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研究

2017-12-27 02:45王俊王欣
商情 2017年44期
关键词:城市化

王俊 王欣

[摘要]城镇化进程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处理好“三农”问题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在城镇化进程中避免不了征用农民土地,出现一批失地农民,这些农民由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生活成本增加、就业困难、社会保障不完善,在段时间内心理上难以接受。为了改变这种社会现象,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政府要加强引导,多关心失地农民。

[关键词]城市化 失地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人口流动政策逐步放开,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农民工开始向沿海及发达省市涌入。一些中小城市为了加快城市化进程,也加快了征收农业用地的速度,越来越多的农村房屋、耕地被征收。城镇化建设也给农村农民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失地农民问题成了突出问题。

(二)研究意义

在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农业收入仍然是农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想根深蒂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失地农民越来越多,许多农民家庭失去了一项重要的家庭财富。失去土地的农民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和劳动技术的匮乏,在城市就业较为困难。农转非农以后,失去了对土地的精神寄托,在经济和心理上长时间都无法适应。2014年失地农民的数据显示为1.12亿人,而这一数字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会越来越大,研究失地农民问题,提出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对策,对于稳定社会发展、推动社会和谐,具有着重要意义。

二、我国失地农民生活现状

(一)我国失地农民面临的主要问题

(1)生活成本增加,收入降低。多数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及土地上的附属物房屋,原本自己自足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从以农业为主的生活方式,逐步转变成为“新城镇人”,吃穿住行都需要花钱。以前的粮食蔬菜米油都是通过土地自给自足,由于失去土地,农民的吃用都要从市场采购,很多农民可能是丧失了唯一的收入来源,生活成本不断增加,使得很多失地农民经济困难,生活不易。

(2)失地农民就业困难。大部分失地农民在土地征收之前,都是围绕着一亩三分地转,从生产到生活都离不开土地,在失去土地后,大部分的农民就面临着失业的困境。他们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都已经无法跟上城镇工厂的用工需求,打工没人要,出现在家坐吃山空的尴尬局面。

(3)社会保障不完善。大部分的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成为新型的城市人,但是他们的社会保障、养老问题并不能跟城市人同步,看病贵、看病难,居住新型社区的环境配套设施不完善,子女的教育问题,现有的条件并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

(二)原因分析

(1)土地征收制度不完善,征收后的安置善后工作不全面。在城镇化进程中,大部分征用土地及土地上的附着物,都是通过补偿农民土地征收款来进行。但往往土地征收款和现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征收补偿款偏低,满足不了农民常年以来对土地深厚的感情。农民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抗拒情绪,有消极抵触、有拒拆等各方面的表现。同时,搬迁以后的农民由于感情原因,还会选择在原宅基地或者村落附近租住房屋。这部分地區属于城乡结合部,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不完善,但是又由于靠近城市因此生活标准有所提高,这种矛盾使得拆迁农民生活幸福感大大降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没有跟上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大部分地区的政府没有将农村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考虑到位,这就使得失地农民不得不考虑到自己的养老、医疗、生活、子女教育问题。

(2)失地农民的就业困难重重。首先,大部分失地农民自身的条件有限。文化素质低,劳动技术能力差,没有一技之长,劳动竞争能力比较弱,对于企业的要求无法胜任;更有一部分失地农民根本不想就业,抱着坐吃拆迁款的心态,没有就业的紧迫感。其次,城镇吸收劳动力的有限性。政府通过征地是的失地农民丢下赖以生存的农田、农具,开始在城市寻找就业机会,然而,城市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大批高校毕业生、城市青年再加上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城市并没有那么多的工作岗位供给。再次,就业培训工作开展成效不大。失地农民有的对于就业有抵触『青绪,就政府开展的就业培训积极性不高,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在减少,而农民就业主要集中在技术要求不高的体力劳动上。

三、对策

(1)政府加强引导,村干部积极进行心理疏导。面对大批的失地农民,当地民政部门应加强引导,多与所在村干部到农民安置点多走访,了解农民心声和所需,尽可能的安排农民喜爱的社区活动、就业培训等等。同时,农民自身摆正心态,积极提升自我素质,争取就业创业。失地农民在土地被征收后,可以在民政部门的帮助下主动学习,获取新技能,将自己与企业需求相联系,使自己能够成为就业被需求人。

(2)完善土地征收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让失地农民能够放心的转变为“新城市人”。关注失地农民的居住、就业、社保、发展安置,实行惠农政策。居住安置,将安置小区也划入城市整体规划中,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型社区的配套设施,加大道路交通、教育、医疗、养老等各方面的投入,使之能够跟上城市社区的水平。在较为集中的安置小区设立村名委员会,方便农民有问题找干部;在安置小区建设文化中心,丰富青少年、老年人的业余生活;组建社区医院,方便农民就近解决医疗问题等等,真正做到让拆迁农民放心、安心生活。

(3)开办为失就业培训班和创业指导班。村干部结合当地农民特色,开展走访调查,就农民渴望就业的工种与当地企业需要的工种结合起来,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培训班,培养失地农民的一技之长。女青年和老年人较多的社区可开展缝纫、包装培训,方便农民学习和操作。男性较多的社区可开展专业的水电工培训、机床操作工培训。就业安置,划分不同年龄段的失地农民,开展不同种类的就业培训,有针对性的促进就业。

“三农”问题一直是政府关心和关注的民生问题。在成功迈进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更是不容忽视。城镇化建设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大趋势,因此,面对失地农民更应该对他们的生活给予更多的支持。

猜你喜欢
城市化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城市化进程中居民医保制度完善策略
大庆市城市化进程中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及对策
辽宁省城市化进程与生态环境负荷的交互响应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的周口川汇区农村新型社区管理研究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
农村可以走就地城市化新路
中国城市化滞后程度测度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