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形势分析及检测方法研究*

2017-12-20 09:23解启文黄墩李婧杨良保孟娟
自然杂志 2017年6期
关键词:可卡因尿液毒品

解启文,黄墩,李婧,杨良保,孟娟

①安徽省公安厅物证鉴定中心,合肥 230061;②安徽省公安厅禁毒总队,合肥 230061;③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合肥 230031;④安徽中科赛飞尔科技有限公司,合肥 230088

毒品形势分析及检测方法研究*

解启文①,黄墩②,李婧①,杨良保③†,孟娟④

①安徽省公安厅物证鉴定中心,合肥 230061;②安徽省公安厅禁毒总队,合肥 230061;③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合肥 230031;④安徽中科赛飞尔科技有限公司,合肥 230088

毒品问题一直是困扰全球的社会顽疾,虽然全球都在竭力打击毒品犯罪,但是毒品制造、贩卖及滥用依然盛行。毒品包括天然毒品、合成毒品及潜在毒品。对于传统毒品,一旦成瘾,很难戒除。目前,毒品检测方法有多种,但高效的快检方法很少。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技术,由于其检测速度快、能指纹识别毒品分子、样品用量少等优势而受到青睐,对推动现场毒品快检和毒驾筛查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毒品形势;毒品分类;毒品危害;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第357条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目前,我国已经列管了123种麻醉药品、138种精神药品及116种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按照流行时间,毒品可分为传统毒品、合成毒品及新精神活性物质。虽然全球都竭力打击毒品犯罪,但是毒品问题依然是全球的社会顽疾。据《2017年世界毒品报告》,全球范围内制造、贩卖、滥用毒品持续不断,且毒品来源、吸毒人员、毒品种类也不断增多,特别是新精神活性类物质增长迅速。毒品不仅危害吸毒者的健康,而且对我国的经济及社会的稳定带来巨大的影响。目前毒品检测方法主要有传统方法及新型快检方法,其中传统方法包括色谱法及免疫法等,快检法包括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面对国际、国内如此严峻的毒品形势,这些方法将会在打击毒品犯罪方面发挥作用。

1 毒品形势

1.1 世界毒品形势

2017年6月26日,据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UNODC)发布的《2017年世界毒品报告》披露,2015年在全球范围使用过一次毒品的成年人达到了2.5亿,约占成年人口的5%。更令人担忧的是,全球成年人口约2950万人(约占成年人口的0.6%)滥用成瘾,深受毒品使用障碍之苦。而在1200万名注射吸毒者中,有160万人携带艾滋病病毒,还有610万人患丙型肝炎,另有130万丙肝患者同时携带艾滋病病毒[1]。另外,传统的阿片类毒品,包括海洛因在内,依然是最具危害人类健康的毒品类型。更糟糕的是,新型毒品种类在不断增多,对人类健康将会产生巨大的威胁。

1.2 中国毒品形势

2017年3月27日,中国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2016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指出,2016年全国共破获毒品刑事案件14万起,抓获毒品犯罪嫌疑人16.8万名,缴获各种制毒物品共计1584.6吨,缴获毒品总量82.1吨,毒品类型以冰毒、氯胺酮及海洛因为主。另外,全年共查处有吸毒行为的人员100.6万名,经强制戒毒后,截至2016年底现有吸毒人员250.5万名[2]。

报告还披露,全球化毒品泛滥对我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我国的毒品来源范围较广,其中包括:①“金三角”地区,海洛因和冰毒片剂主要来源;②“金新月”地区,是全球最大的鸦片和海洛因产地;③南美地区,可卡因的主要来源。对于国内,制造合成毒品及毒品贩运问题仍较突出。

随着国际毒品形势的发展变化,除常见的毒品之外,“潜在毒品”新精神活性物质不断出现新结构的非管制品种,其交易方式多样,走私渠道隐蔽,且国内滥用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案例开始增多。

2 毒品的分类

毒品有很多分类标准:①按照毒品的来源可以分为天然毒品、合成毒品及半合成毒品三种类型,其中天然毒品从植株中提取及加工,合成毒品则通过化学方法合成;②按照自然属性可以分为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其中麻醉药品对中枢神经有麻醉作用,精神药品则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使人兴奋或抑制;③按照流行的时间可以分为传统毒品、合成毒品及新精神活性物质[3]。新精神活性物质常被称为“策划药”,是指对现已列管的毒品分子在结构上进行简单修饰,得到一系列具有与毒品类似甚至更为强烈效果的“合法”药物[4-5]。目前,UNODC将新精神活性物质分为卡西酮类、合成大麻素类、色胺类、哌嗪类、苯乙胺类、氯胺酮及苯环利定类、氨基茚类、植物类及其他类等9个大类,但是主流的是合成大麻素类、卡西酮类及苯乙胺类。

2.1 传统毒品

2.1.1 阿片类毒品

阿片类毒品主要来源于罂粟果实中,具有很强的麻醉镇痛性。阿片成分比较复杂,含有20多种生物碱,主要有吗啡、罂粟碱、可待因、蒂巴因和那可汀等。

阿片,俗称鸦片,是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危害的毒品,一般以黑褐色膏状物状态存在,气味较为呛人,有氨味或陈旧尿味。鸦片经烧煮和发酵后便成了熟鸦片,常被制成条块状或饼状,呈棕色或金黄色,吸食时有香甜气味。吸食鸦片会使人精神恍惚、面黄肌瘦,并损害身体的各个器官。阿片是时代的产物,现很少有人直接吸食阿片,主要以吸食阿片的提取物海洛因为主。

海洛因是吗啡类毒品的统称,来源于阿片,被称为“世界毒品之王”,纯度较高的俗称“白粉”。海洛因的成瘾极快,有醋酸的气味,一旦吸食很难戒除。大批量海洛因一般用塑料薄膜热封,外包装用黄色不透明的胶带纸包裹。海洛因一般呈白色,但是由于加工方法、掺杂剂的不同也会呈浅黄色、灰色甚至黑色等。

除海洛因之外,阿片类毒品如吗啡、可待因等可在临床上作为药物使用,也较容易成瘾。阿片类毒品对身心健康危害极大,是目前全球查禁的最主要毒品之一。

2.1.2 可卡因

可卡因,学名苯甲酰甲基芽子碱,又称古柯碱,多呈白色晶体状,主要从南美洲植物古柯的叶子中提取,又称古柯碱,是世界上滥用较多的毒品之一。可卡因有麻醉作用,医学上用于局部麻醉剂及血管收缩剂使用。由于可卡因主要产自南美,加上我国对毒品打击力度大,吸食可卡因的人数相对较少。但是可卡因易成瘾,一旦吸食很难戒除。

2.1.3 大麻

大麻植株主要分布在温带和热带地区。成品大麻为干草状,呈灰绿色至棕灰色。大麻的成分较为复杂,主要是四氢大麻酚、大麻二酚和大麻酚等成分起精神活性作用。大麻使人成瘾的程度较阿片类毒品小,但是长期使用会导致人格分裂。

2.2 合成毒品

2.2.1 冰毒

冰毒,学名甲基苯丙胺,是一种无味或微有苦味的透明结晶体,纯品很像冰糖,形似冰,故俗称冰毒。冰毒属于兴奋剂,服用后使人亢奋、躁动。合成毒品对人体的损伤相对于传统毒品较小,也较容易戒除。冰毒通常以麻黄碱为原料合成,合成方法简单且价格低廉,又有“厨房毒品”之称。冰毒数量较多,滥用人数也较多。

2.2.2 摇头丸

摇头丸,因服用后能使人产生错觉,使大脑皮层兴奋,头会轻微地晃动,故称摇头丸。其主要成分为3,4-亚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胺(MDMA),属于新型致幻兴奋剂。市面上的摇头丸通常掺杂咖啡因、冰毒、4,5-亚甲基二氧基苯丙胺等毒品。摇头丸常以各种颜色的片剂出售,且药片上也印有各种图案、字母、数字等,常出现在娱乐场所,容易被误食。

2.3 新精神活性物质

2.3.1 卡西酮类

卡西酮,常称为“浴盐”,以粉末形式存在,是世界各国滥用最为严重的一类策划药。常见的卡西酮类有4-甲基甲卡西酮(4-MMC)、3,4-亚甲二氧基吡咯戊酮(MDPV)、α-吡咯烷基苯丙酮(α-PPP)、Butylone盐酸盐、4-氟甲基甲卡西酮(4-FMC)、乙卡西酮等。使用过量的卡西酮类物质会造成头疼、焦虑、易怒、失眠、幻觉和惊恐发作。目前,我国也对新精神活性物质逐步列管,其中4-甲基甲卡西酮已经列为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乙卡西酮列为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2.3.2 合成大麻素

合成大麻素,俗称spice或K2,其兴奋强度是天然大麻的4~8倍。合成大麻素的种类很多,有上百种,包括JWH、CP、HU及AM系列。目前,我国列管部分合成大麻素为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据《2017年世界毒品报告》,世界范围内共统计出约739种新精神活性物质,UNODC预测新精神活性物质或将成为全球流行的第三类毒品。根据《2016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截至2017年6月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毒品已经列管种类达138种;2016年我国毒品实验室在各地送检的样品中共检出1529份新精神活性物质,主要为卡西酮类、合成大麻素类和芬太尼类物质[2]。

3 吸食毒品的危害

1840年,西方国家利用鸦片强行打开封建的大门,使国人饱受“东亚病夫”的耻辱,迫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在经济上,鸦片的滥用使中国的大量白银流向国外,破坏了中国的经济状态。在当今社会,随着廉价合成毒品的泛滥与盛行,毒品依然对我们的经济及社会造成很严重的影响。一方面,毒品滥用者不仅极易感染和传播乙肝及艾滋等疾病,而且易引发精神类的疾病,如妄想症、精神分裂等,严重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吸毒耗费巨大,为了吸毒倾家荡产,更严重者还会做出极端的行为,危害社会的安全。更重要的是,吸毒者还会导致后代畸形发育,甚至造成死亡。

对于传统毒品,更可怕的是具有较高的复吸率。海洛因的三年内复吸率在80 %~90 %以上[6],可卡因的复吸率超过90 %[7]。合成毒品的复吸率相对较低。造成毒品复吸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心理原因,吸毒者对毒品具有强烈持久的心理依赖,且戒毒后的吸毒者在无聊的时间及心情烦恼时想要寻找昔日的吸毒快感。其次是社会原因和家庭原因,一些戒毒成功吸毒者回归社会后容易被毒友引诱,容易受到一些家人及朋友的歧视,以及旧的吸毒环境都会造成很强的复吸欲望。最后是身体因素,戒毒成功后吸毒者容易出现失眠、身体疲劳、稽延症状致使其想要复吸。

4 毒品检测传统方法

为了控制毒品的滥用及盛行,有效、快速的检测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的毒品检测标准方法为气相-质谱联用(GC-MS)及液相-质谱联用技术(LC-MS),该检测方法相对成熟。另外,常见的毒品检测方法还包括色谱法、光谱法、化学法、分子印迹技术、毛细管电泳法及免疫法。对于检测人体体液中的毒品,常见的生物检材主要有尿液、血液、唾液、汗液及毛发等。这些检材都含有毒品的原体及代谢物,其中尿液由于取样方便,所含毒品浓度相对较高,是较为常用的生物检材。

4.1 色谱法

色谱法分为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薄层色谱法(TLC)、毛细管电泳法(CE),以及一些联用技术(GC-MS或LC-MS、UPLC-MS/MS)。一般人体尿液或血清中的成分比较复杂,毒品含量比较低,检测比较困难,而色谱法可以有效分离复杂样品,从而使得某些成分具有较高的灵敏度。GC-MS或LC-MS法是目前毒品检测的金标准,能定量检测毒品含量。

4.1.1 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及高速分离分析的优点。它适用于大分子、强极性、高沸点、受热易分解的毒品化合物的分离分析,能有效地对体液中的毒品进行定性及定量检测。HPLC和MS联用使得应用更加广泛。王伟等人[8]用HPLC-MS联用技术对人血浆中吗啡、6-单乙酰吗啡、可待因、海洛因、氯胺酮、3,4-甲二氧基苯异丙胺、3,4-亚甲二氧基甲基安非他明、苯丙胺、甲基苯丙胺进行了定性定量检测。其检出限分别为1.00、1.00、1.00、0.50、0.50、0.10、0.1、0.10、0.10 ppb(1 ppb=10-9),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8 %,回收率均大于60 %。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和HPLC原理相同,同时对HPLC技术进行了改进,填料粒径更小,检测速度更快,分析的通量快,灵敏度高。目前最为流行的为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该技术结合了UPLC优异的分离能力及MS在定性、定量分析方面的高灵敏度及专属性强优势,是目前毒品及药物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Berg Thomas等人[9]利用UPLC-MS/MS技术对全血中的芬太尼、丁丙诺啡及麦角酸酰二乙胺进行了定量分析。以叔丁基甲醚对样品进行液液萃取,以甲酸铵(pH=10.2)和甲醇为流动相,对丁丙诺啡、芬太尼、麦角酸酰二乙胺的检出限分别能达到 0.28、0.044、0.0097 ng/mL,定量检测限分别为0.94、0.14、0.036 ng/mL。

4.1.2 气相色谱法(GC)

GC要求待测样品易挥发且分子极性低。该方法具有特异性、分离效果好等优点,但是对于极性大、挥发性较低的样品通常需要衍生化处理,而且很难衍生化完全,处理过程较为复杂。GC与MS联用常用于胶体金免疫阳性结果的确证,是目前最为成熟有效的定性及定量的分析方法。López-Guarnido O.等人[10]利用GC-MS联用技术对头发中的可卡因及其代谢物进行定量检测。利用固相萃取技术对头发中的毒品进行提取,其萃取柱选用Oasis公司的 HLB (hydrophilic lipophilic balance),提取后经GC-MS进行定量分析。对可卡因及其主要代谢物苯甲酰芽子碱、可卡乙碱的LOD分别能达到0.01、0.04、0.03 ng/mg。该方法线性关系(具有相关性)系数大于0.99,范围为0.2~50 ng/mg,日内和日间精度小于12%,RSD小于17%,达到生物分析的标准。该方法应用于真实阳性样品吸毒人员,具有较好的检测结果,如图1所示。

4.1.3 薄层色谱法(TLC)

薄层色谱法(TLC)是一种微量、快速的分离及分析检验方法。其原理是利用吸附剂对待测物不同组分吸附能力的差异,通常对极性大的吸附能力较强,在溶剂流过固定相时,不同物质会连续不断地发生吸附、解吸附、再吸附、再解吸附,进而达到对各组分进行分离的目的。TLC是目前较为简便有效的方法之一,适用于挥发性较小的分子,如海洛因、吗啡和甲基苯丙胺等。高效薄层色谱的出现与发展,使得应用范围更加广泛。但是这种方法适用于生物检材成分较简单的样品,从而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色谱法具有灵敏度高、准确度好、重复性好、能定量及定性检测毒品的优点,但是通常检测时间长,需要大型仪器,过程复杂,需要专业人士操作,在现场、快速检测毒品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图1 一例真实阳性样品的色谱图,图中显示出可卡因(COC)、苯甲酰芽子碱(BE)和可卡乙碱(CE)及其相应的标准溶液的峰(浓度均为10 ng/mg)

4.2 免疫法

免疫分析法是国际上比较常用的毒品筛选方法,主要是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识别的原理。目前免疫法主要包括放射免疫分析、荧光偏振免疫分析、酶联免疫吸附分析及免疫胶体金分析[11]。

4.2.1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是利用酶标记抗体试剂的非均相的免疫分析技术的原理,通过显色的变化来判断检测结果。除了在毒品检测上的应用,还被应用于临床中癌症及病毒的检测。主要的测定方法有测定抗体的间接法、测定抗原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抗原的竞争法[12]。该方法具有特异性高且成本低廉等优点,但是操作复杂,很难分析多种成分,适合毒品的初筛过程。

4.2.2 免疫胶体金分析法

免疫胶体金分析法是目前最为流行的快检方法,广泛应用于公安部门、戒毒所、医院及征兵的毒品初筛中。该方法主要是以胶体金标记的单克隆抗体与免疫层析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制的试纸条,即样品中和固定在硝酸纤维膜上的毒品抗原竞争结合胶体金标记的抗体,通过观察检测区位置有颜色的变化判断检测结果。胶体金方法检测速度快,操作简单,样品用量少,但是假阳性较高,只适合用于毒品初筛。

4.3 太赫兹光谱技术

太赫兹光谱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光谱测量方法,指频率介于 0.1~10 THz 之间的电磁辐射,其波段位于毫米波与红外光之间[13]。很多毒品在太赫兹波段具有特征吸收而其包装材料没有特征吸收,且该方法对人伤害特别小,因此适合用于检查邮件包裹中的违禁物品。Li Ning等人[14]利用太赫兹光谱技术在0.2~2.6 THz范围获得冰毒的指纹谱。Giles Davies A.等人[15]利用太赫兹光谱成像技术对多种毒品进行了分析,包括街头可卡因、摇头丸、盐酸麻黄碱、苯丙胺、吗啡等,该方法对毒品纯品和街头掺杂的毒品均具有较好的特征谱(图2)。目前,太赫兹光谱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还比较少,但是该方法在高浓度的毒品检测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5 毒品检测的新型快检方法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法由于灵敏度高、无损伤性、指纹识别、样品用量少、检测速度快等特点,在表面分析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食品安全、考古、生物成像和危化品分析[16-18]。目前,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毒品快检方法。拉曼光谱可以对毒品粉末及高浓度的毒品溶液进行分析,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可以对低浓度及体液中的毒品进行分析。

图2 常见毒品的太赫兹吸收光谱(用聚四氟乙烯粉稀释纯毒品,百分比表示质量分数)

5.1 拉曼光谱分析法

拉曼光谱是分析与入射光频率和方向均不同的散射光谱而得到分子振动、转动方面的信息,是研究分子结构的方法,1928年由印度物理科学家拉曼(C. V. Raman)所发现。分子的拉曼信号强度与分子的结构有关,一般分子的散射截面越大,拉曼信号越强。对于合成类毒品及传统毒品阿片类、可卡因类等,有丰富的拉曼特征峰。拉曼光谱分析法可以无损、快速检测样品且用量小,能指纹识别各种街头毒品及大浓度的毒品溶液,是一种现场快速检测的有效方法。Matthew J.等人[19]利用拉曼技术对毒品犯罪现场中纤维织品上残留的氯胺酮、可卡因、苯丙胺、摇头丸粉末进行检测,并与毒品粉末纯品作比对,结果表明具有较好的检测效果。

5.2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分析法

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杨良保团队系统地研究了体液中毒品的分析方法,包括对尿液中毒品的超灵敏快速检测技术以及全自动毒品检测仪的研制。另外,该团队和安徽省公安厅合作,并在安徽省科技强警项目的资助下,大大地推进了SERS实用化进程。下面就体液中毒品的快速SERS方法的两个重要因素作简单综述。

5.2.1 增强基底

SERS增强基底的作用是用来放大拉曼信号。目前证明具有增强效果的多为Au、Ag及Cu等贵金属纳米材料及一些贵金属复合材料,其增强的效果都能超过106。纳米材料的粗糙程度、形状、尺寸及纳米粒子之间的间距都会影响SERS的增强效果,通常要求纳米材料的大小为几十至几百纳米。目前,组装的一维、二维平面结构以及三维空间纳米结构由于能够产生强烈的表面等离子共振,形成更多的“热点”,从而能够对拉曼信号产生放大。该团队相继研究出二维金纳米棒薄膜[20]、三维溶胶超结构[21]、二维金纳米粒子阵列[22]及利用溶胶的自然挥发形成的动态三维热点[23]等基底实现了对毒品的超灵敏检测。

5.2.2 前处理方法

尿液由于便于采集且含有大量的毒品及代谢物,已经成为理想的生物检材,但是尿液中很多物质都有SERS信号,会干扰对低浓度毒品的检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研究团队最开始并未选择对尿液进行纯化处理,而是采用动态表面增强拉曼光谱(D-SERS)技术对尿液中的苯丙胺类毒品进行检测后,对获得的SERS图谱利用支持向量机对其进行分类,实现了对尿液中的毒品准确、快速的可视化分析,但是这种方法相对复杂而使应用受到限制[20]。此后,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杨良保团队开发了尿液中苯丙胺类毒品的液液微萃取的提纯方法。该方法的萃取效率高,达80 %以上。最重要的是,该纯化方法用时较快,只需要 3 min[21]。此外,该研究团队还建立了尿液中可卡因的前处理方法[24]。

近几年,该团队对尿液中毒品的纯化方法及增强基底作了更进一步的优化。2015年,该团队开发了一种适用于尿液中毒品快速分离及检测的现场的毒品检测便携箱,箱内包括二维金纳米棒增强芯片、前处理试剂及手持式拉曼光谱仪(图3)[25]。该便携式的毒品检测箱利用高重现性的SERS基底,实现了对尿液中的苯丙胺类的毒品3 min快速检测,并且可以实现对人体尿液中多种毒品同时检测与识别。2016年,该团队建立了液液界面组装基底原位识别和检测尿液中的毒品[22]。首先,将尿液中的毒品提取到环己烷中作为有机相;然后用乙醇为诱导剂,使球形的金纳米颗粒在有机相/水相界面自组装成有序的二维纳米阵列,实现了将毒品分子界面富集;再利用SERS技术直接在组装的界面上实现对毒品分子的检测。2017年,团队研发了基于动态SERS最佳热点的定量检测毒品方法[23]。该方法采用溶胶的自然挥发构筑的三维最佳热点即可实现对毒品分子的高重现性检测,避免了制备均一基底的困扰。该方法能对摇头丸及α-甲基色胺二盐酸盐溶液实现定量检测。

6 展望

图3 尿液中毒品纯化及检测流程图

目前,适合现场的毒品快检技术是需要迫切解决的科学问题。虽然胶体金试纸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其检测的灵敏度较低,容易出现假阴性,且胶体金检测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也会出现假阳性。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杨良保团队联合安徽省公安厅开发了全自动的尿液毒品检测仪,该仪器能够对尿液进行全自动纯化及检测,检测效率较高,仅需要3min就能判断出吸毒者吸食毒品的类型。该仪器目前正处于试用阶段,相信不久的将来会得到快速的推广及应用。另外,该团队正在开发毒驾检测方法,该技术只需要驾驶员少许的唾液,在2 min内就能判断出该驾驶员是否吸毒。更重要的是,该方法是对人体的唾液进行检测,实现了文明执法的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相信全自动毒品快检及毒驾检测技术都会有更大的突破。

(2017年9月22日收稿)

[1] World Drug Report 2016 [EB/OL]. (2017-06-26)[2017-08-12]. http://www.unodc.org/wdr2017/.

[2] 2016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EB/OL]. (2017-03-27)[2017-08-12].http://www.nncc626.com/2017-03/27/c_129519255.htm.

[3] 何树凯. 毒品的种类及对人体的危害[J]. 广东公安科技, 2005, 1: 34-38.

[4] 钱振华, 徐鹏, 刘克林, 等. 当今策划药的流行趋势[J]. 刑事技术,2013, 38(3): 14-18.

[5] WOHLFARTH A, WEINMANN W, DRESEN S. LC-MS/MS screening method for designer amphetamines, tryptamines, and piperazines in serum [J]. Anal & Bioanal Chem, 2010, 396(7): 2403-2414.

[6] 朱彬, 马达, 韩济生, 等. 282例海洛因依赖者复吸原因调查分析[J].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 2008, 29(2): 98-100.

[7] SHAHAM Y. The drug withdrawal period and susceptibility to relapse to heroin and cocaine seeking [J]. Behavioural Pharmacology, 2002,13(5/6): 503.

[8] 王伟, 乔湜, 张文芳, 等. 液-质联用法对人血浆中吗啡类、氯胺酮和苯丙胺类9种毒品的定性定量检测[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7,7(36): 622-627.

[9] BERG T, JØRGENRUD B, STRAND D H. Determination of buprenorphine, fentanyl and LSD in whole blood by UPLC–MS-MS[J]. J Anal Toxicol, 2013, 37(3): 159-165.

[10] LÓPEZ-GUARNIDO O, FREIRE I A, GIL F, et al. Hair testing for cocaine and metabolites by GC/MS: criteria to quantitatively assess cocaine use [J]. J Appl Toxicol, 2013, 33(8): 838-844.

[11] KOLOSOVA A Y, PARK J H, EREMIN S A, et al. Comparative study of three immunoassays based on monoclonal antibodies for detection of the pesticide parathion-methyl in real samples [J]. Anal Chim Acta,2004, 511(2): 323-331.

[12] VENKATRATNAM A, LENTS N H. Zinc reduces the detection of cocaine, methamphetamine, and THC by ELISA urine testing [J]. J Anal Toxicol, 2011, 35(6): 333-340.

[13] LIU H B, ZHONG H, KARPOWICZ N, et al. Terahertz spectroscopy and imaging for defense and security applications [J]. Pro IEEE, 2007,95(8): 1514-1527.

[14] LI N, SHEN J, SUN J H, et al. Study on the THz spectrum of methamphetamine [J]. Opt Express, 2005, 13(18): 6750-6755.

[15] DAVIES A G, BURNETT A D, FAN W, et al. Terahertz spectroscopy of explosives and drugs [J]. Mater Today, 2008, 11(3): 18-26.

[16] TANG X H, CAI W, YANG L, et al. Highly uniform and optical visualization of SERS substrate for pesticide analysis based on Au nanoparticles grafted on dendritic alpha-Fe2O3[J]. Nanoscale, 2013,5(22): 11193-11199.

[17] LIU H L, LIN D Y, SUN Y D, et al. Cetylpyridinium chloride activated trinitrotoluene explosive lights up robust and ultrahigh surfaceenhanced resonance Raman scattering in a silver sol [J]. Chemistry,2013, 19(27): 8789-8796.

[18] LIU H L, YANG Z L, MENG L Y, et al. Three-dimensional and timeordered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hotspot matrix [J]. J Am Chem Soc, 2014, 136(14): 5332-5341.

[19] WEST M J, WENT M J. The spectroscopic detection of drugs of abuse on textile fibres after recovery with adhesive lifters [J]. Forensic Sci Int, 2009, 189(1/2/3): 100-103.

[20] DONG R L, WENG S Z, YANG L B, et al. Detection and direct readout of drugs in human urine using dynamic 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and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J]. Anal Chem,2015, 87(5): 2937-2944.

[21] HAN Z Z, LIU H L, WANG B, et al. Three-dimensional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hotspots in spherical colloidal superstructure for identification and detection of drugs in human urine[J]. Anal Chem, 2015, 87(9): 4821-4828.

[22] MA Y M, LIU H L, MAO M, et al. 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on liquid interfacial nanoparticle arrays for multiplex detecting drugs in urine [J]. Anal Chem, 2016, 88(16): 8145-8151.

[23] YAN X N, LI P, ZHOU B B, et al. The optimal hotspots of dynamic surfaced-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D-SERS) for drugs quantitative detection [J]. Anal Chem, 2017, 89(9): 4875-4881.

[24] MENG J, TANG X N, ZHOU B B, et al. Designing of ordered twodimensional gold nanoparticles film for cocaine detection in human urine using 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J]. Talanta, 2017,164: 693-699.

[25] HAN Z Z, LIU H L, MENG J, et al. Portable kit for identification and detection of drugs in human urine using 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J]. Anal Chem, 2015, 87(18): 9500-9506.

Study on drug situation analysis and detection methods

XIE Qiwen, HUANG Dun, LI Jin, YANG Liangbao, MENG Juan
①Institute of Forensic of Anhui Public Security Department, Hefei 230061, China; ②Anti Drug Corps of Anhui Public Security Department, Hefei 230061, China; ③Institute of Intelligent Machin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Hefei 230031, China; ④ Anhui-CAS-Safer Technology Co., Ltd., Hefei 230088, China

The drug problem is a global scourge. Although all over the world is struggling to crack down on drugs, drug manufacturing, trafficking and abuse remain endemic. For traditional drugs, once addicted, it is difficult to quit.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types of drug detection method, but few are fast detection methods. Surface enhancement Raman spectroscopy (SERS)technology owns some advantages due to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less sample consumption and fast detection speed, which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ield of drug test and drugged driving.

drug situation, drug classification, drug harm, surface enhancement Raman spectroscopy

10.3969/j.issn.0253-9608.2017.06.006

*安徽省科技强警计划项目(1704d0802186)资助

†通信作者,E-mail: lbyang@iim.ac.cn

(编辑:沈美芳)

猜你喜欢
可卡因尿液毒品
销毁毒品
没听错吧?用污泥和尿液制水泥
尿液检测可能会发现侵袭性前列腺癌
抵制毒品侵害珍惜美好年华
火烧毒品
尿液是健康的“放大镜”
跟踪导练(三)
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可卡因成瘾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