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课堂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2017-12-28 00:11杨婷
考试周刊 2017年48期
关键词:探究活动课堂观察有效性

杨婷

摘要:本文立足于观察《奇妙的二氧化碳》第一课时中不同的教学过程,对比不同课堂情境创设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内驱力的影响;不同探究实验的设计对教学难点的突破情况对比;教师在探究过程中引领学生思维的升华。经过观察和对比分析笔者认为,要确保探究活动的效益最大化,必须真正做到把“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的理念落实到实处。

关键词:课堂观察;探究活动;有效性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不可逆的动态过程,每一节课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再上一遍。怎样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的理念,提高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自主性和有效性,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和创造力,实现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学”的转变,成为摆在我们广大化学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学年,我们学校被列为课改基地学校,我抓住这一契机,结合我校的“合作探究学习”的校本培训内容,教研组认真组织观摩和对比了几位老师在执教《奇妙的二氧化碳》一课中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一、 观察课堂情境的创设,对比学生探究活动的内驱力

赞可夫曾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情境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知识需要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呈现出来,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的接受信息,从而能更好的理解信息、加工信息的过程。其次,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某一特定的知识,还要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观念。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通过“同课异构活动”对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进行了观察。

情境一:多媒体展示“死狗洞”的动画,请学生猜测“死狗洞”中究竟含有什么气体呢?

情境二:多媒体播放自然风光短片,提出万物生长靠太阳,但也离不开一种极其普遍的但却十分奇妙的气体物质,这种气体是什么呢?

情境三:教师拿出一瓶“雪碧”作为小礼物,想喝“雪碧”的同学举手示意老师,老师倒出一杯后给学生提了一个小要求,先请观察倒出的“雪碧”中有什么现象后再喝。

情境一以悬念故事导入,吸引学生探索蕴藏的化学知识,学生都惊奇不已,但这一情境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对学生进一步探究活动未能产生共鸣。情境二创设了精美的画面,悠扬的音乐和熟悉的生活场景,使学生以愉悦的心情进入到新课学习。情境三中以雪碧饮料作为小礼物拉近了化学与生活的距离,我注意观察到很多学生跃跃欲试想要喝饮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聚拢了学生的注意力,在此基础上老师提出问题,这些气泡是什么气体的气泡,如何验证它?这一恰到好处的提问直奔主题,又不影响悬念的创设,拉近了化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就在我这里,这是可以“触摸到的学习”,学生就不由自主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由此可见,好的课堂情境的创设可以增强学生探究活动的内驱力,提高课堂效率。

二、 观察探究实验的设计,对比难点突破情况

化学教学离不开化学实验探究,新课程加强了对化学课堂实验的要求,由对照步骤实验向设计实验转变,由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转变。化学实验探究活动的开展,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提高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每次实验教学时要注重实验探究的过程引导,让学生明确每次实验探究的目的、内容、所要得出的结论,只有明确了探究目的和任务,探究活动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活动的有效性。同时,探究任务的设计要注重循序渐进的原则,任务难度应该由易到难,逐层提高。难度适当的探究任务可以减少学生实验的焦虑感,促进探究活动任务的完成。如果探究任务的难度有明显提高,要有低级向高级的任务链的准备,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以旧探新的需要设计成一系列渐进的问题体系,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架”,这样才能保证化学探究实验能顺利有效的进行,学生也能真正体会到任务达成的乐趣,从而实现任务驱动的目的。在《奇妙的二氧化碳》一节中,探究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是一个难点,如何通过实验探究活动突破这一难点,我观察并记录了以下两位老师教学片段。

案例一:学生实验1:分别在两支试管中取2ml蒸馏水,向其中一支中滴加2-3滴紫色石蕊,振荡,另一支中滴加3滴稀盐酸或醋酸,振荡,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学生实验2:向上述紫色石蕊的水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案例二:学生实验1同案例一,学生实验2:干燥的紫色石蕊做成的纸花和用水润湿过的紫色石蕊做成的纸花分别放入试管中,分别向两支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案例一和案例二虽然都是通过学生亲自“做实验”的方式来“认识二氧化碳跟水反应的化学性质”,但是这两个案例中的实验探究过程(即探究的实质)是不同的。后者采取“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石蕊的存在状态(固态石蕊和石蕊溶液),来探究此条件的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从而得出结论。因此,同前者相比,后者对学生体验科学过程、掌握科学方法、形成“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实验探究的程度更加深刻。在课堂上我特别观察学生实验后书写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在案例一中大多数的同学书写反应物中都将水写成了石蕊试液,而在案例二中大多数的同学把水写入了反应物中。由此可见,要最大限度的发挥探究实验的教学功能,教师在设计探究实验时,必须要多动脑筋,多思考,要有创新意识,尽最大可能地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

三、 观察教师的引领作用,对比学生的思维动态

有效的化学实验探究活动是一个师生共同互动的过程。虽然我们的学生有很大的探究空间,但如果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做实验,得不到教师适时、必要、有效的指导,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探究能力就不能产生更深层的飞跃,而只是停留在浅层的认识水平上。特别是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需要我们的教师适当的“点化”,这样才能发挥实验探究的最大作用,提升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在《奇妙的二氧化碳》一课中,关于“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的反应”的教学,两位教师的教学活动如下:

案例一:在学生实验探究雪碧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时,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学生观察现象——变浑浊,实验结束,教师直接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要求学生记住。

案例二:同样在完成上述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出示文字提示,石灰水的有效成份是氢氧化钙,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产生了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水,再请学生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分析以上案例,我认为案例一中的教师点拨不够到位,学生们仅依靠现象很难明确这一反应后的白色沉淀名称是碳酸钙,大多数学生只能死记硬背了;而案例二中的教师出示了文字提示,学生通过阅读理解题意,同学能自主的正确书写这一文字表达式,这样记忆起来就容易多了。但是,案例二中教师的指导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升华有一定欠缺,学生对这一反应的延伸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那么,如何通过教师的引领让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拓展思维呢?为此我在上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小小的环节:当学生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看到了浑浊以后,没有让学生立刻停止实验,而是让学生将整个装置放在一邊,先讲反应的实质,引导学生书写文字表达式。等这一环节结束后再让学生摇晃一会雪碧瓶,观察石灰水的变化。学生可以看到:浑浊的液体又慢慢变澄清了。这时再把原因稍微解释一下,但不做过多的要求。设计这样一个小小的环节,就是为了能让学生初步了解到同一个化学实验在不同的阶段可能会有不同的实验现象,让学生的化学思维有升华的空间。

总而言之,有效的化学探究活动需要精心设计,学生只有在创设的良好学习情境中才能积极主动围绕具体的目标开展活动,而教师则应该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化学活动中去,随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真正把“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的理念落实到实处,确保探究活动的效益最大化。endprint

猜你喜欢
探究活动课堂观察有效性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问题意识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原动力
数学探究活动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高职教学“课堂观察”方法的有效性探究
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实践体会
在主题式探究实验中构建生物学概念
教师提问有效性的课堂观察探析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