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国时期政府对阿克苏地区的水利措施

2018-01-02 10:31买买提·居来提
科学与财富 2018年31期
关键词:民国时期阿克苏地区水利

摘 要:历代政府都比较关注边疆地区水资源的开发以及兴修水利。本文通过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重新梳理民国时期阿克苏地区水利工程,管理,灌溉方式以及政府的措施等内容,了解民国时期极其缺水,生产工具,建设技术落后,资金缺乏的情况下政府如何管理和进行水利工程等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能够更加全面的掌握农村水利工程的基本情况,为目前南疆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民国时期;阿克苏地区;水利

“阿克苏”,维吾尔语意为“白水”因阿克苏河从境内流过,所以得名。阿克苏地区属暖温干旱气候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降雨量稀少,蒸发量大,气候干燥,光热资源丰富,是纯灌溉农业区,农业生产全依靠引水灌溉,水利工程尤为重要。但阿克苏地区对于全新疆来说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河流水源来自高山融雪。区内主要有阿克苏河,渭干河,塔里木河三大水系。有较大的河流16条,山泉沟60余处。大部分沿渭干河,塔里木河流势修渠,灌渠一般修于较高处,以便于灌溉,加之携沙沉积,形成以渠带田,灌居田中之势。

一、民国时期阿克苏地区水利概况

民国初期,水利制度方面延续清代的均水制,但采取的措施,水利技术,设备方面有了重大的变化。督办杨增新为缓解财政困难,粮食不足,无业游民增多等社会问题,于1915年倡导开渠垦荒,实行“振兴水利,开办垦务”的方针,倡导水利和农垦。民国28年(1939),阿克苏行政专员公署设建设处,其中由负责水利建设和管理及防洪等并负责水利纠纷的解决等事项。因此民国时期阿克苏地区的水利管理和渠道维修按地摊派,每年修渠所费工料及管理人员“劳金”按户灌溉面积分摊,此法在地区范围内较为普遍,按水摊派制度,把能灌一定数量土地的水作为一个单位,再把当年所费工料,按户摊派,不论贫富和种地多少,每户出人修渠。1950年废除封建“米拉布”管水制度。

二、政府对地方水利的措施

从 1912 年到 1949 年,新疆水利建设在杨增新和盛世才时期发展较快,金树仁时期水利建设环境因战乱遭到破坏。杨增新和盛世才时期兴建的一批水渠,水库,水坝等水利灌溉工程适应了新疆绿洲农业干燥少雨的气候特点,对当时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边疆地区的稳定产生了重要作用。杨,金,盛他们根据新疆的地理条件,气候环境和水资源状况,从新疆实际出发,在天山南北兴修了一批灌渠,水库,水坝等水利灌溉工程,水利工程的规划和设计,资金来源,水费的征收,水利管员的培养等问题。尤其是修建灌渠,水坝等小型水利工程适应了新疆绿洲农业干燥少雨的气候特点。

1.杨增新时期采取的水利措施

“开渠垦荒”和创办阜民纺织公司,是当时杨增新“振兴实业”的两项措施。他在民国初年督新期间,新疆经济没有多大变化,各族人民依然过着贫困生活,农牧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其他行业依然如故,所以,“土地富厚而社会穷困”是新疆的一大特色。当时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要地位,仍然处于自然经济状态,一般地说,天山南路以农为主,天山北路则农牧并重。生产力低下,生产方式落后,各族人民继续过着穷困生活。

据谢彬的记载:“哈得尔所开坎儿井水流甚大,日可灌地20亩,昔日戈壁滩上,今开果园数十亩,蔚然成林” 。哈得尔组织施工共开挖坎儿井10道。库车飞机场和下马尔巴克西戈壁滩上仍有坎儿井遗迹。民国5年8月16日(1916),《指令沙雅县知事李溶禀报县属渭干河勃榜辆坝修渠情形文》中:“南疆臣民籍公苛派向来有此积案,沙雅县渭干河勃榜树南两处河堤每年修理经费三千两,由户民摊派,地方各头目痞棍明分中饱,转至穷民受累…”》 ,到民国28年(1939),该县有干渠30条,支渠53条,长1058千米,灌溉面积176382亩。民国时期,沙雅县的水利建设,挖渠,防洪用工摊派给农户,分水时征收银两,粮食,牛羊等,这也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民的赋税劳役和经济负担。

经过七年左右的时间(1915—1921),杨增新先后在全疆南北各县城所修筑的渠道,能灌溉土地达百余万亩。在这些地区开渠垦荒成效最为显著的有10个县,其中以莎车县为最,堪称新疆全省之冠。能灌溉土地106100亩。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是一个不少的成绩,在客观上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其粮食产量也有所提高。关键是水利起了作用。所以,杨增新的“开渠垦荒”,在新疆近代历史上应当给予一定的地位。

2.金树仁时期水利措施

民国十七年(1928)年,金树仁继杨登台执政。在他主政的五年中,原有杨增新时期的新疆财政金融危机到来金树仁时期更加严重,财政亏空累计达162278194元。经济困难相当严重,据统计,当时新疆的耕地面积有1143万余亩。其中民国4年(1915),金树仁任阿克苏县知事,组织农户挖成阿瓦提新渠一条,水源丰富,开荒0.67万公顷,安置农户1725户③。

民国20年(1931),在阿瓦提县司迪克桥西挖大渠一条,“开荒安户50嗣,因支渠沙填,民移迁徒”。④民国二十年(1931)以后,因战乱造成土地荒芜,水利失修,农业生产急剧下降,耕地荒芜达680万亩,粮食产量聚减,牲畜数量减少,农村呈现出一片饥馑惨相。所以根本没有新的建树,新疆的经济文化也没有新的发展。他不但没有采取有力措施医治它,反而实行暴政,无视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几乎把钱都用于军事支出上。为了弥补财政亏空,金树仁采取了两种方法:一是整顿税务。二是大量印制钞票。

1930—1933年的战乱,使新疆社会遭到严重破坏,北疆農村90%成为一片焦土,南疆的农村也有50%变为废墟。有一半以上的土地荒芜了,前期兴修的水利设施也同时被破坏。

3.盛世才时期采取的措施

盛世才执政初期,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生活和生产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而主要是恢复农牧业生产,整顿财政等方面。

恢复农业和畜牧业生产:

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实施农村救济,全面动员努力春耕。机关职员,教师学生组织宣传队,动员农民恢复春耕生产。各地政府扩大春耕生产,安置逃民作为首要任务。1934年省政府为了救济农村,恢复农业生产,给农民贷籽种2000多万石,耕牛1400头,马2000匹,发补助费一亿两省票,因而农业生产有所恢复。在耕作方面,引进了苏联较先进的技术,开始使用农业机械。各类农机2500台左右,开办各种农业试验场,栽培技术进行改良。还举办农牧讲习所,培养农牧学员27名。除此之外,为解决农业灌溉,政府开始注意兴修水利。

不管是进行什么工程都需要财力所以他整顿财政金融,地税,关税,银行和支出投资落实的监管特别重视,向苏联学习,邀请专家对新疆的财政金融制度进行改革和整顿,进行比较系统的管理。这方面不同与杨增新和金树仁,盛做到了杨,金做不到的工作,因此得到一些成效增加财政收入,改善民生。反而金树仁不顾当时新疆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状况,把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用于军事上,加重政府和人民的经济负担,基本上为新疆人民做不了什么好事。所以金树仁执政五年,一半时间是在战乱中过度,而且自己也没有重视农牧业的发展,根本就没有机会进行兴修水利。因此各执政者主政新疆的各项具体政策和关注的焦点不同,而带来的结果也不同。

以上实事我们可以总结到,从全疆尤其是从南疆的地理位置,气候来看,各县降雨量少,水资源缺乏和紧张。民国时期,主要利用天然水资源通过分水闸引入土渠灌溉农田,由于生产力落后根本没有利用地下水进行农业生产的水平,灌溉方式比较简陋。具有由于水利施工和资金大都由农民承担,主要靠人力,生产力水平低,生产工具簡陋和落后,缺乏资金和科学技术等原因,兴修的水利工程全是土渠渗水多利用率低,无永久性的水利防洪灌溉工程和大型畜水工程的特点,因此每年用木三角架,树枝,草皮或石块修建10~20条临时防洪顶坝和条坝,修复被冲毁处,加固危险处,当地农民持积极态度配合当地水利管理部门出力,出资参与各种劳务,保护沿河的农田和农作物,减少水灾对农业的破坏和经济损失。但大型水利储水工程,如:克孜尔水库,库车县跃进水库,渭干河管理处帕满水库,新和县五一水库,沙雅县大寨水库等大型水利工程都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设计,投资修建的。

三、民国政府的水利措施给当地社会的影响

民国时期在政府的关注和采取一些有效措施的影响下,阿克苏地区的兴修水利工程得到一定的发展。主要影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虽然水灾也不多,但一场大雨,暴雨之后,有时引发河水暴涨,堤坝决口,洪水形成水灾,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农业生产,引水灌溉工程造成损失,并引发兴修水利防洪工程的进行。

第二:水利工程规模越来越扩大,在杨增新,盛世才时期在资金不足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的情况下,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灌溉和保护农田提高粮食产量。

第三:由于水资源缺乏很多地方的荒地未能得到开垦,兴修水利工程开垦荒地扩大农田,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农业和水利技术。

第四;随着人口的增加产生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制约了农牧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好多农田开始盐碱不能耕种,需水多的农作物不能种植农民开始越来越贫穷,此外水利建设技术的简陋,有些开渠工程不到位,加重了人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关注农牧业的生产和兴修水利,解决缺乏水资源问题。

第五:由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水资源缺乏和紧张等原因,每年在民众之间,县与县,乡与乡之间,民众与地方官吏之间发生了争水纠纷影响社会安定,有时造成了人员伤亡,这些问题也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破坏了社会稳定秩序,水利工程的进行在一定程度上使争水纠纷得以缓解。

结论:

从上述的内容可以看出民国时期阿克苏水利工程的特点主要是修筑旧渠,挖井,虽然开新渠但规模不大,技术落后,没有永久性的水利工程等。

民国时期,实行的封建土地制度,土地和水资源的分配不合理,引起纠纷。主要利用天然水资源挖土渠灌溉农田,由于生产力落后根本没有利用地下水进行农业生产的水平,灌溉方式比较简陋。 政府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到位,水利施工和资金大都由农民承担,主要靠人力,生产力水平低,生产工具简陋和落后,没有大规模的,永久性的水利工程。因此导致很多土地得不到合理的开发,粮食产量少,农民贫穷。

研究民国时期阿克苏地区的水利,加强水利工程的策略研究和防洪,灌溉,保护农田以及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粮食产量,造福人民等很多方面给我们提供借鉴和经验,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增新.补过斋文牍[M].台北:文海出版社印行,民国54年12月

[2] 倪超.新疆之水利[M].商务印书馆发行,民国三十七年初版

[3] 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著.新疆简史[M].第三册,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

[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辑委员会.新疆通志?水利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8

注释:

① 谢彬《新疆游记》,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第35页

② 沙雅县史志编辑委员会编,《沙雅县志》,新疆人们出版社.1995第207页

③阿克苏地区地方志编辑委员会编,《阿克苏地区志》新疆人们出版社2008,第669页

④陈慧生,陈超:《民国新疆史》,新疆人民出版社,乌鲁木齐2007,第314页

作者简介:

买买提·居来提,新疆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16级中国少数民族史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民国时期阿克苏地区水利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基于NDVI的干旱区绿洲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分析——以新疆阿克苏地区为例
民国时期新蔡的圩寨
民国儿童图书馆的发展及其当代启示
民国时期媒体问题应急管理的特点
浅析民国时期“宛西自治”的历史背景
自然灾害对阿克苏地区农业影响的分析
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普通班《汉语》教材现状分析——以阿克苏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