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大学生对创业支持体系的重要性感知及差异分析

2017-12-26 07:43施雪锦张廷君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

施雪锦+张廷君

摘 要:在“三位一体”创业支持系统的基础上,结合现有大学生创业相关扶持政策,设计了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重要性感知与效果感知量表。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政府与社会层面的支持”、“家庭与亲朋层面的支持”、“高校层面的支持”三个维度的存在。进一步分析了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在不同背景特征下的重要性感知差异及被试者对各具体支持维度的重要性与效果感知差异,初步探讨了影响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可能因素,并得出改进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及政策的相关启示。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创业支持体系;重要性感知;效果感知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7)05-0100-09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ree in one” entrepreneurial support system, an importance perception and effect perception scale of college students for entrepreneurial support system is designed, with consideration of the existing support polici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exploratory factor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exists the support in three dimensions: “support from government and society”,“support from family” and “support from university”. Then the paper furthe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in college students percep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entrepreneurial support system under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importance and effects of various dimensions. The possibl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discussed and the relevant inspiration for improvement is put forward.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support system; the perception of the importance; the perception of effects

大学生群体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是国家培养的高层次、高水平和高技能的专业人才。作为我国年轻的高级知识人群,大学生群体是符合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创业主要人群,因而受到创业政策关注最多、扶持力度也是最大。根据麦可思研究院《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普通本专科毕业生人数680.9万估算,2015届大学生中约有20.4万人选择创业,自主创业比例是3.0%,与2014届大学生(2.9%)相比高出0.1个百分点,与2013届大学生(2.3%)相比高出0.7个百分點。其中,2015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为3.9%,高于本科毕业生(2.1%)[1]。从近3届的趋势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呈现持续和较大的上升趋势。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许多地方政府顺势出台了新形势下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系列政策。当前,国家层面关于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顶层设计日趋完善,然而,与国外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相比,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较低,创业效果不尽人意。研究在“三位一体”创业支持系统的基础上,结合现有大学生创业相关扶持政策,对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进行多层构建并进行差异分析,旨在了解不同背景特征下大学生对创业支持体系重要性感知差异以及被试大学生对创业支持体系实际符合度评价差异。希望能对我国有关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方面的研究有所完善和补充。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设计

(一)国内外对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研究进展

目前,国外关于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业政策、创业教育、创业环境等方面。在创业政策的有关研究中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有:Kayne(1999)认为创业政策应包括创业共识、税收和规制环境、创业资金的获取、创业教育以及知识资本等内容[2]。Lundstrom 和 Stevenson(2005)则提出较为完善系统的创业政策MOS衡量框架[3]。Dabson和Karen(2003)从支持创业者和完善创业环境出发,提出促进地方创业的六项政策内容[4]。在创业教育有关研究中,Gerald E.Hills(1988)提出增设创业学博士学位成为创业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5]。Jean-Pierre Bechard和Denis Gregoire(2005)提出课程开发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生实践的创业交易模式[6]。Alain Fayolle等人(2006)提出五个创业教育的效果评价指标[7]。在创业环境方面,Michael Frese和Anouk Brantjes(2002)对创业环境与创业导向、创业战略与创业成功关系进行研究[8]。Patrick M.Kreiser、Louis D.Marino和K.Mark Weaver(2002)对环境与创业意愿的关系进行研究[9]。Zoltan(2006)提出了个人层面、企业层面、经济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创业支持系统[10]。

国内关于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观点:“三位一体论”和“四位一体论”。何云景(2006)认为创业支持系统应由知识支持体系、资金支持系统和政府支持系统构成[11];黄兆信(2014)等人从“主体论”入手,以温州高校为例,结合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与各社会主体互动融合的实际,通过分析现状,找到强化政府、高校、企业等社会主体的功能发挥、权责分属和效果评估的路径[12]。西凤茹(2012)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中国的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应包括高校、政府及社会“三位一体”的“能力成长、政策扶持、资金支持、专项服务和人文关怀”五大构成要素[13]。在“四位一体论”的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研究中,有学者(2011)通过分析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构建由政府、社会、高校和个人“四位一体”的支持体系[14]。管巍(2013)提出集政府、社会、高校等多方力量,在教育培训、政策扶持、投资融资、基地建设四方面搭建服务平台[15]。姜鹏飞和许美琳(2012)在对大学生创业过程构成要素及创业支持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政府、高校、社会、大学生“四位一体”,构建完善、成熟、立体、高校运作的创业支持体系总构想,并对政策支持子系统、教育支持子系统、舆论支持子系统和服务支持子系统四方面进行系统阐述[16]。赵劲(2014)试图建构立体化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新场域,从个体到高校、政府、社会,从创业意愿到创业能力、创业支持、创业文化,实现个体与场域的双向互动和持续发展[17]。

(二)研究设计

现有研究表明,国外学者对大学生创业的研究涉足较早,研究理论体系较为完善,而由于国家体制的不同及不同国家大学生群体差异性的存在,照搬国外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相关研究维度是不合理的。国内大学生自主创业起步较晚,国家相关创业扶持政策的出台和执行总体上落后于西方国家,理论界对创业相关支持体系的研究也较为薄弱。在研究内容上,大多学者通过分析大学生创业现状,针对其创业现存问题分析原因,探讨构建、完善支持体系的对策;在研究方法上,虽有部分学者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多数研究仍以定性评价为主,缺乏实证检验和数据支撑,评价有效性有待验证,较少学者关注大学生对现有创业支持体系的定量研究。

研究结合现有中国环境,在前人提出以政府、社会、高校“三位一体”理论维度的基础上,增加家庭与亲朋层面的维度测量。家庭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与亲朋能为创业者创业时提供资金、信息、资源以及情感支持,直接影响潜在创业者的创业决策。此外,研究将政府与社会主体共同纳入政府与社会层面支持维度。政府与社会主体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提供的帮扶应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两个主体的携手扶持有助于更好的完善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现有研究中,大多研究也肯定了政府和社会主体应成为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主导力量。

研究采用问卷资料收集方法,将收集来的数据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由于是自填问卷,为了避免趋中趋势,研究采用4分制的李克特量表。首先,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现有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以李克特量表形式,设计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重要性感知量表,并对量表进行信度效度分析。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结构维度,并就被试者对各维度的重要性感知状况进行基本描述。其次,为进一步了解被试者对现有支持体系的重要性感知与效果感知差异,研究在重要性感知量表基础上设计相应的效果感知量表,并对被试者的创业支持体系重要性感知与效果感知进行成对样本T检验。最后,分析被试大学生对创业支持体系及其各维度的重要性感知在不同背景特征上的差异,初步探讨了影响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可能因素。研究选取的背景特征变量包括:性别、院校类型、年级、专业类别、家庭所在地、父母态度等,所有变量均为分类变量。

二、 数据资料与变量度量

(一)样本特征

课题组在福建省内采用网上调查与实地调查的方式发放问卷,选取福建省内11所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综合类4所,理工类3所,医学类2所,师范类1所,农林类1所)和院校属性(211及以上高校2所,一本4所,二本5所)的高校進行配额抽样。具体的抽样样本涵盖各校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大五(部分医学类院校)在校生。问卷实际发放1077份,有效回收983份,有效回收率为91.3%。在本次调查中,女生比例较高,将近六成;一年级新生为304人,占比30.9,高年级学生为679人,占比69.1%(详见表1)。

(二)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重要性感知度量与结构

研究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形成了包括11个题项的初始量表用以测量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重要性感知情况。问卷回收后,结合本研究的目的,对问卷的11个题项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与信度检验。根据主成分分析法对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感知量表的11个题项进行因子分析,采取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处理,并经过多次探索,最终以固定因子数量为3为提取原则,抽取3个因子,共计10个题项(表2)。3个因子分别命名为政府与社会层面的支持、家庭与亲朋层面的支持、高校层面的支持。其中,这10个题项的Cronbachs alpha 信度系数达0.924,分量表信度分别为0.889、0.821与0.858,具有较高的信度。因子分析的数据结果显示,样本的KMO值为0.927,Bartletts球形检验卡方值为6 114.458,伴随概率小于0.001,达到非常显著水平,表明数据非常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三个因子的累积解释量达到了75.932%,各题项在相应因子上亦均具较大负荷,介于0.643-0.850之间。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三、研究分析与结果

(一)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及各维度重要性感知基本描述分析

研究对被调查者的创业支持体系及其各维度重要性感知状况进行了描述统计(见表3)。其中,调研对象的总体创业支持体系重要性感知均值为3.31,居于中等偏上水平。而在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具体三个维度的重要性感知测量中,政府与社会层面的支持维度均值最高,达到3.40,处于较高水平。家庭与亲朋层面支持维度均值为3.24,在三个维度中得分相对最低。在政府与社会层面的支持维度中,“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给予政策、资金支持”这一题项均值最高,高达3.44;“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提供培训和实践平台”这一题项均值为3.41,高于政府与社会层面支持的平均水平。由此表明,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及为其提供相应的培训和实践平台等措施对被试大学生有较大吸引力。在家庭与亲朋层面具体支持维度中,“创业者选择自主创业得到父母家人心理上的认可与支持”这一题项重要性感知均值最高,为3.27。在高校层面具体支持维度中,“所在高校对大学生创业给予政策、资金支持”这一题项重要性感知均值最高,为3.32。

(二)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及各维度重要性感知的差异分析

通过对被试者在总体创业支持体系及各具体维度上的重要性感知进行分析,研究拟进一步探讨被试者对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及其各维度的重要性感知在不同背景特征上的差异(见表4)。

1.性别差异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性别的被试者之间在总体创业支持体系的重要性感知上存在显著差异(T=-1.945;p<0.01)。分别检定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三个具体维度的重要性感知水平后发现,被试女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比男大学生更渴望获得来自高校层面(T=-2.034;p<0.05)的支持,在政府与社会、家庭与亲朋层面维度上则不存在性别上的显著差异。创业作为一种风险投资行为,需要较多的勇气和冒险精神,然而在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下,传统教育中往往缺失对女性在这一方面的性格塑造,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女性对来自学校层面创业支持的需求显著高于男性。

2.院校类型差异的影响。普通院校类型的被试大学生无论在总体的创业支持体系重要性感知上,还是三个创业支持体系维度的重要性感知上,均显著高于211及以上高校的被试大学生。这可能是由于社会上“985”、“211”名校情结的影响,许多企业会优先考虑名校创业者给予创业支持,有关创业政策也会相应倾斜211及以上院校毕业生,因而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不论在就业或是创业过程中处于相对劣势。此外,重点高校有着更为丰富的成功校友资源,能获得更多的创业机会和资金支持,以及创业成功典型的激勵,因此相较重点高校的学生而言,普通高校大学生对创业支持体系的支持需求更强烈。

3.专业类别差异的影响。不同专业类别的被试大学生之间仅在家庭与亲朋层面支持维度的重要性感知上存有显著差异(F=3.811;p<0.05)。具体表现为,被试的文、理科大学生对获得家庭层面提供的创业支持渴望度显著高于被试的工科大学生。事实上,拥有“一技之长”的工科大学生面临就业或创业选择时,自身所拥有的创业资本可能多于文理科毕业生,因而对于得到家庭与亲朋层面提供的创业帮扶渴望度更低。这或许对当前改革、加强高校课程体系建设有一定启示作用。现有高校创业教育内容层出不穷,有关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知识众多,但如何将文、理科所学理论与创业行业相结合,科学合理地整合课程内容是提升高校创业教育效果的关键。

4.年级差异的影响。进一步了解新老生群体在大学生创业体系及各维度上的重要性感知差异发现,二者在总体创业支持体系的重要性感知上存在统计上的显著差异(T=3.170;p<0.05)。在具体各维度重要性感知测量中发现,一年级新生被试者比其他年级被试大学生在政府与社会层面的支持(T=2.881;p<0.05)、家庭与亲朋层面的支持(T=3.128;p<0.05)、高校层面的支持(T=2.490;p<0.05)三个维度的重要性感知水平更显著,即一年级新生被试者比其他年级被试大学生更渴望在创业过程中得到来自政府、高校、家庭各层面多维度的帮扶。越是低年级的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越偏向模糊,其创业意识、创业知识与技能、创业信息、资金等方面都较为缺乏,因而更渴望得到外界的创业帮扶。在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的背景环境下,高校层面更应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教育,从大一新生开始相应地增加一些有关创业的教育。

5.父母态度差异的影响。测量被试者在总体创业支持体系(F=4.177;p<0.05)的重要性感知差异发现,父母对子女创业行为持不同态度的被试大学生之间存在统计上的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创业选择获得父母支持或父母表示尊重个人意见的被试大学生与父母持反对态度的被试大学生相比,更希望政府与社会(F=3.335;p<0.05)、高校层面(F=4.411;p<0.05)能为其提供创业上的帮扶。在创业行为获得家庭与亲朋认可和支持时,创业者有了家庭后盾,会更加积极寻求其他外部环境的支持,也会更加需要来自家庭外部的支持力量。大学生社会关系相对简单,多数创业原始资金、资源来源于家庭或亲朋支持,这无形中给创业者带来巨大压力,通过寻求政府与高校的资金、政策帮扶,获取社会资金、资源的支持可以减轻大学生初创企业的各种压力。

此外,研究同时发现,不同家庭所在地在总体创业支持体系及具体维度的重要性感知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三)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及各维度重要性感知与效果感知的差异分析

研究为了解被试者在总体创业支持体系及各维度上重要性感知与效果感知的差异,通过测量被试者的重要性感知和效果感知后进行成对样本T检验(详见表5)。

1. 总体创业支持体系上的差异分析。研究表明,被试者在总体创业支持体系上的重要性感知与效果感知存在显著差异(T=22.495;p<0.001)。被调查者对总体创业支持体系重要性感知期望均值为3.31,而效果感知均值则还有一定差距,仅有2.81。

2.政府与社会层面支持的差异分析。先前研究表明,政府与社会层面的支持是影响创业者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实际调查中,被试者在政府与社会层面支持的重要性感知与效果感知上存在明显差异(T=24.283;p<0.001)。在所有外部环境支持系统中,被试者对政府与社会层面支持的重要性感知最强,感知均值为3.40,表明被试者最渴望能得到政府与社会层面的创业帮扶,而其效果感知均值为2.80,处于较低水平。

3.家庭与亲朋层面支持的差异分析。与政府、社会、高校层面相比,被试大学生对获得家庭与亲朋层面支持的重要性感知水平最低(3.24),与此相应的效果感知也较低,仅为2.78,两种感知水平相较而言仍存在显著差异(T=16.898;p<0.001)。

4.高校层面支持体系的差异分析。研究表明,被试者在高校层面支持维度的重要性感知与效果感知也存在显著差异(T=17.775;p<0.001)。其中,高校层面支持维度的重要性感知均值为3.29,其效果感知均值在所有外部层面支持维度上最高,为2.87,且高于总体创业支持体系的效果感知均值(2.81)。表明高校层面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在加大,因而被试者对其效果感知较高,这很大程度上与近年来我国政府层面出台的鼓励高校大学生积极创业的政策导向不无相关。

通过对两种感知进行差值比较,发现政府与社会层面的感知差值最大,且高于总体创业支持体系的差值。这可能意味着当前的创业政策或许还不能很好满足创业大学生的需要。也可能与被试大学生对国家有关创业政策的了解程度有关。在问卷调查中,对国家有关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政策了解程度为完全不了解或不太了解占调查人总数的86.1%,13.9%调查者表示比较了解或非常了解相关创业政策,其中仅1.1%受调查者表示非常了解。这说明政府与社会层面有关创业政策、创业资源获取的宣传力度还有欠缺。

总体而言,被调查者在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及各具体维度的重要性感知与效果感知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是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保障的各种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纵观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总体情况,尽管大学生群体创业热潮高涨,但创业持续时间短、成功率低。实际调查中,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环境层面的支持,被试者的效果感知状况均低于其重要性感知水平。这种差异的存在是使得被试者甚至其他有志创业的青年创业底气不足的可能原因,也表明当前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构建有待完善。

四、 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结论与讨论

研究证明了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中政府与社会层面支持、家庭与亲朋层面支持及高校层面支持三个维度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被试大学生在总体创业支持体系及各具体维度上重要性感知水平及其差异状况,并就被试大学生对具体创業支持体系的重要性感知与效果感知进行差异分析,从中发现了一些值得继续讨论的结果。

第一,大学生对政府与社会层面帮扶的需求最高。大学生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与社会、高校、家庭各层面多维度的支持。对大学生来讲,政府与社会、高校以及自身家庭环境层面能为其创业提供各种政策、资金、资源、信息支持,三者共同构成完善的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调查发现,被试者对自身创业得到政府与社会层面帮扶的需求最为强烈,主要表现在政策支持、资金支持、为大学生培训和实践平台等方面的需求。被试者对高校层面支持的重要性感知位居第二,其中,对政策、资金支持同样存在显著需求。这对未来政府与社会主体、高校组织加大在政策、资金、平台实践等方面的帮扶力度有一定启示作用。被试者对家庭与亲朋层面的重要性感知水平则最低,主要表现在渴望获得情感支持。

第二,不同背景的大学生对政府与社会层面、高校层面创业政策支持的需求度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普通院校被试大学生、大一新生被试者以及创业行为得到父母支持或尊重的被试者3类群体与其他群体相比,对政府与社会、高校层面提供创业帮扶的需求更为显著。此外,被试女大学生与被试男大学生相比,在高校层面同样显示出更高需求。其中,被试女大学生、普通院校被试大学生、新生被试者等群体与其相对应群体而言,具有一个较为突出的共同点,即在创业信息和资源的获取和拥有上处在相对“弱势”的位置;创业行为得到父母支持或尊重的被试者与其对应群体相比,当其自身创业选择得到家庭内部层面支持时,他们便可能开始拓展其他外部环境的支持途径。政府与社会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多元支持,无疑被视为重要的支持主体。高校则是培育大学生创业者的摇篮,在培养大学生创业意愿、提高大学生创业技能、影响大学生创业成功等方面承担着重要角色,能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更多可能的政策和资源,因而被试者在这一层面的需求也较为显著。

第三,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并未发挥充分或应有的效果。事实上,国家层面关于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顶层设计日趋完善,许多地方政府顺势出台了新形势下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系列政策,高校层面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也持续开展,创业政策、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在加大,而被试者对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效果感知却显著低于重要性感知。其原因可能是某些地方政府在政策制定与具体落实方面存在脱节,随国家政策导向而出台相关创业政策,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缺乏有用指导与有力监督。在高校层面,现有的高校创业教育大多在教授学生创业的理论、技巧,而创新教育却是盲区,创新作为创业的基础,没有创新,真正的创业发展难以为继;缺乏创业方面的师资队伍可能是被试者对高校支持力感知不足的又一原因,国外高校讲授创业课程、进行创业指导的教师一般有创业实践经验,熟悉企业的实际运营,而国内高校有关这方面专业的教师很少,这给高校的创业教育带来很大的局限。家庭与亲朋层面所获得的效果感知也低于重要性感知,可能与当前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有关,加之中国自古以来希望寻求“铁饭碗”传统思想影响,仍有不少父母倾向于孩子能找个稳定的工作,因而不鼓励、支持孩子自主创业。两种感知差异无疑会影响潜在创业者的创业选择与创业决策,因而不利于我国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发展。

(二)政策启示

基于本次调查分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设计提升大学生群体对当前创业支持体系效果感知的政策:

1.政府主体。作为大学生创业的主要支持力量,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大学生创业各方面的扶持力度。一是进一步加大创业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研究发现,被试者对现有国家出台的有关创业政策了解程度较低。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善于利用新媒体优势,积极宣传相关的创业优惠政策,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同时可以增加对优秀创业者的宣传,借助榜样的力量引起潜在创业者的共鸣与关。

二是政府部门应积极联合、动员社会企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的资金、资源。可以通过给予社会企业部门以政策优惠,鼓励社会融资机构支持大学生创业。大学生群体是特殊的创业群体,物质方面的支持对其来讲尤为重要,因此在税收政策、专项资金政策等方面应予以相应倾斜,并将创业扶持政策落到实处。

三是加大对处于社会相对“弱势”的大学生群体创业的帮扶力度。比如,注重培养低年级新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并给予创业资金、政策优惠,吸引低年级新生加入创业队伍,从而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此外,政府部门主体要淡化“名校”观念,对所有高校大学生创业群体一直同仁,给予同等的创业政策优惠与资源支持。

四是成立专门的创业负责机构,明确人员职责范围。政府有关创业政策的落实应有相应的机构监督,突出创业政策的执行力,建立健全确保创业政策落到基层、落到实处、落到创业者主体之上的评价考核制度[18]。

2.高校主体。一是改革、加强高校现有的课程体系建设。将本校大学生所学理论与创业行业相结合,科学合理地整合课程内容,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提高本校毕业生的竞争力。同时,针对不同年级的不同特点和任务制定相应的课程内容,重视对新生群体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的培养,增强他们的创业能力。

二是注重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在创业教育初有成效的同时,高校应注重大学生在创新思维、创新方法有关知识的培养。可以通过与社会企业合作设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相关研究表明工作经历有助于塑造人的创新能力,为此高校组织应积极为学生搭建各种实践平台,加强体验式学习。

三是要积极响应政府有关的创业政策号召并实施落实,激发所在高校大学生创业积极性,最大限度的优化高校政策环境。当前,省教育厅响应《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号召,新出台了《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管理暂行办法(试行)》的通知,高校组织应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充分发挥导师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传帮带作用,加强创业过程的指导与支持力度。

此外,对特殊创业群体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例如针对女大学生创业群体,地方高校要加强创业教育引导,激发女大学生创业积极性的同时还应给予相应政策、资源的支持。

由于研究主要以福建省高校本科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在样本覆盖上还有所不足。但作为一个探索性研究,通过对福建省被试样本在各具体创业支持维度的重要性感知与效果感知加以比较分析,还是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规律的。后续研究希冀以更广的样本覆盖面进行解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我国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效果研究,以推动我国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发展与改进。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研究院.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2] Kayne,Jay.State Entrepreneurship Policies and Programs[M].Kauffman Center for Entrepreneurial Leadership at the Ewing Marion Kauffman Foundation,1999.

[3] Lundstrom A Anders,Stevenson L A. Entrepreneurship Policies,Theory and Practice [M].New York:Springer,2005.

[4] Dabson,Karen A. Key Issue Areas for Rural Entrepreneurship Policy [J].Association for Enterprise Opportunity,Rural Committee White Paper,2003(24):226- 228.

[5] Gerald E Hills.Variations in University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An Empirical Study of an Evolving Field[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88,3(2):109-122.

[6] Jean-Pierre Bechard,Denis Gregoire.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search Revisitied:The Case of Higer Educ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and Education,2005,4(1):22-43.

[7] Alain Fayolle,Benoit Gailly.Assessing the Impa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ogrammes: A New Methodology[J]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2006(30):701-720.

[8] Michael Frese,Anouk Brantjes.Psychological Success Factors of Small Scale Business in Namibia:The Roles of Strategy Process,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J].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Entrepreneurship,2002,7(3):259.

[9] Patriek M,Kreiser,Louis D,et al.Reassessing the Environment-EoLink: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Hostility on the Dimension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Proceedings,2002:G1-G6.

[10] Zoltan J.Acs.Entrepreneurship,Geography and American Economic Growth [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154-172.

[11] 何云景.借鑒国外经验构建我国大学生创业支持系统[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7-9.

[12] 黄兆信,赵国靖,曾纪瑞.创业大学生社会支持体系构建研究——以温州高校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57-61.

[13] 西凤茹.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与支持体系完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7):60-63.

[14] 王静.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构建——基于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调查[J].人口与经济,2011(1):27-45.

[15] 管巍.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构建的探索——以秦皇岛市为例[J].2013(11):52-54.

[16] 姜鹏飞,许美琳.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构建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2(17):38-40.

[17] 赵劲.建立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场域路径分析[J].职业与教育,2014(27):123-125.

[18] 刘刚,张再生,吴绍玉.中国情境下的大学生创业政策:反思与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16(6):120-123.

[责任编辑:范 君]

猜你喜欢
大学生群体
大学生受众选择视角下微信表情包发展研究
管你怎么想,大学生就酱
网络事件中大学生群体态度及其导向策略分析
基于设计仿生学理论的大学生手机支架设计
微信时代的大学生群体审美趣味
微信公众平台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运用
人文关怀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搭建思政教育网络平台 提升思政教育实效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大学生微博使用动机实证研究
网络心理咨询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运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