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学生管理的不公平现象及对策研究

2017-12-26 10:42张斌玉
商情 2017年42期
关键词:学生管理高职学生公平

张斌玉

[摘要]高职学生管理中的公平问题影响到和谐校园的建设,必须引起高校的重视。目前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对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都产生了不良影响。本文阐述了不公平现象在学生干部选拔和奖助学金评选方面的主要表现,分析了其对学生的影响,并提出了改变高职学生管理不公平现象的对策。

[关键词]学生管理 高职学生 公平

公平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当代高职院校的学生思维活跃,对待问题有自己的观点,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同时又具有质疑精神,但他们自身思想不够成熟,当自身权益没有得到维护,出现不公平的现象时,极易使他们心理受挫,影响到他们的价值观、公平观,甚至引发偏激行为。

一、高职学生管理不公平现象的主要表现

1、学生干部选拔方面

学生干部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纽带与桥梁。他们与同学亲密相处,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起着辅导员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因此建设一只优良的学生干部队伍,让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既是对学生管理工作负责,也是对广大学生负责。但是,当前的学生干部选拔工作存在很多不公平现象。

首先选拔学生干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同学,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由于某些自控能力不足的学生干部享有“特权”这种不公平现象的驱使,一部分参与学生干部竞选的学生只是考虑为自身谋福利,并不能够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而且往往这部分选拔出来的学生干部缺乏责任意识、工作能力弱、工作态度差。

其次,选拔过程存在不合理的现象。选拔时对新生的班级临时负责人形成“先入为主”的印象,这对那些有真心有能力为同学服务的学生是一种不公平,势必会抹杀一部分人的参与热情。选拔时在职学生干部会推荐部分学生,这种方式主观色彩严重。很多人会利用老乡关系、请客吃饭等不正当方式贿选成功。不仅没有发挥学生的群体作用,还使选拔过程不透明、不民主。

2、奖助学金评选方面

奖助学金的评定历来是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评定工作存在缺陷与不公平,会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失去奖助学金评定工作的意义。

首先是贫困生资格认定问题。目前我校提供的助学贷款、勤工俭学机会及大部分奖助学金的客体都是贫困生。因此贫困生认定是学生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后序评定工作的公平公正。我校认定贫困生的主要依据就是生源地政府提供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但各生源地对家庭经济困难证明的签发把控不严导致其真实性受到质疑。除了家庭经济贫困证明,认定贫困生还需班级的民主评议。学生对待民主表决的态度不认真,主观色彩严重,不能一视同仁,常将票投给平时和自己关系好的同学。在奖助学金评选时,直接将贷款同学既定地视为奖助学金的获得者,跳过民主评议,这种一刀切的方法是不公平的。事实上,一部分贷款学生家境并不贫困,反而真正贫困的学生可能因为助学贷款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加之父母思想不够开放,对助学贷款还存在偏见,因而没有贷款。

其次,奖助学金的主要受益者都是贫困生,普通学生能获得的奖学金种类不多,金额有限。这在相当大程度上打击了普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获得奖助学金,有的同学编造虚假家庭情况以获得贫困生资格。由此可以看出奖助学金的评选一味倾向于贫困生不仅不利于良好学习氛围的产生,也会造成学生诚信的缺失。

二、不公平现象对学生的影响

学生管理中的不公平现象,使学生产生消极反应,他们抱怨、不满。但他们尚未踏入社会,缺乏生活挫折的磨练,无法正确合理的面对不公平现象,容易产生不良情绪,进而导致不理性行为的发生。

学校作为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是全面、深刻的。由于学生社会阅历不足,在价值观选择方面容易疑惑。因此,学生管理中的不公平现象极易对他们的价值观产生冲击,使他们的价值观功利化、世俗化。功利化表现为认为“有用”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如竞选学生干部动机不纯,参加学生会是为了谋求自身利益,而不是为同学服务。这种价值观念的功利化趋向使学生更加看重索取却缺乏奉献精神。世俗化表现为认为凡事要靠关系。要想竞选成功抑或是获得奖助学金和荣誉称号,就必须和學生干部、管理人员搞好关系。世俗化的价值观驱使学生投机取巧,无法务实求学。在价值取向上强调个体的优先性。同学之间的交往也会出现交往动机的功利化,经济交往的比重越来越高。一些没有得到公平对待的同学对凭关系评优、获得奖学金的同学会产生排挤甚至地对心理,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

大学生思维活跃,他们的心理、生理都在迅速变化中。管理中的不公平现象等不良刺激对学生构成心理压力,容易引起不良情绪的产生。管理中的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使他们意志消沉、悲观叹气,不积极参加活动,对待学习也是被动应付,经常是“临阵磨枪”。学生处在快速成长期,其思想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冲动性,他们缺乏分辨能力,容易受错误思潮的影响,将不公平现象片面夸大,为功利化、世俗化的价值观寻找有力的论据。心理的受挫使学生对个人和社会的前途产生消极情绪。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使他们感到无论如何努力也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根本无法实现自身价值。不公平现象引起的不良情绪使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采取消极抵抗的态度,与从事学生管理的老师产生隔阂,造成师生关系的淡漠。

许多学生都是抱着美好理想进入大学,期待在大学的舞台上大展拳脚。但进入大学,他们发现现实中的不完美,不公平现象历历在目,这些问题引发了他们冲突的心理和消极的情绪。如果这种状态没有被老师及时发现并疏导,不良情绪就会越积越多,继而产生消极甚至过激行为。厌学是许多学生都会产生的一种消极行为。管理过程中得到不公平对待,让他们觉得读书无用,平时逃课,考试前临阵磨枪,考试作弊;部分同学沉迷网络,借助网络逃避现实生活给自己带来的压抑和不满,获得成就感。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自我角色的迷失、人际关系的紧张使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同学不堪重负,往往会以打架斗殴、伤人等过激行为表现出来。

三、改变高职学生管理中不公平现象的对策

高职学生的管理一方面在制定学生管理制度中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偏不袒,在客观上做到公平合理: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真切感受并承认这种公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公平观。

(一)完善学生管理制度

做好学生管理工作,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老师要全面了解学生,通过查阅档案、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需求与困惑。要从单纯的管理模式转变为服务型、发展型的学生管理模式。管理者应该认识到势服人,必不然,理服人,方无言。结合学生特点,在理解尊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将学生的实际需求融入到服务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在管理手段上,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如开通学生管理微博,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管理学生,听取学生意见,了解学生对管理中各种问题的看法,并及时反馈信息;根据学生动向,有针对性的开展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点是增强学生自我管理的自觉性,增强学生的主翁意识和责任感。学校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锻炼的机会,给学生更多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空间。在完善奖助学金评选细则的同时,增加普通学生获奖比例。在招生时进一步加强助学贷款政策的宣传,使更多贫困生受益。

(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重视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辅导员爱岗敬业意识、服务意识、公平公正意识等。办事公平公正是一切从业人员所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它要求辅导员按准则办事,不以权谋私。辅导员的工作往往关系着学生的切身利益,这就更加要求管理者秉公办事,处理问题时抛开私心,结果公道。增强辅导员的责任心。以一颗无私奉献的爱心,投入到学生中,为学生排忧解难,消除师生隔阂,使学生信服。加强辅导员的专业化培训。定期参加培训和学术会议,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学生管理工作的新需要,提高解决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三)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积极进行心理疏导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教育学生应该重视自己的品德、学问和技能的培养。如果有感覺不如人的地方应当警惕,勉励自己发奋图强。摒弃“学而无用”的错误思想,脚踏实地,学得一技之长,为自己争取广阔的未来。已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向学生灌输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涵。当你有能力可以为大家服务时,不要自私自利,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舍不得付出。要增加团队意识,增强责任感,乐于用自己所长服务大家。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向学生解释“吃亏”的哲理。对于取得与给予,宁可多给别人,自己少拿,这样才能广结善缘,与人和睦相处。聪明的同学应该看到别的同学的刻苦努力,勤勉的同学应该看到其他同学的天赋才智。这样对于自己和别人得多得少就会更加释然。

在加强心理健康课程的同时,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寓于实践活动中。经常性的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讲解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通过心理咨询活动,使学生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提高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

猜你喜欢
学生管理高职学生公平
愿你金榜题名,更愿你被公平对待
笨柴兄弟
必须公平
浅析“四进”制度对班级管理的意义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问题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