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西画技法表现东方韵味
——青年艺术家黎伟明油画创作的标本意义

2017-12-21 03:00独立艺评人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11期
关键词:作品展美术馆油画

独立艺评人 陈 焱

用西画技法表现东方韵味
——青年艺术家黎伟明油画创作的标本意义

独立艺评人 陈 焱

黎伟明是一位近年来崭露头角且风头正劲的实力派青年艺术家,其令人印象深刻的带有浓烈东方色彩和标本意义的油画作品,让人在感叹之余又平添几分启示与思考。特别是其在《风云沙面》、《雄风系列》等油画创作中,大量地使用中国画的书写性元素,也让其拉开了与学院派画家甚至与西方艺术家的距离,表达了属于东方人的审美价值,创造出从精神气质到绘画语言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油画新面貌。

西画面貌与中国元素

一直以来,中国画坛用西画“改造中国画”的呼声甚嚣尘上,此伏彼起,不绝于耳,但从来没听见用中国画改造西洋画的声音,更鲜有人把中国画元素植入西方油画。黎伟明可能是第一个成功把中国画元素植入西方油画的中国艺术家。

有的中国画家画西方油画,几乎都是照虎画猫照葫芦画瓢,拼命追求形似,追求色光影,追求视觉传达冲击力。但由于缺乏内涵,没有传达或表现出思想内涵和独特情感,空洞无物,只是“徒有其表”,而流于形式,仅只是学到人家油画艺术的一点皮毛而已,不免肤浅单薄。黎伟明的作品,虽然大多也是油画,但他融合了中西绘画技法,并通过选择中国题材,表达东方韵味和中国情怀。可以说,黎明伟是在用西洋画的形式,表达东方韵味,传达中国情怀,诠释中国精神。

这可能跟他的成长环境和家教渊源有一定关系。

黎伟明出生在广东罗定,自小在广州长大的黎伟明成长在一个典型的传统家庭。其父黎石国是一位离休老干部,离休后创办广东易学研究会,是创会会长。广东易学研究会主管单位是广东社会科学院,可以说家学渊源深厚。表面上看,黎伟明出身在一个传统中国家庭,却选择画西洋画,可能还容易被人误解,以为他“崇洋媚外”,尊崇西方文化,是一个民族虚无主义者。其实,他骨子里流淌的仍然是中华民族血液,侵染的仍然是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从小接受的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熏陶。一般说来,一个艺术家的艺术观和艺术态度的形成,跟他成长的环境土壤是分不开的。从他呱呱堕地那一刻起,就会深深烙下他成长环境的烙印。东方韵味,中国文化,可以说是他的根脉,是他的“母语”。所以,黎伟明的艺术观和艺术态度不会也不可能完全是西方的。相反,当他越深入地了解、熟悉西方文化和艺术,就会越把他的“母语”作为参照系,来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所以,黎伟明仍然习惯用东方视角审视西方艺术特别是油画艺术,又用东西方结合的艺术技法手段和形式来诠释东方文化,讲述中国故事,传达中国精神。他的作品,大多是西洋画面貌,中国画元素。

这就让黎伟明跟大多数中国油画家拉开了距离,保持了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艺术语言,既保持了油画的形体特色和表现手法,又传达了自己作为的东方艺术家的身份和中国文化背景的精神特质。

立身于绘画艺术的追求使命,黎伟明当然通读过高更、梵高、毕加索、莫奈、米勒等西方艺术大师作品,也研究过赵无极、林凤眠、常玉、陈建中等中西方公认的有中国背景的国际艺术大师作品;各种版本的美术史、艺术史,也耳熟能详,可以说熟知那些前辈先贤。熟知美术史论,这是一个艺术家的必修功课,是艺术家必备的艺术修养。但是,黎伟明没有跟在他们屁股后面东施效颦,亦步亦趋,而是苦苦探寻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和艺术语言。他的油画艺术基础来自前苏联和欧洲绘画,但是又有别于西方绘画;他研修于美术学院,可他的绘画又与那些“学院派”保持若即若离的距离,且跟学院派渐行渐远,虽说不上离经叛道,但大相径庭却是事实。

黎伟明, 1966年生,籍贯广东罗定,大学毕业,广东画院签约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现代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文化部中国文化管理协会艺术家委员会理事。

情感指向与东方韵味

作品的情感指向(或者说思想内涵)与审美的东方韵味,是黎伟明绘画艺术的一个特色。

一件艺术品,如果缺乏思想内涵,没有情感指向,没有精神向度,缺乏独特的个性化语言,就会显得苍白无力,也就谈不上艺术张力。艺术张力都没有了,还奢谈什么视觉冲击力?即使靠颜色炫彩来吸引眼球,充其量也就是一具行尸走肉,没有灵魂的躯壳而矣。如此一来,作品的感染力及教化功能等艺术核心价值也就荡然无存,消解得无影无踪。一件缺乏内涵,没有灵魂的绘画作品,顶多是一块土豪装点门面、满足其附俗风雅虚荣心的遮羞布。

庆幸有个黎伟明,还在苦苦探求中国精神的全球表达。他的油画作品《雄风系列》,表现的是龙舟赛这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竞技运动项目场景。艺术家抓住龙舟赛千帆竞发、奋力向前的运动瞬间,通过油画这一艺术形式,把中国人非常熟悉的这个水上运动表现得淋漓尽致,非常震撼,极具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特别是作品通过对人物精神世界的准确刻画,令人过目不忘。值得一提的是,《雄风系列》在表达主题时,没有将重点放在对众多人物性格的刻画和造型的精雕细刻上面,也不特别强调画面中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而是把重心放在着力表现运动员的力与美上,深刻揭示万众一心、排山倒海的民族精神和中国气质。可以说,这是艺术家选择西方油画这种艺术语言,来表现民族题材,做中国式表达。

艺术没有国界。艺术是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不是说西方人最早画油画、发明油画这个艺术形式,中国画家就不能画油画。问题是作为中国艺术家,在对待油画这个“舶来品”的态度问题上,如何真正做到“以中为体,以西为用,洋为中用”。作为世界艺术的一个门类品种,油画只不过是一种形式和方法,关键在于表达什么,如何去表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以为黎伟明的艺术理念和创作实践,为西方油画的中国化,尝试和探索了一条值得借鉴和思考的路子。

也许,黎伟明及其作品的全部意义与价值就在于此。

西方油画与中国油画

黎伟明认为,中国油画跟西方油画必须有所区别,应该具有东方韵味和中国精神,而不应成为西方艺术的复制品。

正是秉持这一艺术理念与追求,黎伟明尝试使用毛笔勾勒油画线条,而不是西方艺术家习惯使用的排笔和油画笔,这一尝试获得出乎意料的效果。这使他兴奋异常,更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对于艺术家来说,什么画种什么技法手段什么材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选择什么题材,表现什么主题,传达什么思想感情。

《文心雕龙》曰,文以载道。绘画作为艺术形式,归根结底是语言的艺术。既然是语言,就有语境、语义。是的,黎伟明就是使用西方油画这种艺术形式,来讲述中国故事,传达东方神韵,表现中国精神。

梳理黎伟明的创作,发现他近年的题材选择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人物、人体系列,如《穿红衣服的人》、《躶睡的女人》等。这类人物、人体作品,多通过强调黑白对比,强化形象的边缘线、轮廓线,来处理明暗的主题,尤其注重大笔触线条的运用,笔触厚重,大气之中,不失丰富的色彩变化,从而表现出一股韵律之美,流露出艺术家独特的真实性情。

二是建筑类,名人故居、老房子系列,如《风云沙面》、《鲁迅故里》、《有活佛的藏寺系列》等。这类作品主要通过描绘中国特色建筑或者名人土生土长的故居,可以让人深入了解名人在故里的生长环境和成长历程。黎伟明在创作中开始尝试加入中国特有元素,将毛笔与油画笔交替进行创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画面呈现出特有的精气神来,更好地表达出内心对名人故里的独特情感。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书写在石头上。黎伟明在油画创作中力图让朴实的笔调与深邃的思想产生某种关联,从而赋予建筑一种文化意义上思考。比如,黎伟明不仅仅关注建筑物的“旧”,还很注重发掘建筑及其环境的地方特色。如果说,现代社会的发展总是使新的取代旧的,那么在当代全球化趋势下,一个地区被“发展”所抹去的则不仅仅是旧有的城乡面貌,抹去的还很可能包括自身的文化个性。不过,作为一个纯粹的艺术家,黎伟明并不准备通过作品对这一现象疾呼什么,他只是基于艺术家“观察”的立场,默默描绘出自己所关注的图像。但对于心怀乡土情结的观众,通过他的作品却能从画家细心表现的地方文化的气质当中,引发强烈的精神共鸣。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批油画作品创作,大量使用中国画的书写性元素,也让黎伟明拉开了与学院派画家甚至与西方艺术家的距离,创造出从精神气质到绘画语言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油画新面貌。

三是风景系列,如《中国乡村公路系列》、《藏寺系列》等。对于画画而言,素材当然重要,但是通过什么观念与技法去表现尤为重要。黎伟明笔下的风景类作品,具有很强的肌理感,这些肌理感的形成要通过“厚积法”去完成。所谓“厚积法”,就是在画面上按照情感的需要而层层叠加,直到画家满意为止。这样便可以形成强烈的、真实的体积感。他作品的肌理特别丰富,有长有短,有横有竖,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明的地方,肌理处理得明显畅快;暗的地方,也有色彩肌理,暗得丰富。比如《有活佛的藏寺之六》,读者一定要顺着肌理,从外往里看,才能深入进去,才能感受到藏寺的宏伟大气与庄严肃穆,凸显出建筑墙体的历史沧桑痕迹。而《中国乡村公路系列》手法侧画面簿的非常簿厚的非常之厚也许整支颜料的堆产生强烈的体积感,更有效地突显了中国乡村田园风光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与人民生活的美好。

四是以百合花、荷花为主要题材的花卉系列创作,百合花系列的创作既可以是梦境中美丽盛放的百合,然而他也有吸收了中国绘画特有的留白元素,着重采用黑白灰的节奏中国绘画的气韵直接书写在亚麻布面上,而其他空间就留白不再渲染从而淡化了空间结构,直抒胸臆对百合的书写,从画面上看花的生命力看到作者的顽强意志。而他的荷花系列侧在使用一两年之前用丙烯彩墨创作的小品上再次拼贴到油画布上重新创作大幅的油画作品,这种综合材料的使用把东西方文化的材料和绘画技巧更有效的融合,油画画面产生了新的中国绘画的韵味。使得作品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与西方油画技法比较完美和谐地结合起来,成为西洋画中国化的一个成功范例。黎伟明在油画创作中强调写意,不分材质,不仅在亚麻布上、卡纸上创作油画,甚至尝试在中国宣纸上创作油画。表现出一位卓越艺术家的探索精神和创新勇气。【完】

2017年12月11日凌晨。初稿于五龙山。

陈焱,原为新华社记者、资深媒体人,国家机关干部。现主要从事艺术品品鉴及艺术品市场研究,专栏作家,独立艺评人,策展人。

【黎伟明艺术简历】

黎伟明, 1966年生,籍贯广东罗定,大学毕业,广东画院签约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现代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文化部中国文化管理协会艺术家委员会理事。

参展/获奖

2003年作品《航灯》获广东省美术作品展优秀奖。

2004年《老房子》广东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银奖。

2004年 作品《卓玛》入选“庆祝建国55周年广东美术作品大展”|广东省委宣部、 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美家协会|广东美术馆。

2006年《老街》广东美协50周年大展、中国岭南油画春日阳光巡回展优秀奖。

2006年 作品《有活佛的藏寺》入选“第三届'中国西部大地情'美术作品展”并获优秀奖|中国美术家协会、贵州省委宣传部、贵州省美术家协会 |贵州美术馆。

作品《老街》入选“广东美协50周年大展”|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联、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美术馆。

2007年 作品《绿水悠悠》入选“第三届北京国际双年展备选资格展”|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

作品《2007妻子的肖像》入选“时代精神——全国油画人物肖像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

作品《老房子》入选“中国东盟青年艺术品创作大展”|中国美术家协会|广西博物馆。

作品《有活佛的藏寺之二》入选“广东美术慈善创作大展”并获铜奖|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民政厅、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美术馆,广东省慈善拍卖十万元。

2008年 作品《珠玑巷》入选“广东省改革开放三十年美术作品大展”|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联、广东省美术家协会。

作品《小洲村》入选“广东第三届油画展”|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省美术协会油画艺委会|广州艺术博物院。

作品《穿红衣服的人》入选“风流人物——中国百家金陵油画展”|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省政府、江苏省委宣传部|南京美术馆、中国美术馆展。

2009年 作品《穿红衣服的人》入选“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广州市美术展”并获银奖|广州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美术家协会|广东省文联艺术馆。

作品《小洲村》入选“上海大东方当代艺术全国油画作品展”|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上海大东方美术馆并被收藏。

作品《风云沙面》入选“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广东省美术作品展”|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 广东省文联、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州艺术博物院。

2010年 作品《风云沙面》入选“百年风云——广东近代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创作工程”|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 广东省文联、广东省美术家协会。

作品《有活佛的藏寺之三》入选“广东第四届当代油画艺术作品展”|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 |广东美术馆。

作品《风云沙面》入选“百年风云—— 广东近代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展览”并获优秀奖|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联、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美术馆 。

2011年 作品《有活佛的哲蚌寺》入选“第四届全青年美术作品展”|中国青年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

作品《穿红衣服的人》入选“庆祝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广州美术作品展银奖-杭州画院交流展”|广州市美术家协会。

2011年作品《有活佛的哲蚌寺》入选“第四届全青年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2011年11月作品《风云沙面》广东画院作品展;2011.广西巡回展。

2012年2月广东画院画家创作座谈会。

2012年作品《风云沙面》入选”鼎新华南-吾土吾民全国油画邀请展”广东美术馆。

2012年7月广东沿海行.潮汕文化考察釆风写生8幅作品广东画院美术馆展。

2012年10月作品《鲁迅故里》《有活佛的藏寺之六》入选广东画院年度创作展,广州艺术博物院展。

2012年《鲁迅故里》《有活佛的藏寺之六》广东画院作品福建福州巡回展。

2013年4月广东文化采风写生龙川行作品展广东画院美术馆。

2013年6月《秋逸的沙面》入选广东岭南风物展. 广东美术馆。

2013年6月广东画院肇庆画院画家肇庆封开采风写生。

2013年10月广州国际艺术品博览会艺术作品展览。

2013年10月油画作品《高原上的房子》广东画院美术创作四川博物馆巡展。

2013年12月广东画院年度创作展广东美术馆展。

2014年7月作品《风云沙面》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65周年广东美术作品展广州艺术博物院展。

2014年8月作品《穿红衣服的人》广东画院作品巡回展’2014香港展。

2014年7月“三人行”黎伟明邹雪杨得耹美术作品广东画院美术馆展。

2014年9月创作七幅作品参加第二届广东画院签约画家汇报展广州艺术博物院展。

2015年4月珠海二千年大酒店百合作品展。

2015年6月29日7月16日三人行莫肇生黎伟明喻涛美术作品肇庆学院美术馆展。

2015年9月12日“百合”入选《春华秋实-中国文化管理协会艺术家委员会优秀作品》北京展。

2015年9月12-23“三人行”莫肇生黎伟明喻涛美术作品广东南岸至尚美术馆展。

2015年11月5-7广州国际艺术品博览会国际馆展。

2016年5月27日7月13日另眼看世界-论诗意生活的方法论中意法当代油画艺术交流展广东南岸至尚美术馆展展出24幅。

2016年7月16日26日诗意的栖居-中意法当代油画艺术交流展广州江湾商业中心二楼展。

2016年8月8-26百合情缘逸亨生活黎伟明百合油画作品广州购中心六楼专题展。

2016年9月中国广东国际旅游产业文化博览会广州琶洲国馆A馆展。

2016年11月30日广东广播电视台第六次午晚重播《艺术途中的赶路人》。

2016年12月17-26北堂有萱-黎伟明高写意百合作品剑父纪念馆展展出111幅百合作品。

2017年1月20日2月26日刘斯奋何俊华黎伟明李琰中国画作品高剑父纪念馆展。

2017年8月8日至9月7日延展至28日“活力盛夏”岭南六名家体育美术作品展广州体育中心广州亚运博物馆展出18幅。

2017年9月15日至24日湘潭市齐白石纪念馆“诗意的栖居”-黎伟明油画作品展。展出76幅系列作品及学术研讨会。

2017年9月23日25日〈雄风系列之一〉入选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并获优秀奖中国包头展出。

2017年12月1日8日广州陈树人纪念馆“秋日诗语”中法艺术家黎伟明、彦那-黑北客油画作品联展。

主要代表作品:

2007年,《绿水悠悠》入第三届北京国际双年展备选资格展,组委会收藏(北京);

2007年,《2007妻子的肖像》入选时代精神全国油画人物肖像美术作品展,组委会收藏(北京);

2007年,《老房子》入选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中国东盟青年艺术品创作大展,组委会收藏(广西博物馆);

2011年7月《风云沙面》入选百年风云—广东近代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展览获优秀奖(广东美术馆);

重要参展:

2006年,《有活佛的藏寺》第三届“中国西部大地情”美术作品展获优秀奖,组委会收藏(贵州美术馆);

2008年《穿红衣服的人》入选风流人物中国百家金陵油画展(南京美术馆、中国美术馆);

2011年9月《有活佛的哲蚌寺》入选第四届全青年美术作品展。北京中国美术馆展览。

重要出版:

油画作品《有活佛的藏寺》发表于2006年6月《美术》总第426期。

油画作品《风云沙面》发表于2011年8月《美术》总笫524期。

美术,信息时报,新快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中国书画报,美术报,南方日报,广东电视台,广州电视台,肇庆电视台,湘潭晚报,湘潭电视台,湘潭在线等媒体多次专访报道。

收藏/拍卖:

作品先后被广东美术馆、广东画院、肇庆学院美术馆、广东南岸至尚美术馆、第三届“中国西部大地情”美术作品展组委会、第三届北京国际双年展备选资格展组委会、时代精神全国油画人物肖像美术作品展组委会、中国东盟青年艺术品创作大展组委会、上海大东方当代艺术全国油画作品展组委会、广东美术慈善创作大展组委会、上海大东方时代艺术馆等收藏。作品被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香港富得拍卖行有限公司、高剑父纪念馆、广州亚运博物馆、湘潭齐白石纪念馆、广州陈树人纪念馆等机构拍卖。

猜你喜欢
作品展美术馆油画
一张油画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油画《塬下》
油画
去美术馆游荡
作品展
小主编作品展
美术馆
《岁月长又长》(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