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文心雕龙》创作论对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启发

2017-12-27 11:09郑琳琳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46期
关键词:文心雕龙启发写作教学

郑琳琳

【摘要】刘勰文学理论的精华主要集中在他“剖情析采”的创作论,在提倡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今天,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和继承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新课程背景下,高职语文写作教学改革陷入瓶颈,议论文写作更是作文教学的薄弱环节,高职生的综合、分析、写作能力亟待提高。

【关键词】文心雕龙 创作论 写作教学 启发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6-0103-02

实施新课程以来,语文写作教学改革始终举步不前,甚至陷入课程改革的瓶颈。尽管大部分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作文教学,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作文教学改革探索,尤其是议论文写作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我们不妨回头看一看1500多年前刘勰的《文心雕龙》,从中汲取写作教学改革的营养和动力。

一、当前议论文写作教学的突出问题

当前我国的作文教学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议论文作为高职阶段的重点和难点文体,一直被突出,却始终未得突破。就此笔者对两个高职班级的议论文写作情况进行了相关调查,得出了以下一些结论:

1.大部分学生都对作文不感兴趣,写作内容缺乏情感。对作文感兴趣的学生不足10%。超过20%的学生都认为自己在写作文时缺少作文素材,导致作文内容单薄[1]。

2.新课程改革以来,在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效互通方面缺乏创新。

3.在课时安排方面,高职语文写作教学课时安排只有阅读教学课时的1/3,无法保证写作教学环节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4.对文体特征不够重视,导致作文教学出现重辞藻、轻内容、轻文体的现象,忽视了作文教学体系的科学化、可持续化建设。

5.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量的非主流文章和意识对传统的写作习惯和写作模式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6.目前职业学校语文作文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往往只偏重泛写训练,篇数多,遍数少,在精写训练方面基本是空白。

从《文心雕龙》创作论角度可将上述问题总结为四点:一是“为文而造情”,言为分生;二是“顺风以托势”,求稳求平;三是“理事之不明”,文体不清;四是“辞如川流,溢则泛滥”,忽视熔裁[2]。

二、从“剖情析采”创作论分析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从“剖情采析”创作论角度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为以下几点:

(一)“为文而造情”——阅历疏浅,缺乏体悟

一是阅历疏浅。“理郁者苦贫”,中国的学生课业压力大,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实践课堂,对世界和社会缺少直接认知和体悟。二是阅读量少。经调查,学生每年人均阅读量只有1本书,阅读传统经典的少之又少,刘勰《神思》指出“博见为馈贫之粮”,即广博的学识是救济内容贫乏的粮食。

(二)“顺风以托势”——充斥功利化,抹杀个性化

一是考场作文会受到阅卷者的评分标准和时间的影响,容易出现主观上的不统一。二是当前的新教材往往将阅读和作文结合在一起,作文训练的内容具有非系统性的特点,没有将现代语文读写能力的训练序列建立起来,影响了作文课的训练效果[3]。

(三)“理事之不明”——写作思路不清晰,文体意识淡薄

很多学生在写议论文时,根本不想主旨和结构,写着写着发现写不下去了,最后自己都搞不清楚写的到底是什么。在近些年的语文考试中,作文题多为“不限文体”,很多学生的作文没有文体特征了。一些教师也认为现在的大纲淡化文体了,作文教学随意性非常大。

(四)“辞如川流,溢则泛滥”——写作环节断链,语言缺乏锤炼

长期以来,议论文写作教学课堂仍然沿袭着“指导、写作、批改、讲评”的传统模式,留给学生的针对性训练时间较少,写作水平一直得不到提升。在作文的评改方面同样存在程式化的问题。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着评价标准过于单一的问题,忽略了“修改锤炼”这一重要环节,因此导致作文中出现的问题被大而化之、泛泛而谈。

三、《文心雕龙》创作论对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启示

(一)“因文而明道”,树立有效性作文的观念

刘勰反对在文章中堆砌空洞的华丽辞藻,认为文章要“为情而造文,要约而写真”。

1.明确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地位

高职阶段是议论文训练的重要节点,根据《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宗旨,是学生学好专业课程,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创新能力的基础,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必要的语文素养[4]。语文教师应该将作文教学的目的放在满足学生当前和今后的写作需要上,不能用文学作品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作文,以免打压学生的写作积极性[5]。

2.充分体现作文教学中的新课程理念

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强调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6]。

例如以“双赢”为中心话题写一篇作文,笔者先带领学生对审题立意进行讨论,然后再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交换评阅本组成员的作文,进行全班交流讨论,针对一篇作文学生往往会提出不同的见解,在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作文的话题、作文的构思、作文的语言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二)“贯一为拯乱之药”,明确新的作文教学目标体系和重点

1.高职作文教学目标体系

笔者认为,高职作文教学的目标可以分为以下层次: ①加强积累整合,巩固语文基础;②增强语文鉴赏和感受能力;③加深思考和领悟;④拓展语文学习领域和语文应用能力;⑤培养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以上5个层次层层递进,教师要根据学生当前的实际写作能力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

2.高职作文教学训练重点

高职语文作文教学不必追求写作知识的系统讲授,侧重点是整篇文章的写作、片段写作和文章的修改三个基本部分。高职作文教学要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要密切联系社会、经济发展,重点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独特的个体体验,立足语文实践,致力实际应用。

(三)“文附质”“质待文”,提高议论文教学有效性策略的具体实施

1.“为情而造文,要约而写真”,鼓励学生写内容充实、情感真实的文章

一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方面鼓励学生泛读书籍,博览群书,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精读中外文化经典名著。以读書会或文学沙龙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要鼓励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鼓励学生开展小组式社会实践活动,以课题报告的形式或PPT的形式进行展示汇报,互通有无。三是以随笔形式加强议论文写作训练。围绕社会热点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展示。

2.鼓励“师心独见”,确立“位体”、“取类”、“举要”的作文准则

当前的考试作文以材料作文为主,学生对材料的理解程度对文章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根据刘勰“三准说”,“位体”是第一步骤应该达到的要求,议论文的审题立意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抓住关键词语。第二,分析材料中事物产生和变化的因果关系。第三,明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材料中命题者的感情倾向往往代表着材料的中心思想[7]。

3.“执术驭篇”,指导学生树立绝笔断章、首尾相援的整体结构观

刘勰在《附会》篇中明确“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也”。一是“务总纲领”,即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住文章的中心和主干,以此作为文章写作的基本纲领。二是“绝壁断章”也就是要有全局观念。三是“首尾相援”就是要使文章开头结尾相照应。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开头结尾的这种整体的联系。

4.“撮辞以举要”,完善作文教学环节,加强语言锤炼训练

《文心雕龙》创作论十分强调文章的“炼意”和“炼辞”。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采取两种教学模式:第一,仿写训练。第二,自评和互评。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先进行自评和组内互评,然后再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互评。自评和互评的标准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语言的规范性、准确性,第二层次为语言的丰富性、优美性、个性[8]。

修改加工是作文教学和训练的最后一环,也是一直以来被广大语文老师所忽略的一个环节。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和加工,并进行再次评阅,了解学生本堂课的学习效果,获得教学反馈。当然,对作文的修改加工是永无止境的,多年来,我国的议论文写作作文教学乃至中小学的作文教学,绝大部分语文教师将之视作“断章式”的作业,其实作文教学有着较强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只有完善和强化修改加工这一环节,高职作文教学才是有效的、完整的,反之亦能推动文本阅读能力的提高。

议论文写作教学是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文也是所有语文考试中分值最重的一道题,论述类文章写作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体现。针对当前议论文写作教学的低效性问题,高职语文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不断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钟子翱,黄安祯.刘勰论写作之道[M].北京:长征出版社,1984.8

[2]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刘世铭.浅谈如何提高高中语文作文的教学效率[J].中国校外教育.2015(21)

[4]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江苏省教育厅.2009.12

[5]邱波.农村语文作文教学常见问题分析[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11)

[6]辛文飞.浅谈中学语文作文教学[J].学周刊.2014(07)

[7]赵晓光.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J].语文学刊.2014(05)

[8]刘影.谈高中作文教学的创新途径[J].语文天地.2015(01)

猜你喜欢
文心雕龙启发写作教学
兴趣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单词教学中的作用
穷也兼济天下
民族预科生写作教学的对策探究
《文心雕龙》选读
《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
刘勰《辨骚》再认识
愉快教学让音乐课堂轻松快乐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架设作文桥梁,探寻写作源泉
浅论高中语文写作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