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策略探析

2018-01-02 01:28高连宏
潍坊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心理压力心理健康心理

高连宏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策略探析

高连宏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目前,心理压力是造成大学生出现心理不健康或亚健康的主要原因。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是学习问题、专业发展问题、经济及连带问题、情感问题和就业问题等方面。大学生如不能正确地面对这些问题带来的压力,心理上承受不起困难和挫折,心理健康就会受到极大威胁,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严重后果。文章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现况及来源进行了阐述,最后提出了四点应对措施。

大学生;心理压力;对策

社会在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当代大学生作为青春后期的特殊群体,伴随着进入大学这个新社会,他们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其心理健康状况每况愈下,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给我们的学生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及探究其应对措施就成为了学生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一、大学生心理压力及现实状况

根据调查资料,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北京理工大学于2012年对新生测试,结果发现34.3%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云南省于2013年对4421名大学生采用SCL—90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同年龄的其他青年人差;山东大学对一至四年级部分学生抽样,采用SCL—90测试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全国成人,心理卫生不良的检出率越来越高,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大学生处在特殊的生活环境和特殊的年龄阶段,也承担着特殊的使命和社会角色。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他们要面对多方面的挑战和困难。宏观上来说,社会的剧烈变迁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日趋突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微观上来看,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大学生人生经历少,又是心理发展本身还没有完全成熟,当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自然而然的产生挫败感和萎靡情绪,有时甚至会采取极端行为而误入歧途。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是与平时的学业及生活并存的,他们年轻自身精力旺盛,若没有正确引导,当遇到不良诱惑时就可能产生较大的破坏性后果。同时,他们的思想不够成熟但独立性强,如果发展不当,也会变得盲目自信,偏激执拗。由这些心理压力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当代大学生中已经日益明显。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是造成他们出现心理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由依附性向独立性过渡,心理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的共性。在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独立与依赖、交往与闭锁、个人意愿与家庭期望等诸多压力和冲突面前,心理承受力差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孤独、苦闷、情绪低落、思想消沉、冷漠、偏异、反感和厌倦等等。

二、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及不良后果

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表现在很多方面,不同的情况其压力来源也是区别很大的,调查发现:学习问题、专业发展问题、经济及连带问题、情感问题和就业问题是当前最主要的几方面(附表1)。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特殊阶段,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往往飘忽不定,有时正确深刻,有时错误肤浅;有时客观全面,有时主观片面,反映出大学生心理初步成熟和不完善的矛盾。在他们的意识中,独立性与依赖性交织,情绪与理智同在,强烈的求知欲与相对较差的识别力并存,理想与现实脱节等等。这些都使得大学生处于一种承受心理压力和心理紧张的状态,并导致其心理偏差和行为失范。

1.学习问题

在大学,其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与中学有着本质的不同。中学教师的授课方式是以老师教学为主,学生自己理解少练习多,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而大学则不同,老师上课来、下课走、内容多,授课方式是以教师指导性讲解、学生自学为主。这要求大学生转变学习方法以适应大学教学,由被动做到主动自觉。然而许多学生特别是刚进大学的新生往往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仍然抱着过去学习的心理,沿用高中的学习方法。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便有茫然失措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去学,从而由兴奋转为自卑、消沉,部分学生处于难以适应的境地,久而久之倍感学习压力,出现挂科现象,进而产生厌学心理。

认知是刺激和反映的中介,外界刺激正是通过认知这一中介发生作用而使人产生各种心理行为。有些大学生由于认知偏差,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产生了心理挫折而在学业上出现令人失望的事情。曾经就有过这方面的报道,一名十五岁的中学生因为高中获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被保送到一所重点大学。可是,上大学后,由于他沉迷于游戏中不能自拔,产生了严重的厌学心理。最后他由于多门课程不及格而被勒令退学。

2.专业发展问题

专业发展问题若没有正确定位,同样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类是由于高考填志愿盲目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如金融、计算机、电子等专业。但是进入大学后,才发现热门专业并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时倍感压力,困难重重。一类是由于高考分数没有达到自己理想专业的分数线,只能服从调剂到学校生源不足的冷门专业。这类学生觉得自己以后的前途暗淡,找不到发展方向,从而不能专注于学习。这两类同学中有的屈服于现状,极度冷淡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在学习上得过且过,毫无上进精神。严重的会出现悲观情绪,长期失眠,精神错乱,从而产生失范行为。另一极端类型却是成才压力导致超负荷运转,“累”、“苦”难熬。热门专业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高,而长线专业和面向艰苦行业的学生则想方设法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甚至不惜花钱去辅修有实用价值的热门课程,如会计、外语、法律、财经等等。他们废寝忘食,超负荷运转,长期处于紧张的临战状态,压力重重。

3.经济及连带问题

目前,因家庭困难造成学生经济紧张而陷入困境的学生在学校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据统计,每年全国有26.4%大学生支付不起学费,13.5%大学生甚至生活费用都有困难。高额的学费和生活开支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这些学生从吃穿乃至言行举止都与其它学生有很大的反差。经济的窘迫,使这些学生心理负担十分沉重,他们感到苦闷和压抑,甚至其中有少部分同学忘记了他们肩上的重任,经受不住物质上的诱惑,为了爱慕虚荣,产生了失范行为;有的为了生计做兼职工作,出现上当被骗情况,更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极个别的学生还有弃学的念头。这种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不但存在,而且问题严重性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

许多大学生产生失范行为就是因为心态不正、心理失衡而造成的。某高校经济学院一名大三的女生,家在农村经济条件很差,与她同寝室的其他三位女生都来自城市,家庭条件较好,因此在吃穿用方面比她都好。但由于自己买不起,于是滋生了偷窃之心,她经常趁寝室里没人,将寝室同学放在桌上的钱和化妆品偷走。后来她的行为被发现后,同学都疏远甚至提防她,由于她在心理上承受不了这一切,最后选择了放弃学业。

4.情感问题

情感是大学生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保持和增进自身的身心健康、加强其社会化进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情感都是基于日常生活而产生的,而一旦当他们不能从一种理性的角度来对自我情感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时,就可能出现矛盾和冲突。上大学前,大学生情感寄托对象主要是家人和好友;进入大学后,面对的群体复杂了,是一个全新的异质性很强的同辈群体,尽管有机会接触更多的朋友,得到更多的友情,但是大学的特殊群体,也对他们的情感交往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在的大学生为“95后”群体,他们朝气蓬勃、充满活力,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形,社会阅历尚不丰富,情感心理尚不成熟。远离家乡和父母的大学生总会有一种孤独感,一旦出现人际关系不和谐,或发生其他冲突,这种孤独感就会进一步加剧,从而产生心理焦虑和压力。有的学生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差,使得他们害怕与他人交往沟通思想感情,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封闭起来。这种人经常处于一种要求交往而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导致孤独症、抑郁或自卑。还有的是因为性格上的不合群,他们在同学中不被理解而被排斥,也有的被失恋、单相思困绕而产生苦闷、惆怅、失望、悔恨、愤怒等情绪。这些都给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严重的会产生精神疾病。总之,人际关系不和谐、周围的紧张空气和竞争环境都极易导致各种心理障碍的产生,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和正常发展。

5.就业问题

如今,大学生毕业找不到称心如意工作已经是很正常的事情。据数据统计,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第一年毕业生,毕业生人数是330万。而2017年应届高校毕业生会是700多万,就业形势可想而知。市场经济必然会有竞争,因此大学生应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大潮中,会使大学毕业生可能找不到工作或者称心如意的工作,残酷的现实令部分大学生忧心忡忡。有的毕业生期望值过高,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与社会需求产生明显的反差,难以找准自己的定位,有的毕业生心情烦躁、精神不振、自卑恐慌、无所适从。大学生在面临毕业,走上社会之前,内心惊恐不安,不了解社会,对社会有某种恐惧感,从而产生心理压力。

三、对策

面对大学生多方面的压力问题,怎样才能最大化地消除他们的心理压力,使他们保持健康心理,在大学期间更好地全面健康发展,成长为有用于社会的真正人才,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大学生自己要正确面对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从自身做起,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有了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就会更多地接触社会,接触他人,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互动能力;经常参加各种涉外活动,就会有更多的收获和成就感,从而树立起良好的自信心,构建自身良好的心态。

大学生自己应该认识到大学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困难是不可避免客观存在的。因此,当遇到困难时,不应该退缩,要无畏地去正视它,解决它。应采取积极态度看待压力,那就是压力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把压力看成是生活的挑战,成长的机会。巴尔扎克说过:“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人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则是万丈深渊。”因此在压力面前要保持勇气和信心,有心理准备去勇敢迎接各种各样的任务和挑战。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有了自信才会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要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用自己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去实现,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半途而废。特别是在学习方面,不能用经济价值和立竿见影的效益去衡量,知识是长远的利益和效益,不能简单地认为学习理论知识立刻就会在能力上有很大的提高。一些急功近利的思想永远都不利于我们意志的磨练与健康心理的形成。

2.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作好心理咨询工作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团体辅导活动等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而缓解其心理压力。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中,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在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每一个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教育应从补救为主转化为发展性为主;领域应从人格辅导扩展到学习辅导、职业辅导、生活辅导;内容应从心理适应教育转变为潜能开发;方法应从个别辅导为主转变为团体辅导训练为主,网络等新技术将广泛采用;辅导心理教育的队伍应从兼职为主转变为专职为主、专兼结合。在心理咨询工作中,老师就是治病救人的医生,通过和谐的内心交流,给以动之以情的分析,晓之以理,帮助解除大学生内心深处的困惑和痛苦,鼓励他们安心学习,奋发上进。心理咨询是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必须持之以恒,才能水到渠成,迎刃而解,真正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开展“心理咨询游园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效果较好。利用广播、板报、墙报等宣传工具,宣传心理健康的知识,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有充分的认识,从而提高教育的效果。结合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开设如“认识自我,面对未来和挑战”、“考试心理情绪及其调节”、“大学生正确的婚恋观”、“认识社会,迎接新的挑战”等有针对性的讲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会收到较好效果,能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实际心理问题。

加强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提高心理素质是解决心理疾病的根本途径。高尔基说:“社会就是人生最好的大学。”学校提供大学生要走向社会、深入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让他们从中接受锻炼、磨练意志。社会不断发展,也要求我们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要和心理需要。大学生有旺盛的精力和青春的活力,朝气蓬勃,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他们提供发泄内心激情的舞台,也展示了自身天赋和个人爱好,同时满足了自身的精神需要。这样不但可减轻大学生心理压力,还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4.加强学生心理压力的调查研究工作

为了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就得做好调查研究,从根本上找出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成因。要对不同年级不同来源的学生进行分类,有目的的开展调查研究。刚入大学的学生,对大学的一切都充满了幻想和憧憬,对生活和环境对有很高要求,忽视客观条件的限制,一旦达不到理想要求,就会造成失望、悲观。适应环境后,就有可能在学习、交往及情感上出现不和谐。大四学生,临近毕业时就对如何适应社会、找不到合适工作产生困惑,对如何适应社会产生心理压力。为了做好学生工作,就得解决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就需要我们学生工作者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来源的学生进行调查,结合其家庭情况、教育情况及社会情况进行分类分析,详细研究,以提高其自身素质能力为着力点,有针对性的找出应对措施,使得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环境,从而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

[1]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符平.浅析当代大学生的情感寄托问题[J].青年探索,2003,02.

[4]程肇基,谢旭慧.特困女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自我调适[J].青年探索,20003,02.

G455

A

1671-4288(2016)05-0094-02

2017-02-26

高连宏(1973-),男,山东青州人,潍坊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讲师。

孙延波

猜你喜欢
心理压力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基于BSTL与XGDT算法对多级别心理压力的评估
心理感受
通过图片看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