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中国传统“和文化”

2018-01-03 22:57钟澳
小说月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和为贵天人合一文化

摘 要: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要件,也是贯穿于中华传统文明发展当中的一条主线,在传统社会中作用于社会运行的各个方面,成为维护中国文明传承的重要因子,和文化有很多的表现形式,当中,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和为贵的价值观最具代表性,由这两个维度切入研究中国传统“和”文化,有利夯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事业。

关键词:“和”文化;天人合一;和为贵

中国传统“和”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多层次文化体系,主要表现于本体论和价值伦两个层面,就本体论层面而言,“和”是一种宇宙万物运行的基本法则也是古人宇宙观的承载。将“和”的法则投射到人类社会当中是其在价值论层面上的体现,人类社会当中和的实质是在人自我身心调和的基础上,人与人、人与外部世界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过程当中所形成的经由某种共性而产生联系而实现共同沟通,相互交融,相互运动的形式。“和”文化在传统社会中作用于社会运行的各个方面,成为维护中国文明传承的重要因子。中国古代长期处于小农经济时代,面积广阔,历史悠长,虽也有过分裂与纷争,能在数千年时间内大部分都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与以和文化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直接的联系。

1 概说“和”文化

和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文化的集中体现,相比信奉弱肉强食丛林法则的西方文明,中国人相信只有保持人与人、人与天地的和平共处,才能更好的减少对立冲突的产生。“和”字最早见于甲骨文与金文当中,将“和”上升到理念层次的的是春秋时期的史伯,他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和”逐步演化成了一种社会规范和价值追求,内在的包含了和谐、协调、和平、平和等意蕴。道、儒、墨家的思想资源中都有所述及。如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墨家的核心思想是 “兼爱”、“非攻”,儒家阐发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并在此基础上构筑了出了家国同构的政治思想。

本文认为和的实质是人与自身、人与外部世界之间拥有的建立在一定内在统一性基础上而形成各式各样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正向矛盾运动,具有本体论与价值论的双重意蕴。和不等于同,同所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同一性,以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如果系统内部所有的要素都完全一样,相互间只存在共性而无差别性的话,系统就会失去活力而不再运动变化与发展,并走向衰亡。在和文化的语言体系当中,这样的情况被描述为“和而不同,同则不继”,因而和文化内在的体现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当中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也表现出了显著的系统性特征。在古代社会中“和”文化主要表现在“天人合一”宇宙观与以“和为贵”价值观两个方面。

2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支撑,在先秦时期的宇宙观里就有了人们要敬天、畏天、效法于天的天道思想,这说的是人们要依据宇宙天地的运行法则来从事各种活动,此时天的位置居于人与至上的自然之间,在人效法自然的“上行”与自然法则作用于人类社会的“下达”之间起到类似中介的职能。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天的位置急速上升,成为了具有本体论地位与能进行价值判断的至上性存在。董仲舒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上提出了“天人感应”思想,他提出天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因其内在的统一性致使天人之间能相通,进而交相感应,他指出如果代表天来管理国家的统治者为天之子也即天子,他们的行为必须符合天道的标准,否则如果在治国理政时违背了仁义的原则就会引来上天的报应,出现天灾;如果政治昌明,百姓安居乐业则天会示现祥瑞之相以表鼓励。董仲舒的天人相应思想源自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客观上既强化了统治者作为天的“代理人”来管理国家的政治合法性,又以天的神秘力量来警示统治者,促使其在天的神秘力量的震慑下,能施以仁政,成为明君。天人合一思想在汉代以后還被承继到后来的朝代中,为中国封建统治所用,成为主流的官方政治思想。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和文化为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论基点,经过儒家的包装及运用,成为维护历朝历代封建统治的核心思想,贯穿到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对普通民众而言,“天人合一”的思想主要表现在“天时、地利、人和”上,这说的是人们如果要成就某项事业或让某事能够顺利进行,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这三大必要前提做保障,天时与地利是人们在做事时的外部自然环境要能够对事物发展起到正面的推进作用,而“人和”在这个成功“三大前提”当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指的是人与自身、人与外部世界的协调与和平相处,是人自己处于身心统一,内心平和稳定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下,人能激发出很大的能动性,使自己的实践能力大大增强。“人和”还表现为人与他人在交往过程当中,因为相互间有内在的一致性,如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共同的兴趣爱好等,这些内在的一致性使人与人之间有了交往的中介与桥梁,又保持了各自的个性,这样能形成正向的合力促进人们的交往和事业的发展。

3 “和为贵”的价值观

“和为贵”的思想,出自《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也即在封建等级社会,人们要以礼的要求来调整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和的状态是人与人之间承现出来的相互间和平、和谐和包容的良好状态,这样的状态是儒家所推崇的最好的社会形态。钱逊先生认为“和为贵”的思想,包含有丰富的内容它代表了一种哲学思想,也代表了一种道德思想它既是对宇宙万物本质和规律的一种认识,也是给人们指出了人道追求的一个理想目标,同时它也还包含了一套致和之道。[1]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和”在本体论与价值论两个方面都被赋予了意义。

从价值论的角度看,和所代表的是一种价值标准,儒家认为,君王应以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再将这样的标准扩大到整个社会范围之内,使符合礼的标准的思想和行为成为社会各阶层人们的行为规范,要达到礼的要求,人们就要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将自身的行为置于礼所框定的范围之内,当人们普遍能做到礼的要求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就会减少,人们在不同的社会场景当中以与自己身份相适应的适当的方式来行为与做事,这样能君以君的标准来行事,臣以臣的标准来行为,达到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人们在封建等级制的约束下,各司其职,各行其事,不越级,不逾矩,社会就会自然而然的呈现出和谐、融洽和稳定的状态,这是社会的理想状态。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当中也表达出类似的意蕴,即人们之间要相互团结友爱,互助互利,如果人们都将和视为一种较高的价值追求,人与人之间会减少很多矛盾纷争和战争,这样的社会才能真正带给人们幸福。儒墨二家虽然在很多方面的观点都是有分歧的,但在将和看作社会的核心价值追求这点上保持了某种一致性。

当今中国正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政治昌明,经济文化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富强。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从现在到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这是越来越接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阶段性目标的时期,同时也要意识到,中国目前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所面临的诸如贫富差距过大,资源配置不均以及各类生态问题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则会使人民内部的矛盾加剧并使社会风险激增,在此时,我们可以尝试回头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脉络中去寻求那种能够跨越时空界限而为今所用的优质思想资源,中国古代的和文化当中饱含了很多能促进社会成员和睦相处,解决社会问题和调和社会矛盾的理论思想与实践经验,将其进行全面审视与评估后,筛选出具有与时俱进品质的内容,再将这些内容进行现代化的升级改造与体系化建构,形成兼具创新性的新的和文化理论体系,将有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参考文献:

[1] 钱逊,论道“和”道德,道德与文明,1997.05

作者简介:钟澳,女,汉,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讲师,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就职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遂宁 629000)

猜你喜欢
和为贵天人合一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和为贵
好好先生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