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7-12-29 07:09孙艳蓉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7年30期
关键词:项脊轩归有光祖母

孙艳蓉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写作过程中,常常是学生苦思冥想,努力挤出来的800字还是瞎编乱凑的。作为一个从教者,面对学生无话可说,无情可表的现状,如何让他们有“米”下锅,成为真正的“巧妇”,已成为作文教学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学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线,它将视角广泛地投向社会、家庭、个人,把真、善、美作为教学的主旋律,因而利用教材来指导学生的写作,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我仅以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为例,力求探讨这种途径对写作的指导作用。

首先,立意要真、切。“文以意为先”,“意”是文章的核心和灵魂。所说的立意真、切,是要让学生在作文中体现对生活真实的感悟、恳切的思考,从而表达出真正高远的主题。《项脊轩志》一文,是年仅18岁的归有光创作的一篇叙事抒情的佳作,选取的都是书斋点滴的生活、家庭繁细的琐事、家族往昔的故事。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再现的是作者真实的生活片断,展现的是他追求读书和怀念亲情的主题。然而,有些学生在写作中,为了追求看似高远的立意,或大喊口号,或故弄高深,反而偏离了生活的真实,脱离了立意的本真。作文源自多姿多彩的生活,只有平时注意观察生活,善于从生活细节中领略新的涵义,培养丰富的感情,才能写出立意深远的好文章。

其次,选材要真、实。所说的选材真、实,是要本真、实在。一些学生总感觉自己生活的范围小,没有可写的东西,于是在作文中常常大肆虚构情节。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我们看到了“景”的真实的和“情”的真实。比如写景,“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作者选取了日常感触最深切的场景,写出了项脊轩修葺前的破败不堪和修葺后的幽雅宁静,而这些描写都来自于作者真实的生活。再如写母亲听到大姐“呱呱而泣”时,用手指轻轻叩打门扉说:“儿寒乎?欲食乎?”极普通的动作描写,极平常的生活话语,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写作的素材有很多,就藏在看似平淡的生活里,只要用心去感悟,就一定能找到创作的源泉。

再次,结构要明、晰。从谋篇上纵观《项脊轩志》,全文由一个书斋“项脊轩”串连在一起,以空间环境为经线,以时间人事为纬线,将景、物、人、事交织在一起,显得天衣无缝。从布局上横看《项脊轩志》,全文更是粗细相宜。“粗”时惜墨如金;“细”时精雕细琢。例如,祖母到轩中探望归有光,一句“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不修饰,不渲染,直截了当地交代了自己读书的情景。而祖母的“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三句话,有嗔怪赞许,有期望等待,有鼓励鞭策,每一句都精雕细刻地写出了祖母疼爱孙儿那丰富而朴素的感情。有些学生在写作时,或是无线索可循,使得行文结构松散;或有线索可依,但是不感人,难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仔细一想,就是没能做到线索明晰、“粗细”适宜。所以启发学生在写作时,要落实一个贯穿全文的线索,着力几个锦上添花的刻画,就能使文章舒卷自如,余韵久在。

最后,语言要质、朴。质和朴是一种美,宛如出清水的芙蓉,不加藻饰,却神采生动,《项脊轩志》就是如此。如:“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这段朴实的叙述,既能感受到作者因家庭变迁内心极度的酸楚,又能体会到作者自己“扃牖”苦读却功名未就的憂愤以及“以足音辨人”的情深怀念。而有些学生喜欢用华丽的辞藻代替质朴的描述,如果删除这些华美的言语,剩下的文字,不是朴素的情感,而只是空洞无比、苍白无力的文字罢了。黑格尔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得更为动人。”所以,要让学生学习用真情实感和平实质朴的语言来绘景、状物、抒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泉眼无声惜细流”,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写作经典的范例,都是进行作文的最好资源。只要我们潜心挖掘这个写作的源头,把课内阅读教学和写作训练结合起来,一定会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者单位:山西省大同一中)endprint

猜你喜欢
项脊轩归有光祖母
《项脊轩志》的人物描写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浅谈《项脊轩志》的人性美
《项脊轩志》细节的秘妙浅析
祖母
祖母家的夏天
祖母尚能倚门望(节选)
刚柔并济真男儿
——归有光
悲情中亦有壮怀——重读《项脊轩志》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