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专业《劳动法》与《员工关系管理》课程优化改革研究

2017-12-26 16:51滕双春王延辉韦浩威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年18期
关键词:劳动法资源管理劳动

滕双春 王延辉 韦浩威

人力资源专业《劳动法》与《员工关系管理》课程优化改革研究

滕双春 王延辉 韦浩威

《劳动法》与《员工关系管理》课程是创新应用型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出现了课时分配不科学、授课知识重叠、授课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影响着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科建设及开展。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科教学中,应该对《劳动法》课程以及《员工关系管理》课程进行科学规划,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上做好两门课程的衔接;在授课上,教师应该进行有效沟通,联合备课,明确教学内容的分配,优化人力资源专业《劳动法》与《员工关系管理》课程的教学。

高等学校的专业教育应该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真正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新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主干学科定位被放置在工商管理、法学和公共管理体系下,特别强调和突出了劳动法律课程在人力资源专业中的重要地位,这与人力资源专业的工作现状有直接的联系。

根据近三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年各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和仲裁机构共处理争议持续上升,从2013年的149.7万件到2015年149.7万件,数量增幅较大。这组数字说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深入,劳动者维权意识逐渐增加,法律意识得到普遍提高;但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我国用人单位对员工关系管理不够重视,出现违反劳动法律规定的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加强高校人力资源专业学生劳动法律知识的学习,巩固用人单位员工关系管理工作的基础,明确劳动法律课程在人力资源专业学科建设中的地位是该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

课程定位

《劳动法》课程是创新应用型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其主要内容是传授劳动法律知识,奠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专业法律基础。与《劳动法》相衔接,人力资源专业《员工关系管理》课程是该专业的一门重点专业课程,属于人力资源专业六大模块学科体系之一。《劳动法》与《员工关系管理》课程有着显著的区别,在教学中的侧重点有着明显的不同。

《劳动法》课程要求学生识记劳动法律知识,对诸多劳动法律规定熟练掌握,培养学生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能力,进而使劳动关系双方(企业与员工)的行为得到规范,权益得到保障,维护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促使企业经营稳定运行。其重点包括劳动就业法律知识、劳动合同法律知识、劳动标准法律知识以及劳动纠纷解决法律知识。

《员工关系管理》课程强调企业和员工的沟通管理,这种沟通更多采用柔性的、激励性的、非强制的手段,从而提高员工满意度,支持组织其他管理目标的实现。其主要职责是:协调员工与管理者、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引导建立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其主要包含劳动法律问题及投诉、员工的活动和协调、心理咨询服务、员工的内部沟通管理、工作丰富化、晋升、员工的信息管理、员工的奖惩管理、员工的纪律管理、辞退、裁员及临时解聘、合并及收购、工作扩大化、岗位轮换等等方面的内容。

现存问题表现

在实际教学中,《劳动法》课程的教学与《员工关系管理》课程的教学开展并不顺利。根据实际教学经验以及学生的反映情况,《劳动法》课程与《员工关系管理》课程在实际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劳动法》的课程学时有限,学生掌握情况差强人意。《劳动法》作为一门专业法律课程,法学基础薄弱的管理学专业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一定困难。同时由于开设课程的时间限制,相较于该课程大量的教学内容实在显得捉襟见肘。任课老师在讲授大量专业法律规定之余,案例教学或者讨论教学只能压缩时间,总结和深化的课时安排较少。再者,受限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法律专业水平,其对《劳动法》课程知识的理解力不足,导致《劳动法》课程的在授课中不得不以传授基本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其在现实中的应用技能养成不足。

《劳动法》与《员工关系管理》课程内容重叠。即使《劳动法》课程在授课中已经大量讲授专业法律知识,但由于高校教师在授课中对《劳动法》课程和《员工关系管理》课程的定位不足,使得在讲授《员工关系管理》课程时,也在反复强调劳动法律制度规定的重要性,这无疑对于员工关系管理课程中的大量重要内容,如员工的活动和协调、心理咨询服务、员工的内部沟通管理、工作丰富化、晋升、员工的信息管理、工作扩大化、岗位轮换等内容有所疏漏,不利于人力资源专业的整体教学开展。

这两门课程虽然在内容上有涉及到的共同知识点,但在两门课程的运用和侧重上确是不同的。更进一步说,《员工关系管理》课程的授课更应该站在运用劳动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宏观把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整体管理技艺,是运用法律的高超管理而不是纠结于在管理中有哪些法律。如果教学过程中,在《员工关系管理》的授课不了解之前《劳动法》课程的授课的思路和侧重点,一旦踏入了前面的老套路,除了对宝贵教学时间的浪费外更容易造成学生的认知疲劳降低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劳动法》课程基础性与《员工关系管理》课程应用性的衔接问题。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劳动法》除了作为基础课程外,更重要的是其应用性的体现,而前面提到的学时原因同时也限制了其在应用性上的拓展,所以更多的时候其应用性需要通过《员工关系管理》的课程教学过程来实现。而《员工关系管理》可以说是人力资源专业课程中应用性最强的课程,但显然由于种种条件限制学生很难有机会进行实际的体验操作,其应用教学更多的是表现为案例教学,而案例准备的精心与否又决定了教学是否成功。因此做好《劳动法》课程和《员工关系管理》课程的衔接是人力资源学科教学亟待改进的问题。

根据各高校公布的人力资源培养方案的设计,同时开设《劳动法》与《员工关系管理》课程的高校较多,有的高校更增加开设了《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处理》等课程来提高对劳动法律课程的补充教学;也有高校将《劳动法》与《员工关系管理》课程进行合并,只开设《劳动法与员工关系管理》课程,这种合并教学的思路虽然将两门学科进行了融合,但如果没有大量教学课时作保障,这种教学只能是对专业知识进行人为删减,抛弃大量劳动法与员工关系管理的重要知识,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对学科建设发展无利。

课程优化与教学改革

合理进行课程定位。根据创新应用型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自身特点,结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用人需求,需要在教学改革中对《劳动法》和《员工关系管理》两门课程合理地进行课程定位。

《劳动法》课程旨在培养管理类学生的基本法律素养,使学生通过对劳动法律知识的识记,熟练掌握相关劳动法律规定;并能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规范劳动关系双方行为,保障劳动关系双方权益,维护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促使企业经营稳定运行;在传授劳动法律知识的过程中,奠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专业法律基础。因此,《劳动法》课程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定位为专业基础课。

而《员工关系管理》课程作为人力资源专业六大模块学科体系之一,以学习协调员工与管理者、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引导建立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为课程目标;在课程中更加强调企业和员工的沟通管理,即通过采用更多柔性的、激励性的、非强制的手段进行沟通管理,从而提高员工满意度,支持组织其他管理目标的实现。相对基础性强的《劳动法》,其专业性进一步凸显,因此,《员工关系管理》应定位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课。

科学安排授课顺序。在实际教学课程实践中,两门课程的授课顺序需要科学安排。

根据前述《劳动法》和《劳动关系管理》的课程定位,《劳动法》课程侧重相关法律法规等微观规范的教学,而《员工关系管理》在教学中应该从整体上把握企业整体管理定位,两门课程知识点前后相互紧密衔接。《员工关系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最为高级的一种管理技能,这种管理必须建立在对劳动法律知识了解和熟悉的基础上进行,将劳动法律知识作为管理的工具来有效开展。

《劳动法》课程应该成为《员工关系管理》课程的重要基础,因此,《劳动法》课程应该开在《员工关系管理》之前,而不能开设在同一个学期;由于两门课程的知识点前后紧密衔接,因此间隔也不宜太远,应在相邻的两个学期内相继开设两门课程。另外,由于两门课程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的重要地位作用和其本身大量的教学内容,两门课程的学时安排均需要保证达到40以上。

加强授课教师的有效沟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的《劳动法》和《员工关系管理》课程分属不同学科门类,若安排相同教师先后讲授该两门课程,对教师在两个不同学科的精通程度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人力资源专业课程通常由法学专业背景的教师讲授《劳动法》课程,而由管理学专业背景的教师负责《员工关系管理》课程的讲授,以充分体现课程的专业严谨性和针对性。因此,由不同专业背景教师讲授的两门课程间的衔接成为课程教学安排和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问题。

对此,培养方案的课程设计之初,两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应积极开展交流沟通,区分两门课程的授课重点,拟定公用的教学大纲,进而分别制定教学计划,准备不重叠的教学案例,在授课过程中不断交流反馈,有针对性共同完善和拓展知识体系结构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劳动法》课程可侧重于教学要点的法理性和法律渊源的阐述,在学生认知中构筑知识框架;而《员工关系管理》则将主要精力放在其具体实践能力的培养拓展上;在案例准备上,《劳动法》课程可注重对劳动法律知识掌握的教学案例,《员工关系管理》课程可更注重企业管理的实际案例、整体案例,以开发拓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做好相关教材的设计开发。在教材开发方面,需要站在专业整体知识体系结构层面,对两个课程的教材内容进行协同设计和开发,在统一的知识框架上,做好各自主要内容的衔接,在案例上进行选取,做好配套开发。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统一练习题的设计。

例如,《劳动法》教材开发的重点应包括劳动就业法律知识、劳动合同法律知识、劳动标准法律知识以及劳动纠纷解决法律知识等法学理论知识和法律法规体系。《员工关系管理》教材的开发则应将重点放在劳动法律问题及投诉、员工的活动和协调、心理咨询服务、员工的内部沟通管理、工作丰富化、晋升、员工的信息管理、员工的奖惩管理、员工的纪律管理、辞退、裁员及临时解聘、合并及收购、工作扩大化、岗位轮换等突出实践性方面的内容。

《劳动法》与《员工关系管理》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上,通过对《劳动法》课程以及《员工关系管理》课程进行科学规划,合理进行两课的课程定位,科学分配课时及授课顺序,做好两门课程的衔接;在教学的具体实践上,通过教师间有效的交流沟通,明确教学内容的分配,统筹安排课程内容和案例,协同开发配套教材和练习;从而优化课程教学环节,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服务于创新应用型本科院校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科发展建设。

(作者单位:海口经济学院)

本文系海口经济学院校级教改课题项目(编号Hjyj2015021)

猜你喜欢
劳动法资源管理劳动
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法教育实践研究*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GIS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热爱劳动
2018劳动法规定:员工因降薪调岗而辞职,单位必须支付补偿金
贯彻《劳动法》 且行且完善*——我国劳动立法的发展与完善
劳资冲突背景下的中国劳动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