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游戏对农村留守儿童自卑心理的积极干预

2018-01-01 07:36
安徽教育科研 2018年4期
关键词:心理儿童游戏

杨 健

(合肥市蜀山区望龙中学 安徽合肥 230001)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也在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开始走出农村进入城市谋求发展,因此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也随之诞生。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满十六周岁农村户籍未成年人”。

2016年,民政部首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进行了摸底排查,据统计,目前我国16岁以下农村留守儿童有902万人。从区域分布看,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70万人以上的有江西、四川、贵州、安徽、河南、湖南和湖北等省,占全国总数的67.7%。因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处境相对不利,心理健康状况堪忧,自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表现突出。

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生活中充满趣味的体育游戏是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最为简单、直接又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体育游戏具有健身、娱乐、教育的多重价值,探寻体育游戏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自卑心理的特殊干预效用,有利于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农村留守儿童自卑心理的常见表现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类行为大多是对自卑感或自卑心理的克服。所谓自卑心理,是指感觉自己不够优秀或者对自己的不自信、评价较低而形成的自我轻视、自我否定的情绪感受。长期缺少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与鼓励,加上代理监护人教育方式落后、管理不到位、文化水平低,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一)人际交往敏感

农村留守儿童对人际关系非常敏感,自尊心较强,过于在意来自他人的评价、态度或看法,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可能会在其内心引起波澜。由于担心受到伤害,农村留守儿童对周围的人往往存在戒备甚至敌对心理,对别人的善意关心容易歪曲,对别人的主动亲近容易抵触与排斥,对别人的轻视与讥笑更是恶语相向甚至产生攻击行为。很多留守儿童不愿意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经常独来独往,自我封闭,显得内向孤僻。

(二)负面情绪较多

农村留守儿童长期无法得到父母在心理、生理上及时的关怀照顾,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又不太愿意积极主动地向自己的代理监护人、老师、朋辈倾诉,总是隐藏、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长此以往就会积聚无助、失望、不安、紧张、抑郁、焦虑、愤怒、恐惧等负面情绪体验。再加上留守儿童正处在身心全面快速发展阶段,主观情绪波动比较大,尚未建立较成熟的情绪管理能力和较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因此较容易受到负面情绪的困扰。

(三)行为习惯欠佳

由于缺少来自父母的监管、引导和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在行为方面往往并没有严格要求和管理自己,加上可能存在自暴自弃的想法,因此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遵守社会规范的行为习惯,甚至表现出一定的行为问题。例如:在课堂上不遵守纪律、注意力不集中,无故迟到、早退或者旷课,屡屡违反校纪校规,作业拖延、抄袭甚至不做;生活作息不规律;言行举止不文明,待人不尊重、不礼貌;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成瘾等。

二、农村留守儿童自卑心理的影响因素

青少年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会与社会建立强度大小不同的社会联系来防止偏差行为的产生,而这些联系就存在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共同构成的社会支持系统之中。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生活的主要活动领域,对其身心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意义。首先,在家庭结构方面,父母一方或双方的长期缺位,使家庭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遭到破坏,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缺少必要的情感交流和信息沟通,导致其自我认同感难以得到满足。其次,在经济状况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差,这会使其感到无助、自卑、沮丧等。再次,在教养方式方面,很多代理监护人倾向于采取专制干涉、严厉粗暴或者冷漠疏离等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也容易打击留守儿童的自信心。

(二)学校因素

农村基础教育师资薄弱,乡村教师大多身兼数职,音乐、美术等课程都是由其他主课老师代教,更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老师。受制于有限的资源条件,加上父母或代理监护人与教师的交流较少,无法发挥教育的合力,教师事实上很难给予农村留守儿童足够的特殊关怀。另外,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可能会引起教师的消极评价及同辈群体的排斥、孤立,这也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自卑心理的重要因素。

(三)社会因素

良好的社会支持能起到“缓冲器”的作用,帮助个体积极应对挫折、困难。农村留守儿童虽然长期以来处于未成年人关爱工作的焦点,但部分关爱工作却并未落实到位,可以说农村留守儿童仍属于儿童中的弱势群体。与此同时,由于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很多孩子的父母进城务工,代理监护人多为年迈的祖辈,农村留守儿童缺少来自成人的监管和看护,比非留守儿童更容易受到不良团体的影响而出现行为偏差,也更容易发生触电、溺水等各类安全事故,导致其出现自卑、自责、羞愧、不安等心理体验。

三、体育游戏对农村留守儿童自卑心理的干预策略

体育游戏的功能之一,即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功能。体育游戏以其丰富的活动形式使每个参与者在活动中都可能获胜或失败,在多种成功的鼓舞和失败的磨炼中,使参与者能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在失败中能看见成功的希望,在成功中接受新的挑战。因此,通过科学有序地进行体育游戏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

(一)组建体育学习小组分层开展体育游戏

初期要组建体育学习小组,开展小组内及小组间体育游戏,促进学生交流,培养合作及竞争意识,缓解留守儿童的敏感、自卑、情绪化等心理。根据学生的体质、性别等情况,将学生固定分组。应考虑各组实力相当,这样既保证学生参与小组内游戏的积极性,又可以保证后期组与组之间游戏比赛的公平性和竞争性。

1.小组内合作开展体育游戏

在小组内合作开展体育游戏,可以增加同学间的相互了解及沟通,减弱学生个体的心理敏感度。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未接受系统的体育教学,分组后,首先开展学生们比较喜欢的、简单易操作的合作类游戏。如:升级版“老鹰捉小鸡”(规定只抓3号或者4号小鸡)、“写王字”等体育游戏。由于这些游戏简单易做,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参与体育游戏的兴趣。将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到体育游戏课堂中,符合青少年阶段的心理需求,使留守儿童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调动了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其合作学习的自主性,进而对留守儿童不愿沟通、敏感多疑的心理状态起到了积极的改善作用。

2.小组间开展团队游戏比赛

在小组间开展团队游戏比赛,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及竞争意识,缓解学生个体不良情绪。通过前期小组内的各种游戏练习,学生基本了解了游戏规则,同学间相互沟通能力大大提高后,可以通过开展小组间的游戏比赛,如:“火车赛跑”“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等游戏,提高同学们的团队合作及竞争意识。有趣的肢体运动可以缓解留守儿童的焦虑与不安感,使他们暂时忘记生活的烦恼和寂寞,体验更多的轻松和快乐,对缓解紧张、宣泄压力、释放负面情绪等具有积极意义。

(二)组织班级全体同学共同完成团队游戏

随着同学们之间越来越轻松的沟通,他们参与体育游戏的热情也越来越高,团队性的游戏也随即展开。例如:“喊数抱团”游戏,同学们为了完成游戏快速抱团组合,心与心的距离逐渐拉近,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再如全班同学齐步走练习,为保持整体一致性,大家纷纷建言献策,学会合作与服从口令。在团队游戏的过程中,参与游戏的留守儿童的观察力、模仿力、判断力、应变力、自制力等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尤其是他们获得成功或者表现优异的时候,会让他们的自信心得到提高。团队游戏结束之后的分享环节,则让留守儿童更加理解他人,愿意并乐于融入集体。

可见,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体育游戏既是一种健身、娱乐手段,更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体育游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促进其心理素质的优化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心理儿童游戏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