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高校学报零被引论文分析

2017-12-21 18:59张崭颖
出版广角 2017年23期
关键词:引率同济综合性

【摘 要】 文章以CSSCI来源期刊为例,分析综合性高校文科学报零被引论文的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以期发现一些规律,对综合性高校学报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裨益。

【關 键 词】零被引;东南大学学报;同济大学学报;综合性高校学报

【作者单位】张崭颖,中国石油大学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Z6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学术期刊的零被引论文逐渐引起国内学界的关注。在中国知网以“零被引”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截至2016年可得相关论文近70篇,最早发表时间为2008年,2009年、2010年均没有相关研究出现。自2011年起,关于零被引论文的研究开始逐年递增。研究者从各个角度分析了零被引现象,其中对不同种类期刊零被引论文的分析研究占绝大多数,如医学期刊、地理学期刊、生态学期刊、图书情报学期刊等。研究者分析了零被引现象的原因和分布特征,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以提高论文的引用率,进而提升刊物的影响力。

从学科来看,对自然科学期刊论文零被引现象的研究较多,而对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论文零被引现象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实际上,与自然科学学科相比,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零被引现象更为常见[1]。本文以CSSCI来源期刊为例,通过《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以下简称东大学报)与《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以下简称同济学报)的对比,分析考察其零被引论文的现象,希冀发现一些规律,为综合性高校文科学报的可持续发展及期刊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目前为止,在中国知网尚未发现有人对综合性高校文科学报的零被引论文进行研究。

根据现有研究,学术论文在发表2—3年后会达到引用高峰。结合东大学报的被引半衰期4年,本文将考察的零被引论文定义为发表4年以上的未被引用过的论文,即以2006—2012年间发表在东大学报和同济学报的文章为研究对象,其中2006年为东大学报成为CSSCI来源刊的时间。

一、基本数据统计

在近几年的CSSCI来源期刊中,综合性高校学报有70种左右,数量较多。本文以东大学报为主,将同济学报与其进行对比分析。原因之一是两者的主办单位性质相近,都属于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两者的办刊历程和刊物性质相似,都在1999年创刊,分别在2006年、2008年先后成为CSSSI来源期刊。原因之二是在2017年CSSCI来源期刊的变动中,同济学报及另一种学报所引发的关注和争论。本文对2006—2012年间在这两种学报发表的被引频次为零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数据来源平台为中国知网,统计时间截止到2017年4月2日。本文从论文的学科分布、作者群特征、论文选题以及基金项目等方面进行分析。

1.零被引论文数量统计

从表1可以看出,2006—2012年间在东大学报发表的论文共1003篇(不含书评和会议综述,下同),其中零被引论文共79篇,占发表论文总数的7.88%。2006—2012年间在同济学报发表的论文共733篇,其中零被引论文85篇,占发表论文总数的11.60%。与非核心普通综合性学报(22.68%)相比,二者的零被引率还是比较低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核心期刊的影响力,可见人们在写作时更愿意引用核心期刊而非一般期刊的论文[2]。

同时,从表1可以看出, 2008年对两种刊物来说都是一个分界点,这一年及其之前发表的零被引论文明显少于该年之后,也就是说,发表时间越久,零被引论文数量越少。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同济学报的零被引率在2009年达到最低,我们认为这与其在2008年成为CSSCI来源期刊不无关系。

2.零被引论文特征统计

如表2所示,从学科分布、作者群职称分布、篇均下载次数、基金论文、文章长度五个方面分析零被引论文的特征,概括如下。

(1)学科分布:东大学报的79篇零被引论文中,人文学科论文68篇,占比86.08%;社会学科论文11篇,占比13.92%。同济学报的85篇零被引论文中,人文学科论文58篇,占比68.24%;社会学科论文27篇,占比31.76%。

(2)职称分布:一致的是,作者为正高级职称的零被引论文最多;不同的是,东大学报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趋势,作者为副高级职称的零被引论文最少,同济学报则表现为随着职称由高到低而递减的趋势。总的来说没有明显规律。

(3)篇均下载次数:两种学报零被引论文的篇均下载次数都不超过200次,与高被引论文相比,明显要少很多。以东大学报为例,零被引论文中下载次数最少的只有34次,最多的有579次。而排在前20位的高被引论文,其下载次数都在1000次以上,被引频次均超过50次。

(4)基金论文:两种学报的零被引论文中都有基金论文,且所占比例也不小。其中东大学报15篇,约占零被引论文的19%;同济学报更多一些,28篇,约占32.94%。再从整个期刊的基金论文来看,东大学报共208篇基金论文,其中被引频次为零的占比7.21%;同济学报共101篇基金论文,零被引论文占比27.72%。此外,东大学报非基金论文795篇,其中零被引论文64篇,占比8.05%;同济学报非基金论文632篇,其中零被引论文57篇,占比9.01%。可以看出,东大学报的基金论文零被引率与非基金论文基本持平;同济学报反而是基金论文零被引率较非基金论文高。由此可见,是否是基金论文与是否被引并没有直接联系。虽然有学科的不同,但本文的这一结果与陈汐敏等对医学学报类零被引论文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3]。

(5)文章长度:近年来,一些文科学报有发长文章的趋势,有许多刊发的文章动辄十几页,看起来十分厚重,因此本文也考察了这一因素。从文章长度和载文量来看,两种学报呈现出不同的规律。东大学报几年来发文量变动较小,一般保持在140篇左右,它的文章长度也较为规律,绝大部分文章都在6—8页之间。同济学报自2009年以来有所调整,发文量逐渐减少,且单篇文章的长度有所增加,但零被引论文并未随之减少。可见,零被引现象与文章长度没有明显联系。endprint

二、数据分析与讨论

1.零被引论文及其所占比例的历时变化

从两种学报的数据可以看出,零被引论文的数量随着发表时间的推移而减少,但到了一定年限以后,就基本趋于稳定。从本文所列举的两种刊物的数据来看,这个年限基本为8年,发表后8年内未被引用的文章在8年以后被引用的可能性也很小。由此,如果说文章在发表的2—3年内是被引高峰期,那么从本文的统计结果来看,对高校文科综合性学报来说,文章发表8年以后可能进入一个“被引稳定期”。

2.零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

零被引率与不同学科的相关性已经成为共识,但不同学科论文零被引率的差别究竟有多大?表2显示,人文学科论文的零被引率要远高于社会学科。两种学报的零被引论文中,人文学科论文占比都超过2/3,这也说明了人文学科的式微和边缘化。而根据现有研究,零被引率与期刊影响因子、复合影响因子、复合即年指标、h指数等呈负相关[4-5]。如同济学报和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两位主编所言,人文学科文章降低刊物影响因子并非无稽之谈。从中亦可看出,两种学报乃至所有学术期刊面对现行评价体系的无奈和无力之感。

3.零被引论文的类型分析

从文章类型来看,由于综合性高校学报学术性、研究型的一般特征,两种刊物所发表的综述型文章本来就少,其零被引论文中除同济学报有1篇综述文章外,其余全部为研究型论文。以东大学报为例,2006—2012年间共发表综述型论文9篇,都有被引记录。值得注意的是,两种学报的零被引论文中,选题为具体个案研究的较多。其中东大学报有26篇,占比32.91%,同济学报有32篇,占比37.65%,都占到零被引论文总数的1/3左右。可见,文章的类型与是否被引用具有较为明显的联系。综述型论文因其资料性、参考性强而容易被引用,具体个案研究则因为具有较强的个性特征,被引率较低。

4.零被引论文的作者群特征

两种学报的数据都显示,零被引论文中作者是正高级职称的最多。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这一类作者压力较小,从而在选题方面更加自由、率性,不一味追求社会和研究热点。同时,这个数据也表明,人们在援引文献时并不格外关注作者的职称,选题的相关性可能才是人们关注的首要因素。这也值得一些采取唯名人、唯职称是论的选文标准的刊物进行反思,职称并非决定论文引用率的法宝,任何人都可能有零被引的文章。此外,这一结果与非核心普通高校学报相比有所出入[2]。但如果考虑到与核心期刊相比普通高校学报更难吸引到高级职称作者的稿件这一因素,两项研究的结果还是比较接近的,在零被引论文中,中级职称的作者占多数。概言之,从零被引论文的作者群特征来看,具有副高级职称的作者人数最少,从反面印证了此类作者群应当成为学术期刊的主要作者队伍。

5.零被引率与篇均下载次数

一般认为,文章受关注程度越高,即下载次数越多,被引的可能性就越大,本文列举的两种学报也正是如此。

从纵向来看,零被引论文的篇均下载次数都在160次左右,远远少于高被引论文。再以东大学报为例,从历年的情况来看,自2006至2012年,其零被引论文篇均下载次数基本保持稳定,波动范围较小,都在120—200次之间。说明发表一定时间以后,零被引文章的受关注程度基本稳定,很难有所提高,再次被引的可能性也较小,可见人们更关注新发表的论文。

从横向来看,刘武英等人对编辑出版类核心期刊的研究中同样显示文章受关注程度与其影响力具有相关性[6]。但根据他们的统计,这些刊物中零被引论文的篇均下载次数为86次,远远少于本研究的数据。这说明,与专业类学术期刊相比,综合性学术期刊的论文即使受关注程度较高,但也不一定会被引用,因而更难避免零被引论文的产生。

三、对零被引现象的思考

第一,零被引论文的出现与人们的引用习惯有关,即“以刊引文”,人们更倾向于引用发表在核心期刊的文章;如果都是核心期刊,则更倾向于引用专业期刊的文章。

第二,零被引現象与作者的职称没有明显的联系,即虽然存在“以刊引文”现象,但不存在“以人引文”即以职称引文的现象。人们在引用文章时,首要考虑的是文章的选题。

第三,学科与零被引现象的高度相关性毋庸置疑。因此,现行的评价机制对某些刊物的评价是不太公平的,也会产生不良的导向。而对所有期刊人来说,这并不能一刀切,把拉低影响因子的论文统统弊掉。真正具有原创性、思想性和问题意识的好文章,必然终将得到承认。

第四,应慎重对待基金论文和文章长度这两个因素。有基金资助的论文并不一定有较高的被引率,不能以是否有基金资助作为判断论文质量的标准。此外,文章也并非越长越好,文章长度并不能减少零被引现象,应该遵循“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原则,不能以文章长度来衡量文章的质量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朱梦皎,武夷山. 零被引现象:文献综述[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8):111-116.

[2]刘丽斌,张如意. 普通高校学报零被引论文分析及应对措施——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12):1315-1320.

[3]陈汐敏,贵鹏,接雅俐,等. 医学学报类零被引论文特征及其下载情况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3):330-336.

[4]刘雪立,方红玲,周志新,等. 科技期刊反向评价指标——零被引论文率及其与其他文献计量学指标的关系[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4):525-528.

[5]顾璇,孙云鹏,汤建军,等. 预防医学类期刊引证指标与零被引论文率的相关性[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7):941-944.

[6]刘武英,张薇,刘影梅. 学术期刊中的零被引论文特征分析——以编辑出版类核心期刊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9).endprint

猜你喜欢
引率同济综合性
上海同济检测技术有限公司2022年无损检测进展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不同学科学术性论文和综述评论性论文的零被引率分析
同济大学:既仰望星空也脚踏实地
同济堂矛盾说法引“问询” 频繁出错惹市值蒸发50亿
定制铺丝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性能
模糊PID在离合器综合性能实验台中的应用
学术期刊的自引证率与自被引率的比较与分析
——以食品科技类SCI来源期刊为例
采用自被引率与2年自被引率检测学术期刊过度自引的比较与分析
论文被引率在科技期刊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
——基于36种SCI眼科学期刊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