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敦煌民间神庙戏场文献研究
——基于清代卫所及移民视角的分析

2018-01-04 08:31
民族艺术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香火山神神庙

王 萍

清代敦煌民间神庙戏场文献研究
——基于清代卫所及移民视角的分析

王 萍

有清一代,随着大量移民的迁入,内地民俗信仰、神庙演剧等被带入敦煌,促进了敦煌民间演剧逐渐走向繁盛。由于神庙戏场的特殊性,其在一定程度上亦反映了清代敦煌民间信仰的基本情况。分析其特点大致有四:时间上清初神庙戏场建设与敦煌卫所建置、移民迁置有直接关联;空间上以正祀神祇为主的神庙及配祀戏场主要建在卫、所、县中心区域;神庙演剧基本都在民俗节庆、庙会期间举行;乡村神庙演剧以崇祀农业神祇为主。

敦煌;神庙戏场;文献研究;清代

敦煌自雍正初年至乾隆中期,先后设沙州所、沙州卫、敦煌县,并从甘肃各地迁大批移民于沙州一带屯田定居。随着大量移民的迁入,内地民俗文化,尤其神庙演剧等被带入敦煌,促进了敦煌民间演剧逐渐走向繁盛。同时,由于神庙戏场的特殊性,一定程度上也藉此反映了清代敦煌民间信仰的基本情况。

然而,作为承载、传递民众信仰重要的文化载体,民间神庙戏场这类最贴近民众日常生活的文献资料,素来被排斥在历史典籍之外,即使地方志中也难觅其踪。吕钟《重修敦煌县志》写道:“祠庙寺观”均“为敦煌寺庙志最著者”“此外尚有各乡之坊神庙约百余处。缘敦煌由内地五十六州县迁来,每坊止少有一庙,为一坊居民报赛、集会之所。规模较小,不录著也。”[1](P141)显然,涉及民众日常生活的文献资料难入地方贤达之法眼。

下面,本文根据地方志、戏曲志及其他文献资料,希冀通过民间神庙戏场这一视角,对清代敦煌卫所建置及其移民的民间信仰、戏剧展演,包括不同区域、不同历史时期民俗特征等的探讨,以阐明卫所建置及其移民对清代敦煌民间信仰、戏剧文化建构带来的深刻影响。

广义的神庙,一般指“神祇居住的建筑或祭祀神祇的建筑”[2](P671-672)。通常,由于宗教观念、文化背景不同,神庙建筑形制差异很大,如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观念不同,神庙形制不同。当然,这主要是从建筑角度来说。实际上,神庙内涵十分丰富,涉及问题复杂,鉴于本文所论重点不是讨论神庙概念,故此这里不多赘述。本文所指神庙,主要指广泛存在于民间,且源于中国古代自然、神灵崇拜,在民间以祭祀神鬼、从事民俗信仰为主要活动的公共性场所,如庙宇、祠堂、道观等,也包含佛教寺院在内。

神庙戏场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一种十分重要的剧场形式。它以主体建筑——神庙祭祀仪式的功能、目的为核心,演出活动以体现仪式主体敬神娱神、沟通人神,代神宣教等为本质特点。[3]刘念慈曾指出:中国“舞台的建立都与寺庙有关,有的舞台,本身就是寺庙建筑的一部分。”[4](P7)总的来看,民间神庙戏场有两种,一是专为神庙所建的配祀戏场,一是直接在神庙进行展演的场所。为方便论述,文中将前者称为神庙配祀戏场(简称:配祀戏场),后者称为神庙展演戏场(简称:展演戏场)。在清代敦煌民间两种展演空间形式都有。

(一)神庙配祀戏场

在古代“配祀”指贤达者或有功于国家文化的人,去世后附祀于庙,与天地神祇或祖先、伟人等一并受祭,或曰“同受祭飨”。如天子为崇扬他的先祖,使之与天同享;又旧时祭孔时,附祀颜回、曾子、子思、孟子及历代以功臣祔祭在帝王祖庙等。“配祀”近义词有“从祀”“祔祀”等。《新唐书·礼乐志》(卷十五):“孔子为先师,颜回、左丘明以降皆从祀。”可见,“配”“从”“祔”都有配合、配备、从祀主祭的意向。

据《中国戏曲志·甘肃卷》记载,有清一代敦煌神庙配祀戏场有9座,始建于清初雍正三年,延续到清中叶。

由表1中可以看出,9座配祀戏场,除“敦煌北会馆戏台”外,其余8座先后是城隍庙、武庙、大佛寺、八腊庙、老君庙、文昌庙、行宫庙、老庙的配祀戏场,而且都是实体建筑的戏楼或戏台。

表1 神庙配祀戏场[5](P563—592)

(二)神庙展演戏场

“神庙展演戏场”指在神庙或周围空阔处临时搭建简易舞台进行戏剧展演的表演场所。实际上,在神庙(包括寺院)及其周围比较宽敞的空地进行戏剧展演,自古有之。宋人钱易《南部新书》载,宣宗大中年间(847—859),“长安戏场,多集于慈恩;小者在青龙,其次荐福、永寿寺。”[6](P67)这四个寺院就是演出观赏的主要场所。

根据文献记载,[7](P330-346)敦煌新城自雍正三年(1725)筑城以来,在县城中心区域陆续建神庙32座,其中经常祭祀演剧的神庙有17座,这些神庙都是以崇祀神灵命名,它们既是民间祭祀的空间,也是娱神演出的场所。具体列表如表2:

表2 县城(含郊区)神庙戏场[7](P330-346)

庙观名称位置修建年代祭祀活动廒神庙在今南关粮站院内东侧,坐北向南,庙对面建戏台一座不详每年农历七月二十六日为廒神庙会,便开始征粮入仓,演戏三日。

表2所列17座神庙,每年节庆、庙会都会在其中举行戏剧展演活动。

除上述县城中心区域神庙直接演戏外,乡村神庙祭祀演出也十分普遍。雍正年间将甘肃五十六州县移民迁入敦煌,他们带来自己家乡神灵的同时,在定居各坊大兴神庙建设,以至于“每坊止少有一庙”[1](P141),且“坊坊有庙,庙庙供神。”[7](P328)据统计,乡村坊神庙在庙会期间经常祭祀演戏的多达39座。列表见表3。

神庙是民间具有悠久历史的民俗活动场所,娱神演戏是神庙主要的功能之一。表3中39所神庙是以移民来源地命名的,这里既是神庙祀神空间,也是民间戏剧展演空间。

表3 敦煌乡村各坊间神庙戏场[7](P328)

庙观名称修建年代祭祀活动东北隅神庙岷州庙雍正年间岷州迁户在此所建祭祀关公、石佛像、山神、土地、牛、马、虫王,坊神庙会,香火祭祀,多在正月演大戏。洮州庙雍正年间洮州(今卓尼临潭)迁户在此所建祭祀关公,香火祭祀、演戏。南台大庙雍正年间外地迁户在此所建祭祀关圣帝君、娘娘洞、山神、土地、牛、马、虫王,香火祭祀、演戏。西龙王庙雍正年间供四龙王。农历二月廿八,冰消开河,民间称“开河会”,演戏三日。礼县庙雍正年间礼县迁户在此所建祭祀山神、土地、牛、马、虫王,香火祭祀,多在正月演大戏。金县坊雍正年间金县(今榆中)迁户在此所建同上。太阳宫雍正年间祭祀太阳神。农历十一月十九日香火祭祀太阳神,演戏三日。盐茶庙雍正年间盐茶(今天海原县)迁户在此所建祭祀山神、土地、牛、马、虫王。农历二月初二香火祭祀土地神,演戏,赶坊神庙会。华亭庙雍正年间金县(今榆中)迁户在此所建祭祀山神、土地、牛、马、虫王,正月至二月多演眉户戏、香火祭祀。陇西庙雍正年间陇西迁户在此所建祭祀风伯雨师、牛、马、虫王,活动同上。宁远庙雍正年间宁远(今武山)迁户在此所建祭祀关公、山神、土地神,活动同上。秦州庙(又名秦州户庙)雍正年间秦安(今天水市)迁户在此所建,又一说秦州庙就指县城秦州户庙祭祀财神、山神、土地、牛、马、虫王。农历四月十五多在秦州户庙演戏三日,香火祭祀。固原州庙雍正年间固原迁户在此所建祭祀山神、土地,香火祭祀,演戏。成县庙雍正年间成县迁户在此所建祭祀山神、土地、娘娘殿,活动同上。转渠口庙雍正年间建祭祀关公、财神、山神、土地神。农历九月十三,香火祭祀,献牲,演戏三日。五圣宫庙雍正年间建祀供五瘟神、牛、马、虫王。农历九月初九,在该庙多演眉户戏,也演大戏,香火祭祀。阶州庙雍正年间阶州(今武都县)迁户在此所建祭祀山神、土地神、三官、娘娘殿。坊神庙会。农历九月初九演大戏或眉户戏,香火祭祀。

庙观名称修建年代祭祀活动西北隅神庙土塔尔庙雍正年间建祭祀关羽、龙王、山神、土地神(有土塔一座)。坊神庙会。农历八月秋收后多演戏,民间称秋台子(庙会),香火祭祀。羊头庙(又名羊汤庙)雍正年间建祭祀山神、土地神。农历二月初二香火祭祀土地神,演戏三日。安定庙雍正年间安定(今定西)迁户在此所建祭祀山神、土地神,香火祭祀,演戏,年节安定坊社火,以“旱船”为最出名。泾州庙雍正年间泾州迁户所建供三官、财神、观音洞、牛、马王,香火祭祀,祭土神,演戏三日,正月十五社火尤盛。

清代敦煌民众“多迷信”,以“崇尚鬼神,建祠庙,视为无尚功德”。[1](P112)据文献记载,敦煌民间补修、重修、新建神庙者“达一百二十七座之多,其中城镇(含郊区)三十三座,农村九十四座,庙宇之多亦是河西诸县之首。”[7](P328)我们统计,仅以表2、表3所列经常在庙会举行演剧的神庙就有56座。综合分析以上资料,我们发现,清代敦煌神庙戏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时间上清初神庙戏场建设与敦煌卫所建置、移民迁置有关联

雍正初年,清政府将敦煌由所升卫,使其结束了自明废弃以来二百多年旷无建制的状态,同时,安置甘肃五十六州县民户迁入敦煌。这些,无疑都是十分重要的事件。古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当军事建置、移民安置完成后,官方首先推行的是具有安抚教化意义的文化政策,而迁居敦煌新地的移民百姓也需要精神依托安顿心灵。因此,这种情况下,应该说,修神庙、建戏场是官方和民间共同的诉求。纵观清代敦煌神庙配祀戏场和展演戏场建设情况,毫无疑问,以雍正年间建造为多。

由表1可知,雍正年间(1725-1730)敦煌连续修建4所配祀戏场:“敦煌县城隍庙戏楼”“敦煌县北台武庙戏楼”“敦煌大佛寺戏楼”“敦煌八腊庙戏台”。

表2所列神庙展演空间有17座。其中建于雍正年间的有8座:“关帝庙”“马王庙”“牛王庙”“龙王庙”“蜡庙”“西云观”“龙王庙(又叫西龙王庙)”“(南郊区)金花庙(又叫兰州庙)”。作为祭祀演出的主要场所,这些神庙每逢庙会都有祭祀展演活动。

表3列神庙39座,全部是雍正年间移民迁户所建,其中有甘肃迁户建造的,也有青海、宁夏迁户建造的。当然,甘肃迁户所建神庙占了大多数。总之,移民在定居敦煌的同时,将迁出地的民间信仰及戏剧文化传播到了当地,这不仅强化了迁出地移民的地域认同感,也强化了他们信仰、风俗、审美等的凝聚力。

敦煌第二次行政建置变更在乾隆年间。乾隆二十五年(1760),沙州卫升敦煌县,隶属安西直属州。虽然,这次也是比较重大的行政机构变更,可是由于没有涉及移民问题,所以,无论神庙还是戏场都没有出现如雍正时期的建设高潮。但是,仍然还有建设,而且持续到清中叶。

表1所列乾隆年间修建配祀戏场有2座,即:“敦煌县老君庙戏台”“敦煌县文昌庙戏台”。表2列17座神庙,乾隆年间有“(北郊区)行宫”“孤魂庙”2座。嘉庆年间建“火帝庙”“老君庙”2座,道光年间再建“上卫户庙(东郊区)”,其余4座建造时间不详。总体来说,雍正年间神庙及戏场建设数量最多,覆盖面也最为广泛。

移民的迁徙,给敦煌不仅带去神庙戏场的蓬勃建设,也带去了民间戏剧表演。《中国戏剧志·甘肃卷》载,“雍正三年(1725)由甘肃五十六州县移民至敦煌,各地小调、眉户同时传入敦煌。”而且军队成立戏班,进行演出活动。“乾隆二十五年(1760)沙州卫改为敦煌县,驻军某统领挑选部下士兵组成军营小曲(敦煌曲子)戏班,活动于敦煌城乡之间。”[5](P38)

诚如历史学家赵世瑜说的:“不同人群在不同时期定居与开发的历史,不仅是明清时期普通人的历史,也是明清国家形成的历史。”[8]的确如此,在一定意义上,清初敦煌神庙及戏场的兴建,在记录边疆迁户移民安顿心灵历史的同时,其实也是对国家在西部边陲行驶军事、行政、文化建设的历史记载。

(二)空间上以正祀神祇为主的神庙及配祀戏场主要建在卫、所、县中心区域

清初敦煌卫、所、县行政建置对神庙及配祀戏场建设产生深刻影响。

首先,敦煌卫、所、县中心区域是神庙及其戏场建设的主要阵地。《中国戏曲志·甘肃卷》虽然对清代敦煌神庙戏场具体地点记载不详,但是,从表1戏场名称就可以看出,清代敦煌9个配祀戏场,除“敦煌县黄彩乡老庙戏楼”外,其余8个都在行政中心区域。而且,通过与道光十一年刻本《敦煌县志》“建置志 庙宇”核对,其中7个在《敦煌县志》中都一一对应出。下面列表将《中国戏曲志·甘肃卷》和《敦煌县志》记载神庙戏场建设时间进行对比。

表4 《中国戏曲志·甘肃卷》和《敦煌县志》记载神庙戏场建设时间对比

由上表的对比来看,《中国戏曲志·甘肃卷》所列神庙戏场和《敦煌县志》(卷三)“建置志 庙宇”所列神庙名称及建造时间基本一致,7座神庙所处位置都在城内中心区域。

此外,除与表1所列神庙相同外,表2所列神庙与《敦煌县志》记载相符合的还有:东大门内迤南的“马王庙”,县城内火神庙东南侧的“牛王庙”,城西三里(今旧城墩西北)的“龙王庙”,东稍门外迤南的“蜡庙”,城西三里旧城墩西南的“西云观”,护城东关北的“火帝庙”,东门外迤东的“靖远庙”(岳飞),城内迤南的“地藏寺”,县城西三里的“太阳宫”(今旧城墩西北),今南关粮站院内东侧的“廒神庙”。[7](P330-346)这些神庙的位置记载与吕钟《重修敦煌县志》中“敦煌县庙宇、墩堡、会馆一览表”记载也一致。

古代城内不仅是国家军事、行政机构的中心,而且是文化、经济的中心,是国家控制思想意识形态的中心。清代敦煌,随着卫所、县军事行政机构的设置,对文化意识形态的建设也是紧随其后,而中心区域正是国家行使文化权利的主要空间所在。因此,神庙及其戏场建在中心区域就不难理解了。

其次,中心区域神庙及配祀戏场以正祀神祇为主。众所周知,国家的正祀观念不仅意味着信仰神祇的合法性、权威性,还是政治伦理、思想行为、文化规范等的表征。表1中除“敦煌北会馆戏台”崇祀神灵没有明确外,其余8座的神灵崇祀都比较明确,如:“敦煌县城隍庙戏楼”“敦煌县北台武庙戏楼”“敦煌大佛寺戏楼”“敦煌八腊庙戏台”“敦煌县老君庙戏台”“敦煌县文昌庙戏台”“敦煌行宫庙戏台”“敦煌县黄彩乡老庙戏楼”这些处于中心区域的神庙,都是国家正祀神祇及其配享戏场。表2“关帝庙”“马王庙”“牛王庙”“龙王庙”“蜡庙”“西云观”“火帝庙”“靖远庙”“地藏寺”“太阳宫”“廒神庙”也是国家正祀神祇庙宇,而且举行庙会时祭祀展演十分频繁。毫无疑问,建在中心区域的神庙或配祀戏场,都与国家正祀观念的实施有密切联系。可以说,这是国家意志在敦煌推行教化,并建立正统秩序的结果。

(三)神庙演剧基本都在民俗节庆、庙会期间举行

从表2、表3所记神庙看,清代敦煌神庙数量多,分布面广,而神庙演剧基本都在节庆、庙会期间举行。如表2所列:建于雍正三年(1725)的西郊区龙王庙“五月端午在龙王庙祭祀龙王,演戏三日。”建于乾隆年间的北郊区行宫“三月清明节在此演戏三日。”靖远庙(岳飞庙)“上元节除了开展纪念岳飞、烧秦桧的民俗活动外,还有如打生铁花,荡天平鞦、踩长腿、耍旱船、演戏等。”表3中,建于雍正年间西南隅的“肃州庙”,“祀山神、土地、龙王,农历正月在该庙香火祭祀,演戏三日。”东北隅的“礼县庙”,“祀山神、土地、牛、马、虫王,香火祭祀,多在正月演大戏。”西北隅的“泾州庙”,“供三官、财神、观音洞、牛、马王,香火祭祀,土神,演戏三日,正月十五社火尤盛。”演出的剧种有大戏,也有眉户、秧歌、社火等民间小戏。

值得注意的,在庙会期间,表3所列的39座神庙大部分是“演戏三日”。如此计算,庙会期间至少有117场演出。有的神祇祭祀各坊各庙有演出,如表2所列位于敦煌东稍门外迤南的虫八蜡庙,建于雍正八年(1739),每逢农历四月十五祭祀虫王节时,各坊各庙都要演戏。[7](P346)按一天演出计算,至少也有39场演出,显然,这个数字是相当可观的。如此频繁的戏剧展演,在表征清代敦煌民间信仰热情高涨的背后,反映了民间演剧与神庙祭祀在本质上的联系,应该说,“祭祀主敬”、娱神祈求是民间演剧合法存在的逻辑起点。

另据《重修敦煌县志》载,清代敦煌民间每月都有庙会演出,列表5来看:

表5 《重修敦煌县志》神庙演剧统计[1](P116-124)

由表5看,几乎每个月都有庙会演出,西云观、大西云观、外行宫、大佛寺、八蜡庙、雷祖庙、龙王庙、金花庙等是记载详细的演出场所,还有10处演剧空间记载不详。即使如此,庙会演出时间的固定性、周期性及规律性已经足以反映清代敦煌民众信仰及社会生活的诸多侧面,而这正是敦煌民间演剧得以生存、发展的深厚基础的表征。

(四)乡村神庙演剧以崇祀农业神祇为主

古代传统社会以农业为本,受报功答庥观念的影响,民间一般有“春祈”“秋报”之习。春祭“以祈膏雨,望五谷丰熟”;秋祭“以百谷丰稔,所以报功”[10](P308)故此,也叫春赛、秋赛,祭祀目的无非祈求风调雨顺,土地肥沃,丰收平安。表2所列神庙由于主要在卫所或县的中心区域,因此,农业神祇崇祀不明显;表3所列神庙都在乡村,农业神祇崇拜十分显著。如表3所列39座神庙,其中以山神、土地、牛、马、虫王为主的神灵崇拜多达20余座,龙王崇拜神庙有6座。具体如:东南隅的“下渭户庙”“秦州庙”“漳县庙”“泾州庙”等供山神、土地、牛、马、虫王,农历二月初二祭土神、农历九月九香火祭祀龙王;东北隅“西龙王庙”农历二月廿八,冰消开河,民间称“开河会”,演戏三日;西南隅“平番庙”“肃州庙”“肃州堡庙”“东高台庙”祀山神、土地、牛、马、虫王,正月在庙中香火祭祀,演戏三日。[7](P330-346)

作为新居住地移民抵御自然灾害、祈盼丰收的精神慰藉和希望,以上除具有特定功能的关公、财神、菩萨、娘娘、三官崇祀外,大部分都是以土地神为主的农业神灵崇拜,而且,土地神几乎是每所神庙都要崇祀的神祇。庙会期间,为这些崇祀神灵展演戏剧则是不可或缺的内容。由此可见,以土地神为主的农业神灵崇拜在敦煌民间信仰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结 语

著名敦煌学家李正宇先生曾指出,“大规模移民及移民文化,对迅速提高敦煌地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起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而且“这也是敦煌地区历史发展的特有现象”。[11]综上所述,清代敦煌随着大量移民的迁入,内地传统的生活礼俗、信仰、审美等都得以在敦煌传承,为敦煌多元文化注入了丰富深厚的历史韵味。其中,神庙祭祀演出在清代敦煌移民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从民俗、民间信仰、戏剧文化等的角度折射了清代敦煌移民的日常社会生活。故此,敦煌神庙戏场的研究不仅可以提供清代卫所、移民背景下基层社会日常生活方面的考察,而且对全面认识、理解清代敦煌社会、文化有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 薛 雁)

[1]吕钟修纂.重修敦煌县志[M].敦煌市人民政府文献领导小组整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Lyu Zhong (ed.),RewrittenDunhuangCountyAnnals, in Dunhuang People's Government Archive Leading Group (ed.), Lanzhou: Gansu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2.

[2]鲁刚主编.世界神话辞典[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Lu Gang (ed.),WorldMythDictionary, Shenyang: Liaon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89.

[3]王萍.明清以来甘肃神庙戏场考察[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4,(1).

Wang Ping, Investigation of Gansu Fane Drama Yards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Theatre(JournalofCentralDramaAcademy), No 1, 2014.

[4]刘念慈.戏曲文物从考[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

Liu Nianci,StudiesonTraditionalChineseOperaCulturalRelics, Beijing: China Theatre Publishing House, 1986.

[5]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甘肃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5.

Editing Committee of China Theatrical Annals (ed.),ChinaTheatreAnnalsVolumeofGansu, Beijing: China ISBN Publishing House, 1995.

[6](宋)钱易.南部新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2.

Qian Yi,NanbuXinshu,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02.

[7]李明德.敦煌近代寺庙、庙会及民俗信仰[M]//谢生保主编.敦煌民俗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Li Mingde, Modern Temples, Fairs and Folk Beliefs in Dunhuang, in Xie Shengbao (ed.),DunhuangFolkloreStudies, Lanzhou: Gansu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5.

[8]赵世瑜.从移民传说到地域认同:明清国家的形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

Zhao Shiyu, From the “Immigrant Stories” to Regional Identity: The Formation of the Ming-Qing States,Journalof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icalandSocialScienceEdition), No 4, 2015.

[9](清)苏履吉修,曾诚纂.敦煌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Su Lyuji (ed.), in Zeng Cheng (ed.),DunhuangCountyAnnals, TaiDei: Chengwen Publishing House, 1970.

[10](宋)王与之.周礼订义(第93册)[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Wang Yuzhi, Zhou Li Ding Yi (Volume 93),CopyofWenyuangeSiKuQuanShu

[11]李正宇.敦煌古代历史发展的特殊历程[J].敦煌学辑刊,1997,(01).

Li Zhengyu, The Special History of Ancient Dunhuang,JournalofDunhuangStudies, No 1, 1997.

StudyontheQingDynastyLiteraturesofFolkFaneDramaYardinDunhuang:AnalysisbasedontheQingGarrisonsandImmigration

Wang Ping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folk beliefs and fane plays from the inner land were brought to Dunhuang, along with the arrival of a large number of immigrants, which promoted the prosperous development of folk plays in Dunhuang. Because of the uniqueness of fane drama yard, basic situation of the folk belief in Dunhuang area in the Qing Dynasty is reflected to some extent. The characteristics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four aspects. In regard to the time, the construction of fane drama yard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Garrisons in Dunhuang and the displacement of immigrants. In regard to the space, the fane where the main gods were worshiped and the drama yard for the supplementary worship were built in the central areas of the Wei, Suo and County. The dramas were usually played in the fanes during the folk festivals and fairs. Finally, the plays shown in the folk fane were devoted to the worship of agricultural gods.

Dunhuang, fane drama yard, literature studies, Qing Dynasty

Abouttheauthor:Wang Ping, Professor and PhD Supervisor at the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of Lanzhou City College, Lanzhou, Gansu, 730070.

Thepaperisfundedbythefollowing:Phased results of the art studies projectStudiesontheFolkPlayletandWorshipRitesintheNorthwestofChina(No 11EB129) under the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und.

2017-09-28

[本刊网址]http://www.ynysyj.org.cn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西北民间小戏与祭祀仪式研究”(项目编号:11EB129)的阶段性成果。

J821.33

A

1003-840X(2017)06-0099-10

王萍,兰州城市学院文史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甘肃 兰州 730070

http://dx.doi.org/10.21004/issn.1003-840x.2017.06.099

猜你喜欢
香火山神神庙
神秘的神庙
山海经之人身羊首山神
书之帕特农神庙
财神香火旺
《山神的孩子》创作感言
山神的孩子
烧香发财
烧香发财
牛河梁神庙漫议
神圣的古埃及卡纳克神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