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2017-12-20 19:04章凌琦
科学与财富 2017年32期
关键词:课证融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

章凌琦

摘要:“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是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方针政策的客观要求,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采用这种模式能够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所以需要根据目前在“课证融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会计专业 课证融通 人才培养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积极推进课程和教材改革,开发和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和教材。” 可见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职院校实行课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方针政策的客观要求。同时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也是提高“双证书”比例的重要举措。

一、“课证融通”的涵义

“课证融通”是指将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的内容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将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将相关课程考试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从而实现专业课程和职业资格的一体化,将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二、实行“课证融通”教学模式的意义

“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融入到正常课堂教学中,能够使学生的课堂教学内容与行业职业标准相结合,通过实践,使学生较快达到上岗的专业技能标准要求,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二)有助于促进教学改革。采用“课证融通”教学模式,在制定教学大纲时会结合会计行业证书相关课程要求;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既要涵盖课程目标、理论知识,又要包括会计相关证书考试内容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理论部分还是需要采用理论知识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模式,除此之外,还需进行必要的实训操作,有条件的可以聘请专家指导,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相关课程内容。这些都大大促进了教学水平。

(三)有助于专业建设与校企合作。采用“课证融通”教学模式,能够使会计专业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加强与有关企业的合作,了解与分析会计行业对人才需要及职业技能的要求,从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与相关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措施

(一)确定符合岗位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方案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一以会计岗位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并考虑学生未来职业的可持续发展;二以职业能力要求为导向,重点关注能力成果;三专业课程开设的原则应依据满足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为出发点,课程大纲制定时应满足与考试大纲相衔接的要求。四注重学习的过程性和多样性,强调实践应用能力,对于已纳入课程体系与证书相关的课程可实行以证代考。

(二)分层、分段进行课证融通。我们面对的学生有初中起点的,也有高中起点的,初中起点的取得电算化方面的证书,高中起点的目标定在初级会计证书上。开设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会计电算化、经济学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开设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审计等专业核心课程;另外根据需要还可开设税收实务、会计综合实训、财务报表分析等选修课程。通过分层、分段,使得学生在不同年级的学习中明确学习方向和目标,解决不同年级学生由于层次和水平不一致而造成学习内容重复和空缺的问题。

(三)搭建适应的教材体系。实行“课证融合”,执行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教学课程体系,必须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的教材体系为基础。教材是成绩的根本,在市场上,会计课程与职业资格考试教材往往是两本的,因此,可以根据课程标准和职业资格考试内容,组织有经验的老师编写相关系列教材和相应习题,以满足教学要求,达到提高考证率的目的。

(四)保证课程开设时间与考证时间相统一。课程开设的时间是按照学校教学要求,按学期设置的,但一般考证的时间不是学期末,所以造成两者时间的不统一,为了协调这种现象,要求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开设课程时特别注意时间,特别是结束时间要保证在考证日期之前。这样既可以保证课程的完整性,更重要的是可以保证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有充足的时间复习。

(五)选择适应的教学方法。为了既完成教学任务,更主要的是确保考证合格率,在教学方法上要求任课教师在深入研究考试大纲的基础上,将考证试题纳入日常教学,加強常规教学中的知识掌握。另外根据考证的无纸化形式,在教学过程中上机训练必不可少。

(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教授专业知识外,还需不失时机的强调考证的重要性、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以激励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可以通过一些实例来佐证证书对个人职业发展的影响。

四、我校在“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一些措施及成效

我校属于高职院校,但其中也招收一部分初中生,所以层次多样化。针对这种现象采取以下措施:

(一)对于初中毕业生生源提出在中职阶段获得会计从业资格的考证要求,并把这个作为毕业的一个硬性指标。通过这样的措施,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认识此证书的重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就业的竞争力。我校在近几年每届的及格率都达到85%以上。在高职阶段的最后一年鼓励学生参加初级会计资格证书的考试,提升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就业竞争力。针对高中毕业生生源同样提出在第一学年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在第二学年尽量获得初级会计资格证书。近几年初级会计证书取得的比例也在逐年攀升。目标的提出既让学生有了目标,又对学习是一种激励与提升。

(二)为了完成上述目标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进行分层、分段开设课程。初中毕业生在一年级结合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开设基础会计与财经法规课程等课程;二年级开始为初级会计资格证书奠定基础而开设财务会计、经济法基础等课程;三年级是一些提高性课程,例如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统计等。高中毕业生在一年级同样开设基础会计与财经法规课程等课程,并加入基础会计实训;二年级开设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等课程,并加入财务会计实训;三年级开设中级财务会计、审计等课程,并加入会计综合实训。这样既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又为考证提供帮助,还通过实训增加了实际操作能力。并且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不同内容的技能竞赛,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为了更好的把教学内容和考证内容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和考证及格率,学校组织相关教师编制了适应的教材,出版的有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会计电算化和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等教材,并配有例题与习题。这极大的方便了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同时通过这个过程也让教师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得到了一次升华。

总之,“课证融通”的实施是高职院校教学上的一次改革,既顺应了国家政策,又让学校和学生能更好适应社会。各个实施的学校要克服种种困难,采取适应本校发展的措施,使其落实到实处,让学校和学生真真得到实惠。

参考文献:

[1] 安平.对高职教育“课证融合,一试双证”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9).

[2] 程亚兰,张道珍. 高职会计专业“课证融合”问题研究[J].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15-17

[3] 赵浚.“分层、分段”课证融合,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会计教育,2016(19):123-124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证融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
高校网络教学“课证融通”
基于课证融通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探讨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高职旅游专业“工学结合,课证融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对会计专业教学的思考
基于云计算构建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独立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