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度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调节功能的研究

2017-12-27 00:48张丹牛建明张士宏姚雪辉夏春晓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7年6期

张丹+牛建明+张士宏+姚雪辉+夏春晓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轻度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调节功能。方法:以2015年9月-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36例视疲劳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屈光矫正与调节功能。结果:关于调节灵活度与调节幅度,研究组患者非弱视眼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与研究组弱视眼,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研究组弱视眼与非弱视眼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度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通过调节检查,可辅助病情判断,为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关键词】轻度远视;屈光参差弱视;调节功能

屈光参差,对双眼单视存在一定影响,是造成儿童弱视的主要病因。屈光参差性弱视,是基于视觉发育关键期及敏感期,处于异常屈光状态,且未得到及时矫正,双眼视网膜像清晰度、大小不等,难以融合,视中枢主动抑制模糊影像,久而久之,发展为弱视。近些年,在各种原因共同影响下,轻度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对儿童健康成长产生了影响。因此,临床医师与家长十分关注该病的诊治。基于此,本院以36例患者为对象,旨在分析轻度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调节功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9月-2017年4月期間本院收治的确诊为单眼轻度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36例,设置为研究组,21例男,15例女,年龄为7-11岁,平均(9.1±0.81)岁。另外,选择同期到本院眼科检查的36名正常儿童,设置为对照组,20例男,16例女,年龄为6-12岁,平均(9.5±0.76)岁。对比分析两组对象一般资料,组间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但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调节幅度(AMP)

采用改良移近法,测定AMP。基于矫正屈光不正的前提条件下,遮蔽一只眼,检查单眼,固定近用视标于40cm处,叮嘱被检者注视近用视力表中最佳视力的上一行视标,朝着被检者,慢慢移动视标,直至视标持续模糊,对尚未发生模糊的最近距离进行记录,该距离则为近点距离,通过

若距离<8cm,增加负镜片于被测眼前,0.25D为每次增加量,直到被检者视标模糊为止,对负镜片增加的总镜度进行记录。其中,调节幅度=12.5D+负镜屈光度。每只眼测量3次及其以上,取平均值作为最终值。

1.2.2调节灵活度

采用±2.00D反转透镜法,测定调节灵活度。基于矫正屈光不正的前提条件下,遮蔽一只眼,检查单眼,指导被检者看近视力表,将视标放于眼前40cm位置处,叮嘱被检者看视力表最佳视力的上一行视标,将镜片镜度由+2.00D翻转为-2.00D,促使被检者于每转动拍后视标变得清晰时报告,对每分钟循环次数进行记录。每只眼测量3次及其以上,计算平均值,作为最终值。

1.3统计学处理

在EXCEL表格中,录入本次研究所涉及到的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用百分比(%),对计数资料进行表示,予以卡方(x2)检查,用(x+s)对计量资料进行表示,予以t检查,其中,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

2结果

针对调节幅度与调节灵活度,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非弱视眼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研究组弱视眼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组弱视眼与非弱视眼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屈光参差,是一种屈光异常,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由于双眼影像不等,抑制单眼,造成双眼视功能异常。远视性屈光参差,一眼屈光度高,无论远近,均难以清楚成像,易导致弱视。过去,关于弱视,提高矫正视力,是治疗的目的,然而,随着医疗改革的推进,“生物——心理一一社会”医疗模式的实施,人们树立了较强的健康意识,更加追求视觉质量,弱视治疗过程中,不仅强调矫正视力恢复正常,而且注重双眼融像与调节等双眼视功能的恢复。

调节功能,指基于眼屈光状态改变的前提条件下,清晰聚焦眼前不同距离物体至视网膜上的能力,若无调节能力,视网膜成像呈模糊状态。其中,反应性调节、张力性调节、近感知性调节以及辐揍性调节是调节的四个基本组成部分。而调节幅度与调节灵活度均属于反应性调节的主要参数,是检查视功能的重要指标。调节幅度,指注视远点时与注视近点的屈光力之差,常用的测定方法包括移近法、镜片法、查表法和公式法。调节灵活度,指基于不同水平变化条件下,调节刺激所表现出的调节反应速度,换言之,即调节变化的灵活度,是评估有无视疲劳的重要指标。就本次研究而言,研究组非弱视眼、对照组的调节幅度及调节灵活度均高于研究组弱视眼(P<0.05),而研究组非弱视眼与对照组并无显著差异(P>0.05)。

综上所述,轻度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检查其调节能力,辅助临床医师掌握实际病情,为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