陆续衍生出第三方支付、P2P借贷平台、大数据金融、众筹、金融服务平台、互联网金融门户、互联网银行、大数据征信、供应链金融等模式,任何一种在宿迁都有发展的痕迹,但规模及层次均有待提高,尚未形成区域金融服务中心,但也意味着宿迁新金融市场存在庞大的成长空间。

倘若宿迁新金融市场规模扩大成型,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体户,甚至是政府,都可以通过新金融工具筹集大量社会资本,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可预期,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新金融产品将应用于众多产业,使之成为惠及全民的创收工具。

三、关于社会主体创新的思考

摆脱传统路径依赖,转型升级是一种方式,再者是完全的创新,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不可预期,往往诞生于不经意间的巧合。如何让这“巧合”出现在宿迁?作为推动发展根本力量的各方主体是关键。

(一)打造功能互补的人才特区

热带雨林的特点有三:主体多元,性质各异;互联互补,平等制衡;新陈代谢,优胜劣汰。人才特区有助于加强各类型人才在创新层面的联系,防止相互隔离成为“孤岛”,打造人才特区仿若建设功能互补的“人才热带雨林”。

新常态,人才资源的发展呈现双向局面:群体与个体发挥价值的方式不再统一。传统路径,发展模式更多依赖“肌肉经济”,数量占据主导。当传统人口数量优势遭遇挑战,个体发挥价值的空间将被放大,高素质的人才是未来重要的资源。新阶段,经济发展促使人员的知识结构、教育水平逐渐向好,人力资源更加突出智力因素,群体数量优势逐步与个体智力价值融合。路径转换,不是纯粹地抛弃传统模式,而是引导发展路径向新模式合理过渡。由于高校少、层次低等客观原因,宿迁缺乏人才特区,人才始终是宿迁的短板,制约着宿迁的发展。面对经济新环境,谈人才老问题,首要任务还是尝试建立“人才热带雨林”,随着高铁网建设实现全省互通,人才在地域间的流通成本降低,地域将不再是限制人才流通的最大阻碍。

宿迁可以瞄准功能材料、智能家电等产业建设对应的人才雨林,效仿浙江特色小镇建设打造人才特区,为人才提供优越的工作环境,建设配套的生活设施,为各类人才集聚创造物质条件,强化技能培训,同时放宽精神层面的束缚,用空间吸引人才。

(二)聚焦“新红利”释放“双创”活力

宿迁作为后发展地区,“后发优势”、“比较优势”渐失,欲实现赶超发展,创新创业是最难走的捷径。在经济发展任一阶段,创新创业都不会停止。“聚力创新、聚焦富民”既是新阶段发展的要求,更是传统发展的延续,但要弄清在经济新阶段,发展新时期,宿迁“双创”的活力在哪里?

“双创”的前提:资源要素不会枯竭,新要素会替代旧要素,要素的红利不会消失。“双创”的关键在于准确把脉宿迁的新红利。梳理宿迁各项红利,在硬件方面,宿迁不占优势,科技创新欠缺,资源禀赋先天不足。因此宿迁“双创”的活力要重点挖掘两大红利:一是不断谋求改革的“新制度红利”;二是由“打工经济”转型全民创业的“新人口红利”。

适合发展实情的改革能诞生新制度红利,为发掘新要素、新资源的创新提供机会,创业又是基于创新基础上的大众行为,因而“双创”的源泉仍是对现有资源、制度的再次整合。在网络经济中,获取共享知识、技术的成本趋向于零,农村同样可以成为双创的集中地。将双创视角转向农村,使得农村的人口、土地、自然资源都可以成为创收的要素,鼓励和引导返乡人员开发农村资源,探索利用农村要素进行创业的新路径。

在经济新阶段,传统路径中的原有红利逐渐消失,但新红利也会伴随各种创新不断涌现。对于创新的思考,回归原点,就是围绕“聚力创新,聚焦富民”总目标,挖掘各类不同要素创新的新红利,或是延续传统,推动旧模式转型升级,或是另辟蹊径,从新的视角思考宿迁未来的发展,推动富民增收与经济增长互促共进,力争早日建成全面小康宿迁。

作者简介:房勇志;籍贯:江苏宿迁;职称:科员;学历:硕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单位名称:中共宿迁市委党校 223800。endprint

猜你喜欢
宿迁经济新常态创新发展
东大街:宿迁人的清明上河图
江苏宿迁:为500余名农民工解“薪”事
宿迁,宿迁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