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选用教材的思考与建议

2017-12-20 11:31李娜
科学与财富 2017年32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材

李娜

摘要:民办高校基于教育部本科合格评估等压力,在选用教材方面通常会考虑选择相对比较深奥的教材。本文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分析得出民办高校不适合选用深奥的教材,而应该选用较为浅显易懂的教材供学生掌握。

关键词:民办高校 教材 教材选用

民办高校大多创办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近20年的风雨历程迎来了教育部本科合格评估,通过合格评估之后还要历经专业评估。基于评估的压力,学校在学生教材的选用方面不得不选择具有高声望的的作者编著的,具有高难度知识内容体系的,知名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这些教材的知识体系更完整,内容更前沿,更赋有理论深度和理论高度。但是这类教材适不适合民办高校的三本学生进行日常学习,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此,我们单从老师因素和学生因素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老师的水平有限。知名大学的教师当中有很多的教授和副教授,这些老教师他们用毕生的心血潜心研究一门学问,他们的学术造诣是历经几十年的刻苦钻研积淀而成的。民办高校相对而言起步晚、底子薄,教学团队大都以年轻教师为主,骨干力量大都集中在三十岁出头的青年教师,甚至还有一大批刚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所以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多以讲师以及助教为主。在对同一门课程的把握上,年轻教师自然与老教师会有很大差距,对知识点理解的广度与深度上也是无法和老教师相匹及的,以及在学科前沿的把握上也是缺乏洞察力和精准定位的。民办高校教师难以像知名大学的老师那样对知识体系融会贯通。自然在对学生进行讲解的时候是也难以像知名大学老师那样深入浅出游刃有余。

民办高校教师缺少把握学科前沿的条件。知名高校的教师有高水平的学术平台,常常参与全球性、全国性以及地区性的学术研讨会议,大师之间互相研讨,相互交流,进行思想碰撞。并且知名高校的教师经常会伴随大型的实践科研项目,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指导着实践,实践反过来又修正理论完善理论。相比之下,民办高校的教师参与地区学术研讨会的机会都屈指可数,更何况是全国性的甚至全球性的会议,他们缺少这样有深度、有高度的学术平台。民办高校老师也会有科研项目,但是与实践结合的紧密程度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老師的精力有限。民办高校老师每学期都要承担两三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这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但是在公办大学,老师每学期都只承担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究其原因在于民办高校每个专业的人数较少,很多专业只开设一个班或两个班,学校又有义务课时的规定,老师如果一学期只讲一门课程那么会导致老师凑不够义务课时,所以老师们只能承担多门课头的教学任务。这样一来,分散了老师钻研一门学问的精力。再加之授课教师的年龄普遍比较年轻,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有待深化,所以若是要求他们把课程精彩的、高学术高前沿的、强实践性的教授给学生,恐怕还需要历经岁月的磨练。

学生的水平有限。民办高校的高考招生面向的是三本学生,不能像要求知名高校学生那样去要求三本学生。知名高校的学生更加刻苦勤奋,他们的钻研精神更胜一筹,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深入。知名高校的定位是研究型大学,而民办高校的定位是应用型大学,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民办高校的学生刻苦钻研知识的能力相对薄弱,深入探究问题的习惯养成略显逊色,学生文化课底子相对较薄,若被要求每节课都去理解深消化奥难懂的知识,难免会显得极其枯燥和乏味,这样更是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最终导致厌学情绪滋生,陷入恶性循环。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民办高校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如知名高校的大学生,学生缺乏对新知识的探索精神和钻研精神,求知欲不如后者那么旺盛,常常是被动学习。强制学生花费时间和精力在课程的自学上面显得收效甚微,更何况是深奥难懂的内容,结果只能是令学生望而却步。

民办高校要选用较为浅显易懂的教材供学生掌握。民办高校的定位既然是应用型大学而非研究型大学,那么对学生的理论要求不能过于深奥。选用的教材如果内容过于深奥对学生是种学习负担,反而会与人才培养的目标不符,与我们培养人才的初衷渐行渐远。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民办高校生存风险管理探析——从民办高校资金链断裂出现的生存危机说起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