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专业实施校企合作的研究

2017-12-23 17:18曹慧娟胡月英
市场周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经管类应用型校企

曹慧娟,胡月英

推动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专业实施校企合作的研究

曹慧娟,胡月英

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不同于工科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的难度更大。为了推动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专业实施校企合作,提出建议:国家及地方政府应加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中小企业应将地方高校建设成人才培养基地;改进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及时间安排;经管类专业应积极拓宽校企合作的范围。

校企合作;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专业

一、前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培养社会亟需的、企业用得上的中、高级应用型人才是摆在应用型高校面前的难题。校企合作包括校企合作教育和校企合作科研,本文主要研究校企合作教育。校企合作教育(简称:校企合作)是应用型高校非常重视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如何实施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的困境、校企合作的效果等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研究领域,亦不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然而学者多以高职院校为研究视角,或者以工科技术型人才为研究对象,针对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的研究较少。

应用型高校的经管类专业应突出教学过程、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应用性,校企合作是提高人才实践能力的必然途径,因此,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合作效果对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尤为重要。

二、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学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指导思想下,安徽科技学院经管类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建立了一些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但总体来看,经管类专业的校企合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学校热、企业冷

经管类专业为了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积极寻求与企业合作,企业则表现得消极冷淡,不愿意接收实习生进行实践锻炼,即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壁炉现象”。企业合作动力缺乏是产生“壁炉现象”的根本原因,这一制约因素不排除,经管类专业的校企合作很难有进一步发展。

(二)实习生能力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

高校的专业教育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遵循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学生在公共知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各阶段仅仅学习了相应的理论知识,还不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企业各具体岗位需要的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能处理复杂的实际问题。学生所具备的知识、能力与企业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学生在企业的实习通常需要边培训边实践或先培训再实践,增加了企业校企合作的成本,影响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热情。

(三)企业接收的实习生人数有限

与工科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不同,企业很难同时接收大量的经管类专业学生实习。陈萦 2008 年对上海机电学院的调查显示,工科 30个毕业生安排在5家企业实习,而经管类专业的43名毕业生分散在 30 家单位实习,接纳毕业实习最多的单位也仅为 4人。经管类专业的性质决定了企业某个部门不可能同时接纳大量实习生。

(四)经管类专业的校企合作多数流于形式

作为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本科高校,安徽科技学院经管类专业普遍实行 4 年制“3+1”模式:一、二年级学习通识教育及专业教育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理论学习为主,不安排实训;三年级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及个性化拓展课程;大四全年安排专业综合实习及毕业实习。前三年以理论学习为主,不安排到企业进行实践或仅仅到企业参观学习。四年级的专业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是以就业为目的的实践,通常由学生自行寻找实习单位。为了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校企合作在人才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方面还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三、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困境的原因分析

企业校企合作的意愿受外部环境及内部因素的共同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少推动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及政策

从欧美发达国家校企合作的经验来看,成功的校企合作离不开政府有效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引导。我国 2010 年的《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但由于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使得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既没有法律法规的强制,又缺少政策的引导和激励,难以激发企业的积极性。

(二)企业校企合作的成本和收益难以核定

在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参与各方都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并能获得收益。企业投入的成本包括人力成本、管理成本等,获得的则是学生在实习期间创造的剩余价值及未来在企业就业给企业带来的收益。高校同样付出了人力成本、管理成本,收益则是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学生在实习期间付出了脑力和体力成本,得到稍低于市场价值的报酬及实践技能。作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目标的经济主体,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取决于企业付出的成本及获得的收益。企业投入的成本、顶岗实习时间的长短、合作培养的有效性等因素影响了企业校企合作的决策。实践中,由于合作形式及内容繁多、实习时间长短不一、未来收益不确定等原因,企业付出的成本和收益难以核算,如果收益不足以弥补成本,企业将不会参与校企合作。

(三)中小企业利用招聘市场选用人才存在弊端

企业的人才观是指企业在人才的招聘、培养、使用中所秉持的理念。其中,人才招聘是企业人才选用的重要环节,高质量的人才招聘有助于企业获得合适的、稳定的人才。目前中小企业的人才招聘主要通过各种途径从外部招聘,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人才“招得来、留不住”,较高的人才流失率使企业陷入招聘———培养——人才流失——再招聘的怪圈,甚至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对招聘市场人才选用的过度依赖。

(四)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及时间安排有待改进

“3+1”模式中,学生在大二、大三系统地学习专业课程,不安排在企业集中实践。经过应用型课程改革以后,大部分专业课程增加了实训环节,即从课程总学时中安排 9-16 学时不等的实训环节,以完成实践任务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客观地讲,课内实训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由于实训的内容以课程内容为主,选题并非来自于企业和社会实践,多是纸上谈兵式的演练,对实践能力的提高作用有限。

对高校而言,要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安排较长时间的企业实践既不现实也不合理,校企合作只能通过诸如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共同进行课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企业派遣师资进校授课等方式进行。但对于企业而言,这些方式需要投入成本且短期无收益,因而企业配合高校实施校企合作的意愿不高。

四、推动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专业实施校企合作的建议

有效的校企合作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及内部动力的驱使,需要国家及地方政府、高校和企业各方的积极努力,具体如下:

(一)国家及地方政府应加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

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推动。为了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德国在《高等教育总法》中规定应用科技大学的教师应具有实践经验或者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英国政府主导成立全国性的教学公司,美国政府成立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等,都是政府在推动校企合作方面的成功经验。随着国家应用型高校建设的倡导,校企合作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蓬勃发展,但为了激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国家层面应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将参与校企合作作为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同时,各地政府应结合本地区的行业、产业特点,制定相关的激励、扶持、优惠政策,推动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二)中小企业应转变观念,将高校建成人才培养基地

法规政策等外部环境建设是解决校企合作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校企合作处境尴尬的根源在于企业缺乏动力,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要从招聘市场获取高质量、留得住的人才比较难,应重视通过校企合作培养人才。虽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式短期收益低,但学生通过实习熟悉了企业的运作流程、管理理念,更容易认同企业的经营理念,能真正成为企业留得住的人才。因此,中小企业应尽快转变观念,重视校企合作对人才的培养、选用,与地方高校加强合作,将地方高校建设成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实现企业、高校、学生“三赢”。

(三)改进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及时间安排

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的实训改革是必要的,但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校企合作,调查表明,一个月及以上的学生实践是比较受企业欢迎的。因此,应改进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建议灵活安排专业课程的学习进程,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可以考虑在大三的两个学期中,将课程集中排,每学期抽出一个月安排学生进入不同的工商企业实习,在学校和企业“双导师”的配合下进行实习,既可以将理论带到企业实践中,还可以将企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带回课堂讨论解决,将学习和工作穿插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

(四)经管类专业应积极拓宽校企合作的范围

目前很多高校的校企合作追求高大上,与大型知名企业合作的意愿较高,不重视与中小企业的合作。首先,经管类专业应拓宽校企合作的范围,积极同本地的中小企业合作,建立涉及制造业及商业服务业的、类型多样的校企合作基地,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实践的要求。另外,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校企合作的资源共享。近年来,各高校有很多专业陆续建立了校企合作基地,但基地资源仅限于本专业实习使用。建议在高校内部建立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校企合作信息在农科、工科、文科之间的共享,借助农科、工科丰富的横向科研、教研项目的合作资源拓展经管类专业的校企合作对象。

总之,校企合作是提高国家人才整体素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水平,提高企业人才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是利国、利校、利企、利生的大事,需要国家、政府、高校及企业各方的共同努力。

[1]王为民,俞启定.校企合作“壁炉现象”探究: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4,(07):54-62.

[2]陈萦.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调查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9,(06):42-48.

[3]程培堽,顾金峰.校企合作的企业决策模型———基于成本和收益的理论分析[J].高教探索,2012,(05):117-123.

[4]魏银霞,彭英.英德美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评论,2011,(06):151-153.

[5]曹慧娟,张德化.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市场营销专业双导师制研究——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5,(04):85-88.

G646

B

1008-4428(2017)06-153-02

曹慧娟,女,山西运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农产品营销及市场营销教育教学;

安徽省省级教学研究项目“职业胜任力导向的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人才多元协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2016jyxm0243);

安徽科技学院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项目“安徽科技学院德力公司综合实训教育基地”(Xj201628);

安徽科技学院教研项目“三实二创”协同的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研究”(X2015056)。

胡月英,女,安徽蚌埠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营销管理及市场营销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经管类应用型校企
基于SPOC的经管类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校企合作五反思
2014年3月经管类畅销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