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2017-12-29 16:08金钰锁
成才之路 2017年35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思考实践

金钰锁

摘 要: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实践型人才的有效尝试。高校院级青年志愿者协会要注重扩大志愿者队伍,健全保障与激励机制,实施项目化管理,以提高志愿服务活动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思考;实践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1;G64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35-0015-01

志愿服务是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公益事业发展而提供的服务,是人们自觉为他人和社会服务、共同建设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是新形势下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在校大学生接受团组织和志愿者接收单位等管理,通过各种形式,出于服务精神,不计报酬,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他人和社会的活动。本文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情况、问题及优化路径进行探索,以提高志愿服务活动效果,培养实践型人才。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情况

高校院级青年志愿者协会(下称学院青协)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大致包括如下内容。其一,結合专业特色打造品牌活动,服务广大师生。学院青协常结合专业特色打造品牌活动,如法学院的普法宣传活动、电子科技学院的电子产品诊断与维护活动等。另外,学院每年组织很多大型赛事与活动会议,如国际马拉松赛或校园马拉松赛、运动会、迎新晚会及各种大型比赛等,其中都有志愿者的身影。其二,联合职能部门开展活动,助力公益事业。学院青协积极寻求与市区职能部门的合作,联合开展活动,以扩展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如与市交通局、水利局联合举办交通日及节水日活动,宣传相关主题知识,提高市民文明意识。寒暑假期间,志愿者远赴外地,联合当地部门开展社会实践,助力城市与社区建设。其三,展现青年力量,在人文关怀中传递志愿精神。学院常开展颇具人文情怀的节日慰问活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母亲节的“那年今日”等活动。发挥正能量,清朗网络空间,发起“寻找身边的雷锋”活动,线上开展“我文明,你点赞”等网络文明活动,传递志愿精神。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1)志愿者队伍不稳定、覆盖面不高。作为学院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者与开展者,学院青协人员有限,且流动性很大。每学年,伴随新同学的加入、高年级同学的退出,青协人员流动率在80%以上,如此一年一次的大换血,直接导致志愿者队伍不稳定。据调查,每年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人次较少,只占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

(2)志愿服务活动质量不高。大学生开展的志愿服务中低频、短暂的活动较多,如“学雷锋活动日”、环保宣传月、假期“车站服务”等活动。这些活动难以形成志愿文化,缺乏吸引力;缺乏对志愿服务目的和意义的宣传,参与同学盲目地来、盲目地走;商业化、行政化等因素使一些志愿活动变成了任务。以上种种,导致志愿者感受不到志愿精神,无法达到内化志愿服务观念的效果。

(3)志愿服务的保障与激励不足。志愿服务除了以大学生体力或智力为基础的献爱心、送服务等活动外,还有需要经费的活动,而团组织往往无法满足经费需求,进而导致志愿学生既要出力又要出钱,并进一步影响到志愿服务开展的形式和效果。同时,学校或志愿者接收单位不了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真实需求,激励的定位不准确,激励方式欠恰当。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路径优化的探索

(1)扩大志愿者队伍,完善培训机制。为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扩大志愿者覆盖比例,学院青协应广开途径,提供更多志愿服务的岗位与机会。比如将获得奖学金、助学金的同学纳入志愿者队伍,让他们开展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如学业辅导、经验分享、事迹报告、义工服务等,这既能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也对受资助学生进行了感恩教育。另外,应对大学生进行培训,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力,培训内容应包含志愿精神、服务技能、安全与应急措施等,实行常规培训与任务培训相结合。

(2)健全志愿服务的保障与激励机制。目前,已有高校实施第二课堂学分制,其中就包含志愿服务内容。志愿服务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学校团委的经费划拨、志愿者捐赠或企业赞助。学校应建立志愿服务考评体系,通过定期评比先进对表现突出的志愿者给予奖励,并将评比结果作为选拔优秀学生干部、考察入党积极分子的依据,纳入学年综合测评。这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可增强志愿者的光荣感与工作热情。

(3)探索志愿服务活动的项目化管理。志愿服务内容丰富,活动众多,学院青协各部门分工合作,但这容易造成各部门各自为战。因此,学院青协可将志愿活动看作一个个项目,从活动的策划、外联,到志愿者的招募、培训、考核及前后期宣传视作完整的流程,由特定同学负责整个活动的组织、管理、控制、总结。这既能提高工作效率,还能锻炼学生们不同的业务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志愿者队伍不稳定、覆盖面不高,志愿服务活动质量不高,志愿服务的保障与激励不足等问题。学院青协应采取扩大志愿者队伍、完善培训机制,健全志愿服务的保障与激励机制,探索志愿服务活动的项目化管理等措施,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凯,杨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02).

[2]龙永红,吴晓东.大学生志愿服务:问题、动力及其激励[J].青年探索,2011(05).

[3]曾雅丽.比较视角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化与专业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2(03).endprint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思考实践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