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教育为例的德育课程整合设计与实施研究

2017-12-28 06:57喻雷群
教师·下 2017年11期
关键词:友善少先队品德

喻雷群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头绪多、任务重、效果低下,德育课程的整合是“脱困”之路,是为了提高工作的效度,真正让学生知行合一、学有所获。本文以“友善”教育为例,探讨以品德课程为基础,整合学校德育资源、家庭社会资源,连接教学与实践,努力做到知行合一,让学生的道德认知通过道德实践真正变成道德行为的课程整合途径,总结如下:

一、思考:德育现状,如何脱困

德育的重要性无需赘言。但在学校,德育工作任务重、头绪多,教师疲于应对,原因其实很明显:一是布置德育工作的领导多。上级教育主管单位的各部门、各科室都在下达指令、布置任务,非直接主管学校的其他单位、机构,都希望通过学校,借用“小手拉大手”的方式,把教育活动延伸至千家万户。二是实施德育工作有“多条线”。德育处、少先队,每个部门只组织自己的德育活动,教学处、教研组只负责自己的品德课程教学,同样的内容在重复低效状态下进行,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德育认知找不到课后的实践平台,德育活动中只为单纯的活动而活动,知只为了知,行只顾自己行,知行不统一,多条线,忙且乱,以致收效甚微。

二、设计:梳理内容,整合出发

为了有效突破德育困境,我们初步做了如下的整合设计:从学生发展需要和课程实际出发,以品德课程为基础,全面整合学校的主题德育活动,努力促使学校德育处、教学处、品德教研组、年级组、少先队、班主任在主题活动中实现最大限度的融合。在此基础上,再以德育处和教学处为主进行德育资源的整合,整合德育活动、少先队活动,积极开展“友善”主题的綜合性实践活动。如此,课内和课外紧密结合,让学生的品德养成过程“知行合一”,达到了最佳效果。

三、实施:多维整合,探究“友善”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发展是在实践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是促进社会的道德需求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孟子曰:“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我们尝试通过整合德育课堂、德育活动、德育资源等相关要素着力培养学生的友善品质。

(一)整合德育课堂

我们整合德育课程,丰富课堂,同时聚焦教育主题,改变课堂模式,让学生的课堂生活化,连接课堂内外,为实践做好充分准备。

1.目标整合

品德教研组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目标,确定年段的阶段目标,并从中整理出“友善”主题的相关课程进行合并融合。在此基础上,德育处少先队在相应教材中整理了“友善”主题的相关内容进行融合。

比如,一年级在围绕“友善”这个核心目标的基础上,确定阶段目标为喜欢老师、喜欢与同学交往,具体目标确立为:喜欢与同学、老师交往,高兴地学,愉快地玩以及在学校里情绪安定、心情愉快。

2.内容整合

围绕“友善”主题,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为主,梳理省地方课程、少先队活动课程、学校德育活动中相关联的内容,进行重组和删减。

3.课堂实践

杜威认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课堂内容的选择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我们研讨德育课堂新模式“生活课堂”——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包括三个板块:一是课前准备,二是课堂研讨,三是实践指导。课前准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小组的方式进行主题调查、寻找资料、参观访问等活动,这个过程重在指导学生如何开展这样的调查和资料汇总。如我教学《我家的故事》一课时,请学生们回家采访自己的父母,了解自己家中的一些温暖、奋进的亲情故事。指导学生如何采访自己的父母,采访后怎样记录整理资料内容,采访中有的学生想办法用录音记录,有的学生自己整理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有的学生用图画的形式来记录,效果都不错。

(二)整合德育活动

从课堂到课外,认知与实践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内化学生的道德品质。通过品德课程的课堂教学,学生们对“友善”有了自己的认知,为使之外化为行为,我们联合德育处、少先队,对友善实践活动进行整合。

1.言行一致——校园友善小天地

(1)讲友善故事。结合学校育人特色和学生的兴趣点,借助故事对学生进行友善教育。广泛开展友善故事的搜集,搜集身边的亲人朋友、老师同学、陌生人等人与人之间的友善故事,寻找身边人与自然的友善小事。结合节假日,倡议学生们用手机、相机去捕捉“最美瞬间”,将发生在身边的友善场景定格,并进行展览。搜集完毕后,将看到的、听到的、拍到的“友善”用文字的形式进行梳理,面向全校开展“友善故事”的征集。利用国旗下讲话、“红领巾之声”等平台进行“友善”故事的校园传播,每周一个友善故事,由一位搜集整理者亲自讲述。后期,将友善故事进行录制,上传学校微信公众号。让友善故事不仅在校园传播,更在每个家庭、每个关心学生成长的人心中传播。一个多学期以来,许多发生在家里、学校、其他公共场所的友善故事已深入学生心中,友善的种子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

(2)做友善使者。让友善故事广为传播的同时,学校也要及时为学生们提供实践的平台。开展“小小志愿者”活动,小志愿者们在“校园爱心角”帮助同学们找回丢失的衣物,管理小黄帽的借还,雨天为缺伞的同学提供借伞服务;小志愿者们在“红领巾监督岗”的各个岗位上为同伴们的课间安全和文明保驾护航,劝阻不文明言行,记录好人好事;小志愿者们变身“行为规范引导员”,用自己的耐心和爱心带领一年级新入学的学生学习学校一日常规,从上下楼梯的规范到安静就餐,以及文明用语的使用。

2.知行合一——校外友善大舞台

校园是一方孕育美好品质的摇篮,社会更是学生锻炼实践的沃土。“小小志愿者”走进社会,以假日小队的形式与同伴一起开展各种系列友善活动。

(三)整合德育资源

散落在校园中的德育资源也可以通过整合充分利用,为学生营造良好德育氛围,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去感知世界的友善,感知世界需要的友善。

1.“友善长廊”诉友善——静态感知

教室内、各班对应的走廊、校园长廊,这些原本不会说话的墙,成了“友善使者”。在这些墙裙上,学生们搜集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身边的、名人的友善行为、友善故事、友善格言,并分主题进行布置。如学生们可以在一年级墙裙区域了解要友善对待身边的公物相关内容,怎样友好与“课桌椅”等其他公共设施相处等。

2.“德育小课”辨是非——动态链接

每周四中午的德育小课,大队部的学生们就会进行“讲故事辨是非”活动。通过广播向大家讲述一个与友善有关的案例,案例中的主人翁以学校的吉祥物来担当,通过如“这样开玩笑对吗?”“你好,谢谢,对不起,今天你说了吗?”向大家讲述生活中遇到的“友善”问题,让学生们分辨明晰哪些是真正的友善,哪些行为又会在不经意间伤害你的同学或朋友。

3.“友善故事”暖人心——榜样力量

每周一的升旗仪式,都有学生在主席台上为全体同学讲述身边的友善故事。这些故事真实发生在身边,校园里“紧急”时刻从同桌手中接过的橡皮,在遇到问题时老师关心的眼神,同学帮忙拿回落在操场上的外套;回家路上同学间相互提醒安全同行,公交车上主动给有需要的人让座;小区里的奶奶主动拾起地上垃圾;等等。一件件、一桩桩,都被学生们充满善意的眼睛发现了,并装进了心里。

四、结语

总之,从德育效果看,学校德育课程的整合让学生们变得友善了,校园更和谐了,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更融洽了,这样的整合既减小了德育工作的强度,又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我们将坚持走好德育整合之路。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听涛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友善少先队品德
社区少先队的“一二三”
不老的少先队
让少先队走向校外
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引导高校教师师德建设
友善:《圣经》中的永恒主题之一
怎样践行“友善”价值观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