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义务教育大班额现象的策略

2017-12-27 00:00孙军
江苏教育 2017年22期
关键词:大班额

【摘 要】城市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现象的形成,与社会流动的加强有关,与家庭择校行为日益普遍有关,与学校对生源“挑三拣四”有关,也与学校建设滞后有关。大班额问题的化解应做到:理性决策,适度超前;区域协作,优质均衡;动态管理,全程监督。

【关键词】大班额;社会流动;择校;科学规划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82-0011-03

【作者簡介】孙军,南京市江宁区招生办公室(南京,211100)副主任,博士。

一、大班额现象

2016年秋季开学后,某区教育局陆续收到来自政风热线、信访办、局长信箱的工单,反映部分义务教育学校班额过大问题。江苏省对于义务教育班额控制,目前执行的有三个重要文件:

《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40号),强调到2018年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

《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试行)》(苏政办发〔2015〕45号)明确提出:学校实行标准班额办学,小学班额不超过45人,初中班额不超过50人。

《关于印发江苏教育现代化监测指标的通知(苏政办发〔2016〕86号)》规定:小学班额不超过40人,初中班额不超过45人,该检测点目标值确定为85%以上。

从以上三个重要文件规定可以看出:三项政策的标准不一,对班额控制逐步趋严,江苏政策显然要比国家规定更严,且与监测、督导紧密挂钩,具有更强的约束力。对于经济发达地区来说,必须确保依次、逐步达到省级班额规定。作为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必须首先达到2015年的“办学标准”,即高于“小学45人每班、初中50人每班”标准的,显然应当视为大班额。

相关职能科室深入学校、班级调查后发现:被投诉学校的新生班额确实较大,个别学校班级规模超过了54人。经过细致调查,发现被投诉学校均存在以下几个共同特点:所涉及的几所学校,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非本施教区内的少年儿童数量均占较大比例,最高比例达到51.2%。教学质量均较为稳定,在当地乃至全区拥有较高的认可度。被投诉学校集中在城区及城区边缘的人口高度密集地区。

将区内的公办小学、初中按照城区学校、街道学校进行划分,将他们的2016年新生班额情况及全校整体班额情况进行统计后,得到表1,为便于后续统计,城区3所、街道2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未纳入统计。

整体来看,城区小学、初中的班额均高于街道学校,初中的班额差异更为显著。从2016年小学新生招收来看,城区小学班额得到缓解,下降显著,但是街道新生班额略有上升,两者在江苏省2015年的班额标准左右徘徊。从2016年初中新生招收来看,新生班额均有5%以上的增幅,符合江苏省2015年的班额标准,但是与江苏省2016年的班额标准仍有差距。

二、义务教育大班额问题的成因

1.社会流动:入学儿童数量剧增引发新的教育公平问题。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人口通过购房入户等方式进入城区生活。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态势稳健,带来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口。2014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7.88万人,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的16.26%,其中有7.79万人在公办学校学习,占接纳总数的98.82%。而在某区,2016年秋季外来随迁人员子女入学的小学生占全区新生总数的26%,初中占21.2%,均远高于全市的平均水平。这导致本地部分家长认为,学校原有的教育资源受到流动儿童群体的冲击,进而导致大班额现象的发生,要求学校禁招外来务工随迁子女、稀释扩班、减少每班学生数。

大量流动儿童的涌入,使得本地学校整体超出接纳容量,给地方教育带来了难题,即如何给他们提供公平的义务教育。而与此同时,大量接受流动儿童也间接带来本地儿童义务教育质量的下滑,如校舍不足、班额增大、班级增多、优质师资稀释、聘用教师大量增加,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化解的一道关乎本地儿童教育公平的难题。

2.家庭择校:教育发展不均衡导致追逐名校。

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够选择进入心仪的公办学校,不惜代价,动用一切人脉关系和社会资源,对负责招生的关键人物进行“公关”。由于学校的发展往往离不开那些打招呼的人的支持和帮助,从而导致校长在权衡利弊之后选择了“就范”。越是那些发展态势良好、知名度高的学校,社会关系也就越为复杂,招生时所要处理的“招呼”也就越多,最终呈现出来的,就是拥有优质“政治资本”“经济资本”的儿童(包括流动儿童),通过各种途径相对集中到少数的“名校”中来。

3.学校择生:迷失于利、法、德之间。

在实际招生中,个别学校轻视计划管理,对生源“挑三拣四”,为外来务工随迁子女中的学困生、问题生设置了种种障碍,对儿童和家长“刁难”,试图把优质生源留下,把后进生挤走,从而方便学校的日常管理以及教学质量的华丽呈现。个别学校甚至选择了“劝退”后进学生、困难学生,于法、于德都显然说不过去。当利、法、德三者之间的矛盾清晰呈现在自己面前的时候,学校往往会选择“利”,而忽视法的硬性规定、德的良心拷问。

4.建设滞后:直接导致大校额、大班额现象。

以M市某区为例,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区内户籍人口为99.36万人,比上年增长2.14%,全年出生人口1.31万人,年末常住人口119.14万人。按照相关标准测算,如果以户籍人口作为基数,区内2015年应设小学80~100所、初中40所,这个数字相对于目前现有的小学、初中数量而言,极为庞大。但实际的建设,却滞后于学龄儿童的增长。目前,这一突出矛盾主要表现在小学阶段,很快也会过渡到初中学校。各校班额控制也多是通过“挖潜”方式解决,暂时将部分专用教室改做普通教室、扩大班额,从而直接导致大的校额、大的班额,这种策略显然与教育长期发展规划不相符合,绝非长久之计。endprint

三、义务教育大班额问题的化解策略

1.理性决策,适度超前。

一是拍脑袋决策要不得。有一所街道学校被投诉班额过大,班均学生达到54人。与此同时,还有一批不完全符合报名条件的流动儿童被学校挡在门外。这部分孩子或者回老家上学,做一个留守儿童,或者举家前往远离城区的学校。调查发现,该校经过测算,原定计划招生7个班级,但后来鉴于师资短缺,必须压缩一个班级,于是直接带来大班额问题。

二是规划建设必须适度超前。适度超前注重的是“时间上适度提前”。以M市某保障房片区配套学校建设为例,在开始时布局建设了两所小学、一所初中,与周边的保障房同步规划、同步建成、同步交付。2014年,其中的一所小学、一所初中投入使用,小学仅招生155人、初中仅招生48人,另一所小学处于闲置状态。进入2017年,预测小学生源有400人、初中生源有200人,另一所小学也将投入使用。学校的设置与当地的户籍规模保持协调,提前为义务教育招生预留了足够的空间,值得今后借鉴。

2.区域协作,优质均衡。

从学校招生计划的制定来看,基本可以满足施教区内的学龄儿童,而在实际中出现了部分学校一位难求的现象。在区域内的各学校之间,可以通过协作实现平稳招生,共同应对压力。

一是加大宣传,努力实现声誉均衡。有些学校抱怨施教区内优质生源被其他学校“挖”走了。如果这些略显弱势的学校能够积极主动地高调宣传、主动宣传自己的办学业绩与精彩活动,高质量地深度开展与名校合作,开展师资流动和教学交流,持续在儿童和家长心目中播种希望的种子,必然可以逐步提升自己的声誉,大大缓释家长的择校企图。

二是实现信息共享,努力确保班额均衡。目前情况下,义务教育招生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梯度:民办热点学校招生、公办学校招收施教区内儿童、公办学校招收施教区外的摇号入学儿童及外来务工随迁子女。为确保有序招生,不同学校应当按照梯度,有序推进,并且在招生过程中及时保持招生数据的沟通,尽最大努力减少“占坑”现象。在“互联网+”时代,教育主管部门完全可以充当中间协调者,有效引导生源流动,通过计划管理,有序引导校际班额、校内班额的均衡配置。

三是加强师资交流,努力促进校际发展均衡。学校的质量均衡问题是真正影响家长择校的最关键因素。这种质量,不仅仅是指学校的建设质量、装备质量,而是更多强调师资质量、生源质量、教育质量。如果能够深化师资交流制度,逐步实现教学质量均衡,学生规模不均的问题会有效得到化解。

3.動态管理,全程监督。

在各校生源普遍饱和、学位冗余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实施有效管理成为考量教育主管部门的一道难题。以往的管理方式是各校申报计划、职能科室审批计划、各校执行计划、各校上报招生结果,往往直到开学两个月左右,教育主管部门才知道各学校的实际招生准确情况,才知道个别学校为了后续的发展而大幅压缩班额、少招学生。才知道个别学校为了减少社会压力,而不得已超容量接纳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导致班额过大;才知道部分学校的实际招生班级数量、招生人数与计划严重不符。在这种情况下,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对招生学校实施过程化监督:包括网上报名、初审信息、动态统计,监察、督导全程介入,采取集体决策制、名单公示制、全程监督制等方式,及时掌握最新动态,在过程中调控招生人数,合理分流,大幅降低“人情生”“关系生”的数量,将招生班额控制情况与年度评价相结合,确保招生计划的有效落实。■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班额
零陵区:消除583个大班额
北海:消除“大班额”成效显著
全省累计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20043个
2018年如期完成化解义务教育超大班额任务
抓紧消除大班额不等于“一步登天”
唐山: 2020年消除“大班额”
消除“大班额”不能只知道喝“减肥茶”
今年起将基本消除超大班额
山东投4亿元奖励各地解决“大班额”问题
教育部: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的大班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