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策略研究

2017-12-20 21:37王海文
科学与财富 2017年32期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课程体系

王海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物流行业的发展同样进入快车道,对于物流专业人才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而中高职衔接教育承担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责任,中高职教育街接问题影响到我国职业教育能否健康和快速发展,而要解决中高职教育街接问题,课程街接策略研究是重中之重。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物流管理、策略

我国目前的中高职衔接受现行体制的制约,缺乏政策层面的统一规范以及行业协会的专业指导,各部门间缺乏沟通条块分割,未能建立起一个信息沟通的立交桥。中高职衔接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但落实到微观的课程体系上,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出发点,由政府组织教育、劳动部门和行业专家学者等共同开发规范专业教学大纲,并协调中高职院校间的沟通,明确各自的职责,从而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一、明晰人才培养层次,合理定位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目标

合理定位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实现课程体系有效衔接的必要条件。中职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有雷同之处,都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但两者也存在着明显的层次区别。中高职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要以“厚基础、强技能、高素质”为总体目标,依据职业能力标准和工作岗位需求,开展行业企业调研,认真分析各阶段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以及职业岗位群的分布等,立足学校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制定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

二、加强统筹管理,建立专门的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运行机制

我国中职院校一般由属地政府管理而高职院校则由省一级的政府管理,由于管理的不统一,导致各自为政缺乏统筹,在课程的设计中存在很大的自主性和随意性,使课程无法实现真正的衔接,因而需要由教育部门出面,制定相应的政策,打破政策性障碍,加强顶层制度设计。政府部门需要统筹好专业布局、统筹招生和督导评估,通过监督评估来推动中高职教育办学机构内部改革,同时,政府还应该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通过制度来约束中高职院校的行为,发挥政府宏观统筹和政策干预的作用,并从招生计划、办学方式和教师招聘等环节促进衔接。

三、加强与行业的合作,以职业性为导向统一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标准

研究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衔接,不仅要考虑不同课程间的衔接,还需要考虑同一课程不同阶段教学内容的衔接。由于在专业课程设置中,有一部分课程肯定是中高职共同要开设的课程,为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就要求在课程的知识深度、广度和技能的要求上有所区分,要和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层次和职业岗位要求相对应。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制定中高职一体化紧密衔接、逐级递进的课程标准。通过高职牵头、中高职协同、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根据行业、企业相关职业岗位的工作分析,按照相关国家(行业)职业标准和职业鉴定考核要求,制定相应的职业能力标准,并统筹规划,制定中职与高职一体化专业课程标准,为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衔接提供实施保障。

四、基于职业能力为中心,开发模块化衔接课程单元

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是落实到课程中实现的,院校应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化课程是目前院校课程设置的重要改革手段。通过将学生能力划分为不同的学习模块,实现差异化教学。在物流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开发设计过程中,根据国家颁布的岗位能力标准进行课程模块化设计,课程可划分为:公共基础课程模块、素质拓展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综合课程模块、专业实践技能模块。每个课程模块可以自由组合成为一个教学项目。采用“宽基础、活模块”方式使学生既能掌握一技之长,又能适应高职招生对学生全面文化素质和基本技能的要求。而以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为中心进行模块课程开发,是当今中高职衔接课程开发的主要方向。

五、加强课程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和依据,教材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目前中高职在教材编写上并没有真正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仍然是照搬学科化的教材编写方法。因此,要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从职业岗位实际需求出发,构建一系列适合中高职衔接的特色教材。第一,采用项目化的体例编写教材。中高职教材编写要打破传统的学科化体例,依据项目化的形式编写。项目化教材是职业教育教材改革的方向,需对应职业岗位需求,根据职业能力划分学习单元,以项目形式重组课程知识点和技能点。根据中高职职业能力的层次性,按照项目难易程度、简繁程度等,区分中高职教材编写,实现按层次的有效衔接。第二,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中高职教材。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拥有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熟知企业用人的职业标准,能够将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成果、新应用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因此,行业企业共同参与中高职教材的开发,才能真正创造出适应社会发展、贴近岗位需求、真正服务学生的优质教材。

六、基于产教融合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产教融合是创新中高职衔接教育办学模式的关键, 对于提高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的执教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 坚持校內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常态化,根据团队的实际需求和个人的发展规划, 通过与企事业单位的紧密合作, 教师利用寒暑假等课余时间到相关企业、公司锻炼实习, 增加中高职对接专业知识, 熟悉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工艺, 了解业务流程, 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另一方面, 打造一支“能工巧匠”的兼职教师队伍,大多数兼职教师来自行业、企业和事业技术单位, 教学理论和实践缺乏, 教学团队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关于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多媒体运用等专题培训, 并与校内教师一起参与教学能力测评, 鼓励大家相互交流, 经验分享, 共同进步。师资队伍建设是中高职衔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中高职衔接师资队伍应以基于产教融合的“政校企行”四方合作的责任化、专业化、开放性的教科研团队为行动模式, 以提高中高职对接专业或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

七、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强化衔接教学过程监控

为了体现职教特色,突出能力考核,应积极推广过程性评价,逐步弱化终结性评价。对专业课程的考核要加大作业及阶段性测验、课程设计、实验或实际操作成绩的比例,制定学生参加科研、课外实践、学科竞赛、发表学术论文、创新创业项目等可以获得创新学分的激励机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对部分专业技能的训练考核,与职业资格考试和技术等级鉴定接轨,以提高考核评价的社会可信度和有效度,同时使学生可以得到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真实反映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水平。

目前,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热点问题,也是职业教育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于人的终身学习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中高职课程体系有效衔接是中高职衔接中的难点和关键点,从理念上看,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不能是简单的“中职+高职”,必须打破中职、高职两个阶段各自独立系统办学的方式,建立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中高职课程整体设计及高效地分段实施。

参考文献

[1]郑蔼娴.中高职衔接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1,(5).

[2]贾艳丽.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策略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3,(3)

[3]徐国庆.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设计[J].江苏高教,2013,(3):140.

本文为吉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结项论文。课题名称:基于物流管理专业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研究。课题编号:2014ZCY228。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中高职衔接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探微
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基于学生就业导向的中职物流管理教学研究
GIS云服务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