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派京剧《江姐》中《红梅赞》选段的唱腔分析

2018-01-02 10:40罗殷
戏剧之家 2018年32期
关键词:程派江姐唱腔

罗殷

【摘 要】京剧《江姐》是2001年创作的程派新剧,由程派艺术家张火丁担纲主演,反响热烈。本文以其中经典唱段《红梅赞》为例,分析其唱腔的特点,并提出一些浅薄的想法。

【关键词】程派;京剧《江姐》;红梅赞;唱腔

中图分类号:J8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2-0011-01

京剧《江姐》是2001年创作的程派新剧,由程派艺术家张火丁担纲主演,歌剧《江姐》的剧作者阎肃再写京剧江姐剧本,戏曲音乐家万瑞兴为其创腔。京剧《江姐》的唱腔以歌曲《红梅赞》统领全剧,首尾相应,并贯穿始终 [1],其节奏动态与歌剧同步协调,旋律恰到妙处地添加了歌剧元素,产生相似的熟悉亲切与相异的奇特疏离的综合效果,达到了一种既经典又新鲜的效果。[2]

因歌剧《江姐》已经成为中国人心中永恒的经典,尤其是《红梅赞》《绣红旗》《春蚕到死丝不断》等唱段。引用经典旋律比创造全新唱腔更省力,而且更受人关注和喜欢。《红梅赞》是歌剧中的经典唱段,又被贯穿在这出戏中,笔者以此段为例,试作音乐分析。

《红梅赞》是江姐去华蓥山之前,在重庆码头上唱的,表达了对革命的热忱和希望。万瑞兴给这一段创腔用的是四平调。四平调定弦、过门与二黄相同,行腔风格与二黄相似;而落音与西皮相同,节奏、某些音程跳动与西皮相似。因此,它兼备二黄和西皮的性格。既有二黄的流畅平滑,又有西皮的活泼。因此,四平调能表现多样的感情,在许多传统剧目中都有运用,如《贵妃醉酒》中的四平调委婉缠绵;《锁麟囊》中的娇柔任性;《乌龙院》中的闲散轻佻;青风亭》中的苍劲急切;《红楼二尤》中的含情脉脉,等等。在此表现江姐革命斗志高燃,坚信未来的光明,用二黄不够坚定,用西皮则欠缺抒情。相比之下,兼备二者性格的四平调就再适合不过了。除了情感因素,还有唱词因素。此段的唱词夹杂着六字句(红岩上红梅开),七字句(千里冰霜脚下踩)和五字句(香飘云天外),还有一个重复句(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这正适合四平调的一个特点——“曲调和节奏的变化甚为自由灵活,不管多么复杂和不规则的唱词,都可以用四平调来唱。”[3]情感和唱词两个因素都决定了“红岩上红梅开”一段用四平调最合适。

此段过门由西洋弦乐组开始,京胡在第三小节加入。这是一个典型的四平调过门,也就是二黄原板过门,以52为骨干音,曲调进行以级进为主,并有二黄原板典型的伴奏语汇。

纵观整段唱腔的落音,第一,第三和第四个下句落Do,都是规则的四平调下句落音;第二和第五个下句落Sol,落音有了变化。第二个下句“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第一个“开”字落在偏音7上,紧接着重复一次“向阳开”,以此来发展唱腔,形成一个小的拖腔,落在5上。

第五个下句“高歌欢庆新春来”,“来”字也是先落在偏音7上 但是这里没有和歌剧一样将“新春来”重复一遍,而是直接在“来”字上安了一个程派大腔,落在5上。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个唱段中经典旋律“红梅花儿开”的应用,把它与原歌剧唱段旋律对比来看,二者之间只有细微的差异,这样既能使听者感觉到熟悉,又削弱了原曲的歌味,加强了戏味。

在传统戏中,有些四平调原板频繁地使用这样一个曲调,第一个常用在上句,落音2;第二个常用在下句,落音1。这个唱段中,除了落音在5上的两个下句,其余下句都用了第二个曲调,而且每句还有所不同。或歌剧唱段中,每一句词都起于强拍,落于强拍,所占的小节数没有什么变化,词曲位置的关系上,句与句之间的差别也很小。这样一来,即便旋律写得再抒情,激动,还是略显呆板。这一不足之处在京剧唱腔中就能得到很妙的处理。二黄腔的唱词通常起于板,落于板,这同歌剧的唱段一样。而四平调的唱腔和唱词都可以较自由地处理。这一段中,每一句都落在板上,有三句闪板起,形成切分节奏,这样的处理,在旋律风格较稳重的基础上,从节奏方面增加了动力感。整段的唱腔由较长的乐句开始,渐渐紧缩,由“红岩上红梅开”一句占五板,到“唤醒百花齐开放”一句仅占两板,有弛有张,层层推进,到最后一句“高歌欢庆新春来”再放宽,像急流突泻。安一个典型的程派大腔,密与宽的音符交错出现,同音重复用近似顿音的唱法,赋予曲调推动力。整个唱段的曲调与歌词内容紧密结合,充分表现出江姐迫切奔赴革命前线的心情,和对革命光明的前途的坚定信念。这是京剧的板式变化的优势,在情感宣泄方面比歌曲更进了一步。创腔者煞费心思地将唱腔和程派演唱的特点结合,创造出了一个与众不同而且光彩照人的“江姐”。

张火丁在唱念的字音方面基本是走样板戏的路子,舍中州韵,而用标准的普通话音,“脚”“何”“百”“歌”“春”等字没念上口字音,“千”“心”“齐”“新”等字没念尖字音。人们一般感觉,女子念中州韵显得柔弱娇媚,大多是封建制度压迫下的女子,这不适合表现新时代刚强的革命人物。演唱方面承袭了其恩师赵荣琛的音色,即程派弟子中音色较为明亮的一支。这样一来,善演悲剧的程派也能塑造英雄人物。

总的来讲,京剧《江姐》从一些方面抓住了京剧的本质特征,在创腔上是成功的。但是,作为一个传统的京戏迷来说,觉得它仍有不足的地方。

同八大样板戏一样,《江姐》中也用了西洋乐器伴奏。如《红梅赞》用了弦乐组;《绣红旗》用了双簧管;《春蚕到死丝不尽》用了定音鼓;《假意儿梳头窗下坐》用了长号;《看长江战歌掀起千层浪》用了小号……这些乐器在唱段中大多只用于过门和间奏,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则成为给唱腔伴奏的主要乐器之一,一直贯穿在唱腔中。

对西洋乐器的使用,京剧界一直存在着争议。这出剧的演出也有不用西洋乐器的版本,如此看来,制作方也在探索发展京剧的途径。笔者认为,西洋乐器的运用是现代京剧的革新。不可否认它能使戏曲音乐更有戏剧性,但是也产生不少问题。首先,西洋乐器演奏不出京剧的韵味,如低音拨弦把曲调的重音都规整化:2/4拍每小节第一拍强(板),第二拍弱(眼);4/4拍每小节第一拍强(板),第二拍弱(头眼),第三拍次强(中眼),第四拍更弱(末眼)。而且“每拍的前半拍比后半拍强,这种强弱位置是节拍重音的正规循环,是一般的音乐规律,但京剧音乐则是逆行其反,改每拍的弱音为强音,产生一种为别的音乐所不具备的‘独特风格的音乐。”[3]更为甚者,西洋乐器的音响反客为主,盖过了京胡、阮等乐器。因此,笔者认为,类似上述情况的所谓京剧,只能算是京剧音乐风格的歌剧,这种京剧音乐风格也只是外壳,不能传其神韵。京剧自有一套表现戏剧情节的音乐发展手法,用西方戏剧音乐的手法来表现,就会损失京剧的韵味。即使用也要分清本末,如生旦净对唱“假意儿梳头窗下坐”一段,过门前长号断奏6543下行四音列,准确地表现出江姐与敌对峙的紧张气氛;又如程派新戏《白蛇传》中南梆子“许郎夫他待我百般恩爱”一段,巧妙地将西洋木管乐器用于过门之前,既表现了西湖畔雨蒙蒙白许恩爱的情调,此二者没有丢失京剧的韵味。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将其发扬光大是京剧工作者和戏迷共同的心愿。当今,有很多音乐家都在尝试着发展和运用它;京剧具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它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它,割舍不掉。这二者之间存在着矛盾。发展意味着改变,有些戏迷不愿看见京剧改变,他们不是迂腐,而是守旧;他们不厌其烦地听京剧不是为了学到什么知识,也不是为了了解什么事情,只是想一遍又一遍沉浸在那股“味儿”里。发展和戏迷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还待思考和探索。笔者也是一个比较“守旧”的京戏迷,尤其程派青衣。见程派有此发展,十分高兴。但从文化艺术保留和传承的角度,又忍不住发表一些议论。如有草莽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程派江姐唱新声—访戏曲音乐家万瑞兴[EB/OL].http://scopera.newssc.org/system/2009/03/26/011726516.shtml.

[2]刘吉典.京剧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447.

[3]张再峰.谈京剧音乐的“味儿”[J].中国京剧,2001,(4):48.

猜你喜欢
程派江姐唱腔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江姐的信使 :一生无悔的选择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
声腔、音色、审美:京剧程派“云遮月”唱法之分析
“江姐”大战“鼠小弟”
以字催声以气催情
——随钟荣老师学习程派艺术的点滴体会
如果春天去看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