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研究溯源及大学生幸福教育实践探析

2017-12-26 13:35张庭辉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7年12期
关键词:实践模式幸福感大学生

张庭辉

[摘 要] 对幸福感及大学生幸福教育进行文献溯源,发现就幸福的界定存在主观性,需要从主观上进行解读,大学生幸福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严重,尤其是实践探索的研究比较零散。文章围绕大学生幸福感现状,通过构建六个幸福模块,三个阶段实施的幸福教育实践模式,实现幸福教育贯穿大学生生涯,使其终生受益的目标。

[关键词] 幸福感;大学生;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12-0059-03

一 幸福与幸福感

人们常说,“人之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为什么不幸福呢?我们怎样才能幸福呢?幸福究竟是什么,是一个过程,还是一个终点?这些问题似乎都不好回答,在此很有必要对幸福这个概念作一个诠释,然而对幸福的界定可谓千差万别,莫衷一是,可见对幸福的认识具有很强的主观性,需要从主观上进行解读。目前大多数的心理学家从人的主观层面去探讨幸福的内涵,这种主观上感受到的幸福称之为主观幸福感。基于主观幸福感的探讨,一般认为包括以下的观点:幸福是一种个人的情感,而且应该是个体感受到的积极快乐的情感多于消极痛苦的情感;[1]幸福与个体所处的需要层次有密切的关系,当人们的需要获得满足之后,就会产生积极愉悦的情绪体验。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较好的诠释了个体幸福与需要满足的关系,它揭示了人们对获得幸福的需要满足各不相同,比如说,连温饱都没法满足的人看来,安全感、爱情、尊严、荣誉等都是次要的,他们的幸福感在于首先解决温饱问题,而当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幸福对于个体的意义就不是不简单的生理满足了,转而在于追求高层次的需要满足了;[2]幸福的产生不仅依赖需要的满足,还需人们认知过程的参与,需要的满足与否需要人们的认识和评判、感知与体验。幸福感的获得需要个体首先能够感知到来自外部环境和个体自身状况的刺激,进而能对这些刺激进行客观评判,如果评判的结果是积极与正面时就会体验到幸福感。此外,社会比较与个体的幸福感有直接的联系,我们常说的“知足常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反映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经常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获取经验与信息,而这些经验与信息直接影响人们幸福感的高低;幸福的产生有赖于人们的行动。研究者(Cantor & Sanderson,1999)认为,努力为达成个人的目标而工作以及参加有价值的社会活动都会对个体幸福感产生积极的影响。[3]大学的教育目标之一是培养幸福的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经成为近几十年研究的热点,针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幸福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內外部因素的探讨、主观幸福感的评估与测量、提升主观幸福感的途径与方法,而基于大学生幸福感现状的幸福教育实践探索的研究比较零散,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尤其表现在幸福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重理论,轻实践,未能全面的渗透进大学教育课程体系中去。大学生幸福教育是以幸福为中心对学生进行的教育。实践表明,人只有参与体验幸福活动过程中,才能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有调查表明,仅有43.58%的学生表示他们学校组织过体验幸福的实践活动。[4] 大学的教育应该是培养幸福的人,因此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工作应秉承“幸福教育”贯穿大学生活的理念,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幸福指数为目标,以网络媒体为依托,合理安排体验幸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

二 大学生幸福感现状

大量的研究表明[5-7]: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人际关系、社会支持系统、校园环境、专业认同、职业预期、学业与成就、人格特征、自尊与自我效能水平、心理资本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李坤等[8]以宁工程技术大学在校生为研究对象发现,大学生幸福感水平总体较高;人际关系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主导因素;校园环境是影响学生幸福指数的重要因素;不同年级和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幸福感存在显著性差异。孙圣勇等[9]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对幸福的认知和理解存在一些偏差,大学生对于物质的追求与享受比较高,渴望有良好的物质基础。当前高消费在大学校园已经不为鲜见,比如穿名牌、旅游、生日聚餐,购买高端电子产品等。本课题组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广西科技大学、柳州市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课题组编制的“大学生幸福感现状”的调查问卷,问卷涉及经济状况幸福指数、校园物质与文化环境幸福指数、人际关系、学业与成就、家庭关系和个人健康指数等6项因子。根据问卷的调查结果可以梳理出大学生幸福感的现状:一是,大部分学生对现在的学习、生活比较满意,对幸福有着清晰的认识与感知;二是,身体健康、家庭温馨和拥有知心朋友是构成大学生幸福感最为重要的积极因素;三是,对专业的不满意与职业预期的焦虑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负面因素;四是,大学生对自身的相貌以及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较高,这些因素会给学生带来焦虑感,进而影响幸福指数。在对大学生访谈的研究中我们还发现:当今社会,拜金主义仍然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它对当代大学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影响大学生对幸福的正确认知,比如说,部分学生以金钱至上作为幸福目标,他们持没有金钱就没有幸福的观点,这一结果与唐璐瑶[10]的研究结果一致;在访谈问题“您是否经常乐于助人而不投回报?”、“您经常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吗,有哪些?”的回答中,有近一半的同学回答否,且很少参加公益活动,由此可知,大学生更加关注自我幸福,而对社会幸福以及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关系的认识上比较模糊或缺乏正确的认知;在追求与实现幸福的认知与行动方面存在偏差,访谈中,有近1/3的学生认为追求幸福靠父母与朋友相助就行了,他们认同社会上的“拼爹”现象,有近1/3的学生认为获得幸福凭借机遇和运气,回答靠自己奋斗不到40%。基于大学生幸福感现状的研究,针对大学生幸福观存在的问题,构建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实践模式,有效性的开展幸福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 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实践模式构建

当代的大学生拥有相对优越的物质条件,教育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观,但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感受到幸福,而是充斥大量的负面情绪,部分学生对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获取幸福存在错误的认知,持错误的幸福观。课题组在相关的调查中也发现大部分高校不够重视大学生幸福教育,需要从认识上改变以往忽视对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做法,应把幸福教育渗透进大学教育的全程,尤其注重探索幸福教育的实践模式,摒弃传统的说教模式,在实践中不断革新幸福教育的内容,把财富教育、信仰教育、情感教育、生命教育等内容纳入到幸福教育之中。

(一)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实践模式结构与内容

大学生幸福教育实践模式结构与内容如图1所示:通过构建“发现幸福、认知自我、和谐人际、感悟幸福、创造幸福、展示幸福”六个幸福模块;通过“知( 认知幸福) ”、“情( 体验幸福) ”、“行(获取幸福) ”三个阶段實施,最终实现“幸福教育贯穿大学生生活全程,受益终生”的目标。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实践模式在内容上坚持“活动导向”、“理论与实践结合”、“典型性与时代性结合”,在活动的形式开展上注重传统性与创新性相结合。[11]

(二)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实施过程与方法

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实践开展如图2所示,根据六个幸福模块开展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分三个阶段实施,最后为取得的预期成效。

1 从大学生的认知出发

首先让他们理解真正的幸福是什么,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幸福,提供与幸福有关的知识,搭建发现幸福的平台,最终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幸福观。我们知道科学幸福观的形成与个体科学素养、文化涵养、审美能力紧密相联系。在教育中构筑幸福的基础知识平台、认识和接纳不完美的自我是帮助大学生最终形成科学幸福观的基石。[9]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认识幸福”的系列学习活动:如开设公选课——幸福课,定期举办幸福教育讲座,指导学生专业学习,培养专业志趣,在专业学习中获得成就感、自信与乐趣,开展经典诵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开展心理测试、心理素质训练、幸福主题班会课等活动,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能快乐的接纳不完美的自我。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综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文化涵养与审美能力,为他们形成科学的幸福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我们知道幸福是一种个人的情感,而且应该是个体感受到的积极的情感多于消极的情感,所以仅有幸福观的教育,往往会沦为纸上谈兵,对于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实践还应着眼于感悟幸福与帮助他们构建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开展感悟幸福教育系列活动:如感恩教育影片展映,感恩箴言征集活动,“知恩于心、报恩于行”主题征文活动,幸福主题教育沙龙,幸福主题班团活动评选等等。此外,微信作为最新的社交软件风靡当下,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通过学校发布幸福微信公众号,利用微信平台对学生进行感悟幸福的教育,发布学生身边的幸福点滴。和谐人际关系是幸福感的一项重要来源,与朋友分享快乐与忧伤、讨论难题可以提高人们的总体幸福感。许多研究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最有助于提升个体的积极情感,它是积极情感的最普遍的一种预测来源。开展和谐人际关系构建的系列活动:如举办人际沟通讲座,大学生舞会,社团交流活动,班级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拥有众多朋友,进而提升自我的积极情感。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最终建立大学生体验幸福的长效机制。为使体验幸福活动经常化、长期化、制度化,可以把每年的4月定为“体验幸福主题活动月”,确保体验幸福的活动内容始终渗透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学风建设与日常管理中。

3 获取与创造幸福是大学生个体维持高幸福感的重要方式

因此,大学生幸福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他们学会运用正当的方式获取和创造幸福。通过开展创造幸福系列活动:如青年志愿者系列活动的开展,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收获幸福;开展社会公益劳动;组织并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比赛,实践表明,创新创业比赛一般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学生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交流增加了,人际关系和谐了,在取得成功之后,自信心增强了,积极情感提升了,自我的价值获得了承认,幸福感自然也就提升了,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创新、创业比赛中,实际上也是创造幸福的一个非常有效途径;专业技能比赛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形成专业认同,锻炼专业技能,通过开展竞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热情,加强未来职业的适应力,学生能够学有所长,专业学习与职业相匹配,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职业预期也清晰明确,而成就感与明确的职业预期是个体幸福感的重要预测因子。开展展示幸福的活动:如开展幸福点滴记录展,学生学会记录自己的幸福心理轨迹,为自己的幸福而感动,同时可以了解他人的幸福感悟;开展幸福创意展,如幸福瞬间摄影展、幸福漫画展、幸福手工艺品展,学生在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的同时,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幸福内涵的解读与感悟;开展幸福体验经验交流,班级可以组织相关的主题班会,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与了解,可以让他们形成脚踏实地创造幸福的共识。

总之,“幸福教育”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有效的开展幸福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幸福观是大学教育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毋庸置疑,大学应该是培养幸福的人,这些幸福的人今后走入社会,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环境,影响到人类的未来。构建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实践模式并实施,围绕幸福的六大模块,分三阶段实施幸福教育,实践证明可以塑造大学生科学的幸福观;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提升幸福指数;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脚踏实地的追求和创造幸福,最后实现人生的完满。

参考文献

[1]严标宾.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9-10.

[2]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The science of happinessand a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ndex[J].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 55(1): 34-38.

[3]Cantor, N., & Sanderson, C. A. (1999). Life task participation and well- being: The importance of taking part in daily life. In D. Kahneman, E. Diener, & N. Schwarz (Eds.), Well-being: ThefiJundations ofhedonic psychology (pp. 230-243).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4]付丽君.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42.

[5]郑雪,严标宾,邱林.幸福心理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53.

[6]李曦,严荷君.当代大学生的幸福教育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9(2):25.

[7]丁凤琴.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2(1):65.

[8]李坤,陈洪侠,邱国庆.90后大学生幸福感现状研究[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26(4):14.

[9]孙圣勇,杨文坤,江秋菊,等.大学生幸福感现状分析与幸福教育方法探索[J].企业导报,2012(24):237

[10]唐璐瑶.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26(9):175.

[11]陈黎敏,施艳青.大学生幸福教育“831”主题活动实践探索[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1):48-49.

猜你喜欢
实践模式幸福感大学生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大学生之歌
基于学生社团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模式探析
《无机材料物理性能》教学方法与实践模式初探
关于构建我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思考
幸福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