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养老服务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12-23 17:18罗群英
市场周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服务业供给养老

罗群英

浅谈养老服务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罗群英

养老是未来中国经济的重要问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的严重,养老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特别是在中国广大的农村,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等特征较为明显。针对养老服务业的供给侧矛盾和突出问题,我们要完善养老服务体系,补齐养老短板,培育多元养老主体,扩大养老服务的有效需求。现有的老年服务业快速的发展,迫切需要改进供给结构。

养老;服务业;供给侧改革

一、养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过去我们的改革理念是“三驾马车”,即靠投资、消费和出口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投资、消费和出口都是从需求侧出发,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发现供给和需求出现了严重的脱节,“供需错位”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最大的路障,于是把关注的重点从需求侧转到供给侧。无论从宏观视角还是从微观视角出发,人类的经济活动都是由供给侧和需求侧两部分组成。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效率,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的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供给侧入手,围绕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推进改革,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经济新常态下,我们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尤其是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供给侧改革的提出,为养老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选择路径。

(二)现实依据

1.养老服务业创新力不足,养老仍以家庭为重心

由于三十年计划生育的实施,中国家庭出现了少子化和小型化的现象。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功能弱化,根据对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 2015》的分析,有三个主要成因: 一是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平均规模仅为 3 人,1~2 人户家庭超过1.6 亿户,占比达 40%以上。二是成员构成老龄化。在全国 4.3 亿户家庭中,有 65 岁以上老人户突破 8800 万,占比 20%以上。三是流动、留守家庭常态化。占比近 20%。我国 60 岁以上老人 2.12亿,其中 50%为空巢或独居。①新华网.中国家庭发展报告 2015[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5-13-c_1115276305.htm.在大部分的留守家庭中,年轻人进入城镇工作,老人养老成为一个难题,高龄老人的日常护理没有办法得到解决。

虽然家政服务、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快速发展起来,养老服务出现了多元主体,但是,家庭养老仍然是养老服务的重心。养老服务业创新力不足,不足以吸引老人入住。创新力不足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养老服务以日常生活照顾为主,服务方式相对单一,缺乏多种服务途径,创新路径太少。其次,体现在产业优化升级上,没有把人才和资本很好地利用起来。

机构养老不符合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家庭是老人的心灵归宿,老人不愿意离开家庭。面对这些问题,养老服务业应该进行创新,让老人感受到养老服务业的舒适感、亲切感。养老供给主体虽然多元化,但养老产业发展滞后,有效供给主体不足,并不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养老服务发展相对滞后。要对养老服务产业进行优化升级,才能改变养老业的落后状态。

2.资本投入不足,机构养老优质资源稀缺

根据民政部的数据,2014 年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床位 577.8万张,每千名老年人仅拥有 27.2 个床位。②中新网.2014 年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6-10/7335685.shtml.截至 2014 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有 94110 个,其中老年社会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民办养老机构的空置率高达 48%,多数为一般照顾型养老机构。③中国政府采购网.《中国养老机构发展研究报告》发布[EB/OL].http://www.ccgp.gov.cn/gpsr/gdtp/201507/t20150717_5572025.htm.这些养老机构资本投入不足,自身建设滞后,服务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适老性设计和服务理念滞后、基础设施配备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等。这些养老机构的建立,不仅使老年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还导致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养老服务业体系的供给侧与需求侧出现矛盾,一方面是数量多、规模小、服务水平低、专业素养低的养老服务机构,另一方面是对环境好、专业化、服务水平高养老机构的需求。养老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又属于民生保障,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言自喻。因此,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要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的质量,满足老年人实际的需求。

3.护理人员素质不高,专业人才严重不足

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不高,目前全国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的非职业医护人员近百万人,其中具有专业资格证书的初、中、高级和技师级养老护理员不到6万人;按照老人护理工作量匡算,对护工需求量应达到 3:1 配备标准,即每 3 名需要护理的老人至少配备一名专业护理员,按此标准全国养老护理员缺口达 1200万人以上。①魏华林,金坚强.养老大趋势: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老年人一般都患有各种慢性疾病,所以对老年人的生活照顾与医疗照顾更需要专业化。但明显的是专业护理人员不足,供给与需求严重脱节。

面对公立养老院一床难求,而民办养老院入住率不足 50%的现象,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据媒体报道:中国的民营老年服务机构 40%亏损,51%收支基本持平,有盈余的仅占 9%。②人民网.近半数民营养老亏损,养老托管成中国养老新模式[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122/c1025-26428541.html.为何这些民营老年服务机构频频亏损?从表面上看,是需求不足,实质上,造成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供需不对路,要推动养老服务的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从供给侧的四大要素下手。养老服务业的潜在需求巨大,而有效需求不足,面对供需严重不匹配的现状,我们也要进行养老供给侧改革。所以,不管从理论上分析,还是从现实上分析,对养老服务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是必要的。

二、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发展,“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养老服务业体系的健康发展需要国家的支持,国家加强引导的同时,市场要发挥决定性作用,以市场力量突破养老瓶颈。仅靠政府的力量,也许能使一部分低收入者享受福利性公办养老服务,不能使社会全体老人享受到养老福利,因此,政府要加强引导,建立更多的公益组织,同时提高供给主体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利用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四要素:土地、资本、创新、劳动,解决养老服务业发展出现的问题。

(一)立足社区和村委会,搭建社区和农村养老服务中心

社区养老具有离家近的特点,老人们容易有归属感,比较符合中国养老观念,更容易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应大力加强社区养老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建设时要注意以供给为中心,扩大有效需求。可以把社区中闲置的物业利用起来,使养老服务中心成为物业工作的一部分。让家里的床变成养老院的床,使老年人有更多的亲近感和获得感。

农村的空巢化现象尤其明显,年轻人都带着孩子外出务工,留下老人独自在家。且农村的养老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村委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是组织农村养老的一个重要渠道,鼓励老人们生活上和情感上互帮互助,调查村里的老人情况,向政府反映村民对养老的有关建议,以便于政府搭建适合于村民的农村养老机构。同时,政府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搭建农村养老服务中心,根据实际反映上来的数据进行分析,进行实地考察,建立适合村民的养老服务中心。

政府要加强对老年人多样化需求指标的分析,不能盲目的建养老院,要提高服务的质量。我们缺少的不是低水平同质化的养老产品,而是服务水平高、大众化的中端养老产品和养老服务。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高端养老产品不适合大众化,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低端的养老服务机构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所以,我们要根据地区差异,结合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大力发展中端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把社区与家庭养老结合起来,既有专业人员进行医疗照顾和生活照顾,又有子女进行生活上和情感上的照顾。

(二)提升养老服务效率,实现从粗放式向精准化的飞跃

养老服务业体系的建立要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要注意对家庭、社区、机构的优质资源进行整合,统筹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多种模式,提升养老服务效率,在不影响养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养老服务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成本。养老是全社会的事情,要调动社会的全要素参与养老,养老服务要突破瓶颈,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由粗放式发展转变为精准化发展。

养老服务业粗放式的发展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影响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实现从粗放式向精准化的发展,才能让人才、资本、土地等要素实现最佳组合。我国老年人分布呈现明显的城乡分布的特点,且城乡老年人在收入和思想上存在较大的区别,因此养老服务应该是多层次的。因此,各级政府应该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我们要去除无效供给,改造传统落后供给,增加新供给。

(三)以供给为导向,培养高质量的专业化人员

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引导,面对专业化人员稀缺的现象,国家要加强引导,积极拓宽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渠道。高校中设置养老服务专业,扩大专业招生规模,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护理人员,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较好的养老服务队伍。鼓励职业技术学院增设老年服务业的相关专业,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相结合,适合我国养老服务业地区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特点。采取学校与养老机构对接等形式,鼓励学生到养老机构、社区、家庭进行养老志愿服务。引导高层次人才进入市场,满足市场的需求。国家要让社会明确,养老服务专业是未来热门的专业。从供给侧要素进行调整,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开展多样化的继续教育,大力提高养老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教育水平和职业能力。

(四)发展民间公益组织,创新养老服务方式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并将创新摆在国家发展的重要地位。老年人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养老服务方式也应该具有多样性,目前我国的养老服务方式缺乏多样性与灵活性,服务方式粗放,服务种类单一。政府与公益组织可以进行合作,推动开展社会养老事业志愿服务,使志愿服务常态化,志愿服务要更具有针对性,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针对老年人的生活照顾、医疗照顾、精神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给老年人提供娱乐活动,在娱乐活动中,帮助老人们搭建情感桥梁,老人们的相互交流能使他们的身心更加愉悦,使老年人们可以相互进行生活上和情感上的照顾。养老服务主体相结合,“政府引导+公益组织参与”的模式可以更好地利用资源,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不仅仅立足于传统的生活照顾,也要立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休闲娱乐需求、自我发展的需求等。

(五)政府要加强监管,疏和紧相结合

所谓疏是指全面清理、取消申办养老机构的不合理前置审批事项,为优化审批手续,简化审批流程等,为民营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疏通渠道。紧是指加强对民办养老院不合理现象的管制,一些民营养老院出现“天价床位”,一张“预售床位”24 万元起,可自住、转租、转售或继承,这种经营模式是一种变相的“炒房”现象,会让养老院成为欺诈投资者的温床,也会让有需求的老人得不到照顾,因此,政府要加强对此类不合理现象的管制,完善监管体制。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以及人口老龄化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要紧抓供给侧改革的四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创新养老服务业,促进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周南.推进养老保障多支柱模式加强养老服务供给侧[J].中国劳动保障报,2016,(02).

[2]王向南.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养老服务业体系重构一种治理的视角[J].税务与经济,2016,(04).

[3] 李志明. 中国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思路 [J]. 学术研究,2016, (07).

[4]周亮.养老供给侧改革要做好加减法[N].中国社会报,2016, (01).

[5]李丽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养老服务精准发展[J].中国社会报,2016,11(3).

[6]巢莹莹,张正国.上海市养老服务业供给侧改革路径选择[J].经济论坛,2016,4(4).

[7]刘昌平,汪连杰.老年服务业供给侧改革:研究缘起、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河北学刊,2016,9(36).

[8]杨海瑞.也谈养老产业改革[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 (15).

F124.9

A

1008-4428(2017)06-139-03

罗群英,女,福建连城人,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服务业供给养老
做好服务业 做强鱼文化
养老生活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养老更无忧了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