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声乐教学发声训练方法

2017-12-21 10:54宗岩
神州·上旬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学前发声训练方法

宗岩

摘要:呼吸是为歌唱服务的。呼吸训练必须与发声训练相结合,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学前声乐教学发声训练中,必须使用“头声发声”,将“追求音质的美”,获得干净、柔和的声音贯穿于童声训练与演唱的全过程。指导教师要随时按“响而不噪,轻而不虚,髙而不挤,低而不压”的16字诀要求儿童。

关键词:学前;声乐;教学;发声;训练方法

儿童和成人的发声器官、语言条件等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儿童声带短而薄,歌唱时大部分运用头腔共鸣,因此童声有透明而响亮、单纯而动人的特征。声乐训练的目的是为了使这一特征得到充分的展现,而不是让孩子们夸张地模仿成人“美声”,歌声像“小大人”,很不自然,甚至连应有的音量也没有了。由于儿童发声器官比较稚弱、娇嫩,且处在不断发育之中,振动负荷轻的头声发声法更适合少年儿童发声器官的生理特点。

一、获得头声的方法

胸部挺起、扩张(不论是唱强或唱弱均如此),气息有控制地从肺部的下部呼出,张开嘴用打呵欠的感觉,把软口盖正常提起,口腔与咽腔形成一个圆顶形的大共鸣腔,舌头平放口底,声音通过鼻咽腔靠前发出,即向前齿的上方发出声音。

因为d2音是必须用头声才能唱得出来的声音,所以,唱d2音比较容易获得头声的感觉。从d2向下唱到低音,就可以尽可能地用头声来唱。

先是发出一个准确漂亮的d2作为“范音”,然后要求用同样的状态(即不要改变发声器官的内在状态)唱从d2开始的下行音阶,使这些邻近的音也唱出与作为范音d2—样的音质和音色。这种声音的自我模仿,不仅可以帮助儿童获得音质和音色的统一,还能提高儿童对声音的记忆力。用头声的感觉唱下行音阶时,开始不要太强的音量。只有用弱而平静的声音才容易获得并保持头声。要将所有的音都尽可能用头声发声的方法来唱,同时要避免在头声与胸声之间有“断裂”的现象。

唱下行音阶时,随着音的下行,歌唱的感觉却是相反,好像上楼梯,保持一步一步向上唱的感觉。必须告诉儿童,“声音唱得越低,越要唱得像髙音那样”,只有如此,才能保持头声,这就是通常讲的“低音高唱”。用头声唱低音域,可暂时用p或mp的力度轻声唱。

在掌握了用头声唱低音域以后,就应当练习用头声唱上行音阶。唱上行音阶时,“越是唱高音,越要注意渐强”。这对训练高音域的充实感是非常有用的。

二、起声

歌唱开始发声的瞬间叫“起声”。歌唱中常用的起声有“激起”与“舒起”两种。在气息的支持和声音的位置两方面,二者的要求是一致的。

1.激起——也叫“硬起”。这是基本起声方法。要求是:起声积极、锐敏,作好状态,喷发而出,发出干净、整齐而有弹性的声音。其特点是:“有气就有声”,发声有音头,但不能有多余的喊叫。

大多数强拍起唱的歌曲(如《俄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红星鴨》),或虽然是弱拍起唱,但内容表现的都是乐观、爽朗或活泼、喜悦的歌曲(《如镇善美的小世界》《种太阳》),都是采用“激起”的方法起声演唱。

2.舒起——也叫“软起”。这是声乐演唱中较有特色的起声方法。其特点是:“先出气再出声”,发声不要有音头,不能有沙哑声,更不能有气无力,萎靡不振。

起唱在非强拍上的歌曲(如《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让我们荡起双桨》),或虽然在强拍上起唱,但要求是弱起的歌曲(如《送别》《同一首歌》都采用“舒起”的方法起声演唱。

三、四種基本唱法

歌曲演唱是一种带旋律的语言。语言就应有不同的语气。演唱和说话一样,不同的作品,不同的乐段、乐句,乃至更小的部分都有不同的感情要求,因此必须选择不同的演唱方法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这就是通常讲的“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1.连音唱法

连音唱法要求唱得连贯,讲究速度平稳、节奏鲜明,旋律起伏有致,要求声音和气息的流畅。连音唱法的音色甜润柔和,常用来表现柔和、舒展、优美、深情、宽广等情绪,其主要特点是体现一个“静”。连音唱法还可以起着划分音乐句逗的作用。唱好连音是每一个训练起码应具备的一项基本功。可用各种母音变换练习连音唱法。

2.跳音唱法

跳音唱法要求唱得短促而有弹性,声音呈“颗粒状”。常用来表现轻松、活泼、愉快、神气等情绪。其主要特点与连音唱法相反,体现一个“动”。跳音唱法非但有自己独有的轻巧、灵活的特性,同时也是唱好连音唱法的基础。跳音唱法的起声总是“激起”型的。

3.断音唱法

断音唱法要求唱“断”而不“跳”,唱“实”而不“连”,声音刚强、坚实。常用来表现坚定、自豪、干脆、有力、勇敢等情绪。

4重音唱法

重音唱法是跳音唱法的进一步发展,声音富有弹性,可用于唱附点音符及强音,也可用于唱保持音。重音唱法有一种内在力量,适合表现悲壮或压抑的情绪,也用于进行曲的表现。

这四种基本唱法只是一个大致的归纳,在实际运用中还可以有很多种唱法。这要根据具体的作品作具体分析处理。

结语

没有通过训练的童声;学生唱歌时总是特别使劲,喉音和浑浊的声音掺杂在一起。指导教师首先要认识“用什么声音唱歌”,“用什么样的态度和情绪来唱歌”的重要性。所以必须注重声音训练。

参考文献:

[1]覃乃军. 对少数民族声乐启蒙教育的探讨[J].民族艺术,1994(01)

[2]张钰曦. 歌唱感觉的阶段性分析研究[J].民族音乐,2009(01)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前发声训练方法
壁球反手击球技术及其训练方法
跳远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方法
浅谈学前艺术教育如何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简论1min跳绳训练方法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探
巴格达迪“发声”破重伤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