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诚可贵?“预设”价也高

2018-01-02 13:19潘结南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41期
关键词:意图预设孔子

[案例背景]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第十一册中的一篇文言文,也是小学生非常喜爱的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

文中涉及到地球与太阳之间距离一天是否变化的问题。其实,在地球上用肉眼是绝对观察不到太阳大小的变化的。我们在一天的任何时候,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都可以认为是距离太阳一样远的。两小儿所认为的远近,一个是眼睛的错觉造成的,而另一个认为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更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问题。

[案例纪实]

师:当孔子都不能决时,两小儿有什么反应?

生:笑。

师:你认为这两小儿是怎样的笑?

生1:嘲笑。

生2:讥笑。

生3:讽刺的笑。

师:究竟这笑是不是如你们所说的嘲讽的笑呢?大家听听老师读这一句话,听完后谈谈你的感受。(师范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当学生的体验违背文本价值取向时,教者没有采取生硬的说教,而是巧妙地创设了对比朗读,让学生在语感中去体悟。]

生:我觉得这笑是善意的笑。

师:你怎么有这种感受?

生:因为老师读的声音越来越小,而我们平常嘲笑人时语调会越来越高,就像这样。(生自己读,声调上扬)

[设计意图:将正确的价值观渗透到学生的心里,并辐射到实际行动中,真正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师:你真会听课,也善于思考。其他同学有什么想法?(生无语)老师很想听听你自己的想法。(学生思考)

[设计意图:当学生的思维停留在同一层面横向发展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生1:我觉得两个小孩就是淡淡地一笑,因为小孩子吗都很天真。

生2:我认为是苦笑,因为最后谁也没弄明白。

生3:我认为是无奈地笑,因为孔圣人也没办法了。

[反思:伊瑟尔说:“虽然作品中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在各时代并无变化,但人们发现的意义却不断地变化着。”因此,创造性理解就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生4:(小声嘀咕……)

师问生4:你似乎有话要说,能告诉我吗?

[设计意图:在学生渴望表达时,一定要给予他一个展示的平台,精彩的生成往往在沉默中爆发。]

生4:我在想,孔子为什么不编一个理由糊弄那两个小孩。因为他是圣人,连小孩的问题都回答不了,多没面子呀。

师:真不错。“学贵有疑”,哪位同学能帮他解答心中的疑问?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我这么做,正好满足了学生的这种心理。]

生1:孔子是讲究实事求是的。

生2: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师:你怎么知道这句话的?

生2:我们的《经典导读》书上就有。

师:对呀,我们实小就是经典诵读试点学校。同学们,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而最能代表民族特色的就是经典诗文。经典诗文中,蕴含着先哲们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让我们去诵读经典,去传承文明。

[设计意图:课堂与课外是相联系的,但课堂的空间与时间又都是有限的。因此可借助文本提供的语言材料,创设情境,唤起生活的联想,生成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认识,促成课内外联系。]

[设计理念]

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整合课内外学习的资源,让学生在充分的自主、有效的合作、积极的探究实践中,解读古文的意思,感受古文的意蕴,品味古文的特质。并且学习用现代的眼光审视古代作品,用发展的观点评价古代的人物。

[案例点评]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然而,不少教师简单地、机械地解读成“生成”,从而将“预设”完全摈弃。在这种“放羊式”的课堂里,任意生成、无谓争辩、纠缠不清、漫无边际的生发充斥着热闹的课堂,挤占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而我认为,预设和生成是没有轻重之分、优劣之别的,它们都应该为课的“顺利”和“完美”承担责任,都应该在课当中得到正确的诠释和有效的演绎。

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对“笑”的理解,如果仅仅停留在嘲讽的层面上,那么这种认识则是肤浅的,或者说是片面的。学生就可能把笑话孔子作为主旨去理解,就无法认识到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可贵精神。由于在课前我已对课堂作好充分的预想、预答、预测,所以我才会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而我明白如果单凭教师的“主观努力”,又会误入“请君入瓮”的预设。如何智慧地促进积极有效地生成?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师:请大家听听老师读这一句话,听完谈谈你的感受。

(师以欢快、活泼的语调,声音逐步压低去范读。)

正因为有了胸有成竹的预设,教师才有足够的智慧应对自如,才会收获精彩的生成:“善意的笑”“苦笑”“无奈地笑”……更可贵的是,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生成的生成,发掘出了文本的内涵。试想,如果没有课前充分的预设,学生对“笑”怎么会有如此深入,独特的感悟。

当然,我们也不能过于强调先前的预设,同时我们也不能过于追求课堂的生成,否则的话,就可能真的会陷入“无法把握”的境地而流于形式了。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是实现生成的必要途径,它们是辩证统一的。看来,教师既要备教案,更要备学案,而不至于在课堂上聽之任之,甚至手足无措。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现教师“平等中的首席”的地位。

总之,“生成”诚可贵,“预设”价也高,若想课精彩,二者皆入脑。

作者简介

潘结南(1970.06—),男,大专,多年来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意图预设孔子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燕山秋意图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