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涵养林造林整地技术简述

2017-12-20 22:06任景军
科学与财富 2017年32期
关键词:应用

任景军

摘 要:随着环境恶化程度的加剧,人们对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生态保护意识也逐渐加强,在进行林业建设中更加注重森林的环保作用。目前我国有很多造林类型都是以生态建设为目的,水源涵养林就是其中之一。水源涵养林是以改善提高水文质量为主要目的的造林活动,但是水源涵养林建设对土质环境要求非常高,因此造林整地技术的应用成为水源涵养林建设的关键。本文将对水源涵养林造林整地技术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水源涵养林;造林整地技术;应用

随着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的深入,我国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空气质量迅速下降,水质也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为了改善我国的水源状态,改善生态环境,水源涵养林建设成为主要环节。水源涵养林可以促进水源循环、阻止河流堵塞、改善水质状况、减少泥沙淤积,还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促进生态系统平衡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但在水源涵养林建设时要充分关注各方面的影响因素,以提升森林建设的质量,提升水源涵养林造林的整体效果。

1 水源涵养林概述

1.1 概况简述

水源涵养林,是指以调节、改善、水源流量和水质的一种防护林。也称水源林。涵养水源、改善水文状况、调节区域水分循环、防止河流、湖泊、水库淤塞,以及保护可饮水水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主要分布在河川上游的水源地区,对于调节径流,防止水、旱灾害,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1.2 水源涵养林的作用

1.2.1 调节坡面径流

调节坡面径流,削减河川汛期径流量。一般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渗透速度时,即使土壤未达饱和状态,也会因降雨来不及渗透而产生超渗坡面径流;而当土壤达到饱和状态后,其渗透速度降低,即使降雨强度不大,也会形成坡面径流,称过饱和坡面径流。

1.2.2 调节地下径流

调节地下径流,增加河川枯水期径流量。中国受亚洲太平洋季风影响,雨季和旱季降水量十分悬殊,因而河川径流有明显的丰水期和枯水期。

1.2.3 滞洪和蓄洪功能

河川径流中泥沙含量的多少与水土流失相关。水源林一方面对坡面径流具有分散、阻滞和过滤等作用;另一方面其庞大的根系层对土壤有网结、固持作用。在合理布局情况下,还能吸收由林外进入林内的坡面径流并把泥沙沉积在林区。

2 水源涵养林造林整地技术应用

2.1 水平阶整地

2.1.1 规格:阶面水平或稍向内倾斜成3~5°反坡;阶的宽度随地面而定,一般为0.5~0.6m;的长度视地形而定,一般为1.0~6.0m,深度为0.3~0.5m,阶的外缘无埂或培修土埂。

2.1.2 特点:水平阶整地施工技术操作方法非常简捷,在实际运用时比较灵便;通常运用于相对完成的坡度面植树造林施工中,但使用这种操作技术的山体坡度区间在10至25度之间。

2.1.3 应用:这种操作技术常用于比较干旱的石质山植树造林中,也可在土层薄或较薄的中缓草坡的植树造林工程中使用,还可用于植被茂密、土层较厚的灌木陡坡造林。

2.1.4 施工:要首先确定山坡坡度径流在降雨时可接受的最大降雨容量,要保证在降雨量达到最大时能够实现完全渗透或多数渗透;从而确定上下山体上下阶梯的水平高度及反坡坡度等标准。在整体施工时要先将从内部挖除的土壤放置在外侧作梗,然后再对底层土壤进行整理,自下而上进行土层修整。先修好第一层台阶再进行第二层台阶的修整,在修整第二层台阶时要将表层土壤翻至下面的第一层上;紧接着修建第三层,同时将表层土壤下翻至第二层;在进行第四层、第五层修建时同样也重复这样的步骤,不断重复直至所有台阶修建完成,这种施工方法被称为“逐台下翻法”。

2.2 鱼鳞坑整地

2.2.1 规格:长径0.7~1.5m,短径0.5~1.0m,深约0.3~0.5m,坑穴的整体形状近似于“鱼鳞形”或“半月形”。坑面低于原坡面,坑外围有弧状土埂,高约0.2~0.3m,中间较高,两头较低,便于引流降水或连通蓄水沟。

2.2.2 特点:这种施工方法施工的成本比较低,操作简单,对施工地区周围表层土壤及原生植物的损伤程度也非常小。采用魚鳞坑整地通常会按照坡度等高线的分布进行排列,且上下两行的排列位置不是整齐有序的,往往是零散分布。这样做可以通过调整鱼鳞坑的数量和大小来控制水流的径流量,蓄水程度较高减少水土流失问题的发生概率。

2.2.3 应用:这种施工操作适合在土层较薄的山地区域、地表碎裂程度比较大的山坡或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灾害的地区应用。

2.2.4 施工:一般沿等高线翻挖坑穴后将表土放于坑的上方,将心土堆于下沿做成弧状土埂,再将表土回填入坑,似“鱼鳞状”,以利保土蓄水。

2.3 穴状整地

2.3.1 规格:一般为圆形坑穴。坑穴表面稍向中心倾斜或与坡面持平,穴径0.4~0.8m,深度为0.3m以上。

2.3.2 特点:穴状整地具有小巧灵便的特点,可以根据较小范围的地形改变进行整地施工,方便对裸露面较大的山体中部分土壤较厚的区域进行整地操作。在特定的地区使用这种操作方法可以减少操作精力和技术投入、缩减施工数量,进而节省施工成本。

2.3.3 应用:这种技术在岩石裸露的山地地区使用较多,适用于植被稀少的岩体表面的林地施工建设。这种方法在土层较厚的地区应用比较广泛,特别是在中陡坡地区植树造林工程中应用比较普遍。

2.4 小坡面自然整地

2.4.1 规格:一般为矩形或正方形坑穴,坑穴表面稍向中心倾斜或与坡面持平,边长0.4~0.6m,根据地形最长可达1.0~2.0m,深0.3~0.5m,外侧有土埂。

2.4.2 特点:这种工程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定点比较方便,这种操作技术既可节省力气也能减少施工操作的数量,对山体上原有的植物和土壤结构损坏程度较轻,在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发挥方面具有一定的功效。

2.4.3 应用:该技术可应用于植被较多、土壤厚度较大的山体中缓坡处。可以根据地形改变技术施工的规模,在地形零散地区应该适当缩小施工规模,在土层较厚、。地形较为完整的地区可以相应增大操作施工规模。

2.5 梯田整地

2.5.1 规格:梯田面宽2.0~3.0m,田边蓄水埂高0.3~0.5m,顶宽0.3m;根据树苗行距和坡面雨水径流量确定上下两台梯田的间距及田边埂高度。田面修平后需将挖方部分用蓄力耕翻0.3m左右,在田间中部挖穴植树,田面上每隔5.0~10.0m修一横档,以防径流纵向流动。

2.5.2 特点:该技术可以增加植树造林的面积,提高森林产量,是进行营林建设的有效方式,所以这种方法在进行盈利水平较高的树种种植时使用比较普遍。

2.5.3 应用:在地势坡度小于15度的平坦山地和土壤厚度较大的崎岖该技术应用较为普遍。

结束语

造林整地技术是进行水源涵养林建设的基础,所以一定要注重造林整地技术的提高和改进。只有在实践摸索中找到不同地形或地区在进行营林整地时的合理方式才能够确保整地的效果和质量,为水源涵养林的种植创造适应的条件,改善我国水文质量。以此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进而促进国家经济建设,改善我国居民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曾正纲.水源涵养林施工技术与管理[J].科技信息,2011(16).

[2]寇韬,李春燕,宫照红.水源涵养林研究现状综述[J].西藏科技,2010(06).endprint

猜你喜欢
应用
配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探讨
带压堵漏技术在检修中的应用
行列式的性质及若干应用
癌症扩散和治疗研究中的微分方程模型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微课的翻转课堂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