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在地学科普教育中的作用及对课程教学方式的一些认识

2017-12-26 14:04曹秋香张树明朱志军刘向铜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7年12期
关键词:科普知识概论科普

曹秋香+张树明+朱志军+刘向铜

[摘 要] 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日新月异的当下,为更好地提高地学科学教育的教学效果,并使大学生了解到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地球的重要性,从而使更多的大学生自觉投入到爱护、保护地球的队伍中,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团队不断开展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实践探索,立足于自身从事“地球科学概论”的实践教学经验,探索信息技术时代该课程的教学方式及地学科普教育开展过程中的方式方法,真正让学生听懂地学语言,进而使更多人群了解地学,提高地球科学在国内的认知度,培养出更多具有地学科普与环保意识的新型人才。

[关键词] 地球科学概论;地学科普教育;地学语言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12-0084-02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是人类的家园,而地学科普教育有利于人类扩展知识、提升素养,极大地激发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和热情,有些地区还为此专门建立了以天文、矿物岩石、植物地理为主的地学科普基地。而对大学生进行地学科普教育不受地区科普基地的限制——在教育资源极其丰富的大学殿堂,可以灵活地选择多样化的方式方法:在博物馆的延伸区或依托高校实验室,建立地学科普教育基地及相应的地学科普网站;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前往地学实习基地、世界/国家地质公园等地开展地学科学知识野外考察;在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国际博物馆日、世界海洋日等节日,以科普知识竞赛、演讲等方式来宣传相应的地球科学知识,或邀请一些知名科学家进行科普讲座;推广一些比较成熟完善的地学科普公众号或微博号等网络互动平台,使学生能了解真正的地学科普知识;针对广大非地质类专业学生,开设“地球科学概论”公选课,使大学生系统地掌握地学科普知识。

鉴于“地球科学概论”作为高等教育中地学科普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不少高校针对非地质类专业学生开设的地球科学概论,主要以加强素质教育为出发点。而通过这门课程的系统学习,有利于大学生们更好地认识地球:地球是人类之母、人类之家,更是目前人类唯一的生存场所,人类社会解决自己生存和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灾害等重要问题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地球的认识;提高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环境的意识,思考能源耗竭、资源减少、环境恶化环境下人类生存发展面临挑战的出路。随着大学生对科普认知度逐年加强的趋势及信息化日益更新的现状,如何将地学科学教育深入学生群也成为高校地学工作者长期探讨的主题之一。

一 地学科普课程开设的现状

目前各大高校认定的地学科普课程是“地球科学概论”,它是地质相关专业的入门课程,含地质类专业大学,如中国地质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长江大学、东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东华理工大学等高校都开设了这一课程。由于这项课程可以延伸出多个方向,颇使大学生受益,因此,面向21世纪的《地球科学概论》已被国内50多家高校购买,作为地学公共基础课教材、素质教育教程或主要参考书;在2000年初此课程更是被教育部列为全国网络教学试点课程,面向全国进行网络授课。虽然这一课程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普及,然而就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总数而言,开设该课程的高校还不足总量的1%,因而从地学科普的推广和环境资源保护来看,其大力普及的力度仍有待加强。

二 地学科普课程的特点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内容极其丰富,却又兼顾授课时间较少、授课对象广泛的特点,使其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侧重于“宜少不宜多”及“少而精”的原则,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众多晦涩的学科语言和地球上的现象。课堂教学宜采用最基本、最有效的一种方式——直观教学(包括室内与室外教学两个环节)。对于非地质类专业的学生,此门课程的设立是以加强素质教育为出发点,故作为公选课时一般采用室内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有些高校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会在公选课进行的过程中安排地质博物馆参观及一些短期的野外考察,从而使更多的学生具有地质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社會责任感。

在高校中开展多样化的地学科普教育,不仅要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特点要求,还要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准则,从而使学生增强环保意识,更加热爱大自然、地球及地球科学。而“地球科学概论”作为地学科普教育在高校中的重要载体,其针对地学类专业的课程内容已经相当成熟。笔者认为,针对非地质专业学生而言,由于不少学生选这门课前对地学科普知识知之甚少,主要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而进行选修的,所以适用于这些授课群体的课程内容设置可在“少而精”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比如,针对外语专业学生开设的地学科普内容,可采用双语教材、双语教学模式,不仅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能为学生们以后涉及的职业生涯及与不同知识背景的人交流打下基础。理工院校文管类专业,在其学科发展中,或多或少会涉及到各方各面的地学问题,可先调研所需地学知识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以期在地学知识科普的同时,更好地为学生夯实所需的知识宝库。比如,统计学的学生,可以加入全球或我国各种资源分布初步统计的环节。这样一来,既可以使其专业知识得到初步应用,又能较好地深入了解地学知识。

三 关于地学科普教育课程方式的一些思考

高校中地学科普教育质量得以保证的首要前提是加大地学科普教育的科学家队伍及教学团队的建设,这也是对授课质量的保证。这些先行者相对而言地学知识积累较多,能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用大量的野外现象和事实来生动具体地解释地球复杂的演变过程,激发学生对地学科普知识的兴趣。华东理工大学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团队立足于自身从事“地球科学概论”的实践教学经验,不断开展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实践探索,达成以下几点共识:

第一,积极学习其他高校的先进教学经验,并运用于地学科普教育的实践中。在高校中以地球科学概论为形式推广地学科普教育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可供借鉴的经验较多。在理论知识的推广方面:主动以精彩教学来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法甚至可吸引一些非地质类专业学生从此加入地学研究的队伍中;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使用多媒体技术,借助生动逼真的画面、制作精良的视频和精心设计的图件来提升教学效果;尝试“块段法”教学方法,其最大特点是将共性的东西提炼出来、举一反三,使学生深刻体会、理解和掌握地学本质的东西;将人文精神融入地学教育之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实施互动式和讨论式教学法,从而保证教师主动积极地“教”,学生主动地“学”;以问题式评价法使学生掌握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实际地学问题;利用网络教育大力普及和巩固所学地学科普知识,从而使更多学生了解地学科普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第二,理论联系实践,借助多渠道资源开展地学科普教育。地学知识更着眼于大自然,地学科普知识的推广与实践环节息息相关,使学生更系统直观地深入理解地学知识的本质。高校中的地学科普工作者正以多种方式加强地学科普知识实践环节的普及力度,比如就近安排学生参观自然博物馆、天文馆、地质博物馆;在“开放式”的实验室里,包括校园和地质景点预设路线和行程,让学生自己留心观察和寻找地学代码,然后进行现场教学;利用假期,在公选课进行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前往地质博物馆参观及与我校有实习基地合作的地区进行一些短期的野外考察,比如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通过深入接触地球神力创造的现象,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自然。

第三,创建共享平台,快速便捷地向学生介绍地学知识。随着网络的日趋发展,全面借助大学生几乎人手都有的电脑和手机等现代化产品来担任地学知识科普的媒体,比如一些地学科普知识推广及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地质现象(如地震、海啸、泥石流、火山喷发、沙尘暴、滑坡)解释及自我保护时,将这些知识发布到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信息平台上,便于学生对地学知识的消化和巩固。为更好了解大学生对地学科普知识的掌握程度,亦借助一些平台软件(如QQ或微信等学生常用社交软件)组建地学科普群,加强学生与地学科普推广者之间的互动,学生心中的疑问和想法也可以得到及时反馈;同时为推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些平台上设置一些有奖问答,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地学知识植入到学生的脑海中,从而使大学生们更好地掌握地学科普知识,从而成为环境资源保护的维护者。

参考文献

[1]邱霓,杨木壮,蔡砥,吴朝晖.浅談地学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 2015(08).

[2]邱霓,杨木壮,蔡砥,潘文彬,倪杰.依托高校实验室,建立地学科普基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07).

[3]滕艳.浅谈新媒体时代的地学科普[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06).

[4]王雅宁.综合性大学非地学专业开设“地球科学概论”公选课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52).

[5]李峰,范柱国.理工院校开设“地球科学概论”公选课的必要性[J].中国地质教育, 2002(03).

[6]郭福生,郭九训.浅谈我院开设“地球科学概论”公共基础课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地质教育,2000(01).

[7]杨桥,王子煜.关于“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2(03).

[8]董少春,赵连泽,徐士进,陆现彩.面向21世纪的“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建设[J].中国地质教育, 2004(04).

猜你喜欢
科普知识概论科普
青铜器辨伪概论
科普达人养成记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科普知识
科普知识
科普知识
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