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谈丹布朗小说的传播

2017-12-28 10:12田妍妍
校园英语·中旬 2017年14期
关键词:接受美学布朗传播

【摘要】丹·布朗(Dan Brown)美国畅销书作家,在正式投入写作事业前,丹·布朗一直在高中担任英文教师,2003年以小说《达·芬奇密码》一炮而红,并凭借此书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首名。丹·布朗的小说不仅在美国本土风靡,其小说《达·芬奇密码》、《但丁密码》、《天使与恶魔》等作品的中文译本,在中国也有着良好的销量成绩。文学艺术作品不单单是一个文本,文艺作品的畅销和风靡离不开接受者的支持,同时需要以理解者为基础进行传播,如不考虑文学接受者,则文学的概念也就不复存在。笔者即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就丹·布朗小说的畅销,发表几点看法,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丹·布朗 接受美学 小说 传播

接受美学(Receptional Aesthetic)最早是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姚斯(Hans Robert Jauss)于1967年提出的一种理论,其以受众为核心,重点突出了受眾在文学作品传播过程中的中主体地位。他认为“一部作品,即使印成书,读者在没有阅读之前,也只是办完成品”。2003年丹·布朗凭借小说《达·芬奇密码》成为《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中的黑马,并长期霸占销售排行版冠军的位置。这种读者对于小说作品的追捧不仅发生在美国,其中文同名译文小说《达·芬奇密码》,也保持有近百万的销量,同时丹·布朗的其他小说也保持在热销状态。丹·布朗小说的热销和成功,不仅仅是小说本身精彩度或媒体的炒作所决定的,更多地是接受者的广泛认可,给予了其作品广泛传播的可能。本文即围绕接受美学相关理念,就丹·布朗小说的热销,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具体内容如下:

一、接受美学理念概述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联邦德国开始出现美学思潮。此时,联邦德国文学美学家、文学史专家H.R.姚斯和W.伊泽尔提出,美学研究的重点应集中在读者对于作品的接受程度,以及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审美经验、反映等方面,并应用进行接受和问与答的方法,探究和解析“作者、作品、读者”及“创作和接受”之间存在的动态过程关系。接受美学将接受者作为核心,重点突出了接受者在文学作品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主张“把文学史从实证主义的死胡同中引起来,把审美经验放在历史-社会的条件中进行考察”。同时,姚斯将美学实践分为三个阶段和方面,分别是文学的生产、文学的流通以及文学的接受。

二、丹·布朗与其文学作品的写作风格

丹·布朗1964年出生在美国新罕布夏州的艾斯特镇,其父亲是一位数学教授,母亲则是一名职业宗教音乐家。丹·布朗大学毕业于阿默斯特大学,高中时期曾在菲利普·埃克塞特学院就读,这所学校也是丹·布朗正式投入创作行业之前就任教师的学校。

丹·布朗的文学创作之路起始于其学生与美国国家安全局之间的一次特殊经历,这次事件激发起丹·布朗对于政府秘密机关的兴趣,其首部小说《Digital Fortress》(译为《数字城堡》)就以National Security Agency(美国国家安全局)为基本背景,对国家安全与公民隐私间的界限进行了探究。受父母职业和家庭教育背景影响,丹·布朗从小就生活在“宗教与科学”间的荒唐哲学中,这也导致其文学作品中大多涉及“密码”、“宗教”等元素,故事背景中往往会牵扯出真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古老教会,情节复杂多变,主角角色变换灵活,可以同时给人神秘感和真实感,并逐渐形成其个人独特的文学风格。

三、基于接受美学的丹·布朗小说传播分析

通常来说,文学活动包含文学创作、出版、发行以及阅读等要素,而读者的阅读和接受,是文学活动最本质的终极目的。文学传播具体是指传播者在一定物质媒体和传播方式基础上,将文学作品或文学信息传递给接受者和消费者的过程,也就是人们常规概念中文学出版、发行和流通销售的过程。文学接受则是以文学文本为基本对象,以读者为核心,读者进行的图“把握文本深层意蕴”为根本目的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即读者在自身审美经验基础上,对于文学作品的属性、价值做出的主动选择、接受以及放弃的过程。丹·布朗小说的热销和广泛传播,证明其丹·布朗小说在文学接受以及文学传播的层面是十分成功的,本文即围绕丹·布朗小说的畅销,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具体内容如下:

丹·布朗小说之所以可以获得巨大的成功,并受到世界范围内广大读者的广泛认同和追捧,恐怕不仅仅是简单的所谓的媒体炒作或有意地策划宣传可以达到的。对于丹·布朗本人而言,其也不仅仅是通过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故事情节中的悬念吸引读者。读者主观的选择和接受,才是丹·布朗小说得到广泛传播和普遍认可的关键。以丹·布朗的成名小说《达·芬奇密码》为例,无论是小说的形式或是小说内容,都与读者的阅读需求相契合,故而对读者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接受美学相关理论也包含“期待视野”的观点,即如果读者在作品阅读过程中得到既有期待的满足,则读者就会对作品产生相应的需求,如作品达不到读者的期待,或完全被读者所“猜透”,就会使读者感到无趣和无味,进而被读者所抛弃。

丹·布朗除了是一个小说作家,其也是美国“新时代运动”的重要参与者。“新时代运动”中表现出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以及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反叛”,相关活动者擅长使用被压制的“异教思想和观念”来对抗基督教的正统观念,包括让女性重新圣化、颠覆父权制背景下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倡导古老的女神信仰等等。鉴于丹·布朗独特的成长环境,在他的作品中不仅包含历史和文化中客观存在的知识,更包含带有明显“反叛现代性”的“性别-宗教”这一精神维度。由于这种内容和精神维度是读者所需求和期盼的,故而丹·布朗小说在现代读者群中激起了广泛的影响。另外,丹·布朗的语言精炼、情节多变生动,在故事整体框架中又包含层层细节和变化,完美融合了“凶杀”、“恐怖”、“悬念”等因素,从而给读者一种循序渐进而又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可以吸引爱好惊险小说的读者,更可以给普通读者以丰富的阅读体验。

扎实的文字功底、精彩的故事情节以及充满紧张刺激的故事悬念,仅仅是作品畅销和被读者广泛接受的先决条件。信息时代背景下,人们生活中接触的数据信息时刻保持着高速的增长状态,“好酒也怕巷子深”成为当代文学作品面临的客观环境。因此,作品的宣传和推广也是文学作品得到广泛认可和传播的关键。就丹·布朗小说而言,其对于作品的宣传和推广无疑也是成功的,除了传统的销售流通方式,网络促销等新型方式和渠道的引入,无疑进一步扩大了丹·布朗小说的影响范围。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学只有在读者的阅读中才真实存在,也只有在阅读中才能实现文学欣赏和文学修养的提升。因此,在文学作品传播过程中,相关人员需重点加强对接受美学和读者主体地位的重视,保障各个传播环节的流畅,通过“读者效应”提升整个文学活动的内在意义,进而实现作品的广泛流传。

参考文献:

[1]吴婧雯.浅析丹·布朗小说《数字城堡》的艺术魅力及价值[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1).

[2]徐丽丽.论丹·布朗小说的电影化叙事特征[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

[3]张昕.《达芬奇密码》所反映出的大众文化的两性观[J].金田,2011(12).

[4]胡娇阳.从《达芬奇密码》看文化符号的叙事功能[D].漳州师范学院,2011.

[5]王琳.接受美学视域下的《但丁密码》[J].电影文学,2017 (13).

作者简介:田妍妍(1983-),女,汉族,湖北武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接受美学布朗传播
Legendary British Climber Joe Brown乔·布朗
你好,我是布朗熊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英伽登的“具体化”理论研究
接受美学视角下Mulan的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