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武术传承发展策略研究

2018-01-04 15:50单静怡
武术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对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武术传承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分析,针对天津市传统武术在非遗申报工作和对已获批项目的保护落实督导机制方面存在的不足及拳种流失严重,项目挖掘整理和科学研究工作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建立专门机构领导我市传统武术传承保护工作,进行严格把关和管理,做好非遗武术代表性传承人的评审和管理工作,建立完善检查督导机制,落实非遗保护计划,完成保护内容,注重发挥体育专业院校对整理研究工作的作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武术 传承发展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8) 10-0005-03

天津具有600多年的历史,地处渤海之滨,为古代燕赵之地,也是近代武术大师霍元甲的故乡,这里行侠好义、民风淳朴、名家辈出,老百姓们参加练武活动也蔚成风气,是传统武术文化资源丰富、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名城。正因如此,有众多的武术拳种、津门武术流派和武术社团组织在天津得以发展和传承,成为津味十足的民族传统体育标志性文化。近年,在国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总体精神下,天津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充分利用天津市传统武术传承发展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对于天津市传统武术的传承发展给予大力支持并取得一定实质性成绩。但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传统武术传承保护工作以及申遗过程中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和不足。

1 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武术保护传承开展现状分析

申报非遗的传统武术项目距非遗申报要求具有一定差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武术申遗工作基本两年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传承人的申报,其核心内容是拳种的传承谱系、技术内容、项目特点和价值等几个方面,许多组织和单位都积极参与申报,这是很好的现象,但所申报的项目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申遗的项目不具有百年历史。所申报的项目应具有百年历史,这是一个基本条件,而有的单位所申报的项目不符合此条件,如螺旋拳等;(2)拳种传承谱系不清。申遗项目必须传承有序、源流清晰,这是首要条件之一,但是有的申报书在此项上多是经不起推敲,表现为脉络不清或牵强附会;(3)技术内容不成体系。有的非遗申报书中技术内容干瘪,不成体系;有的甚至技术内容及其体系填写存在虚夸成分,把别门的东西归在自己门下;有的还在申报中再造“传统武术”,如有的申报人把70年代向别人学过的形意拳、加上自己的姓氏称为某氏形意拳加已申报,不仅不具有百年历史,运动特点和技术内容也均无独到之处;(4)技术特点不明确。有的项目在申报时对运动特点表述不明确,归纳不清,学术性不强,不能把申报的项目技术特点准确精练的表述出来;(5)没有传承人的客观传承资料。按要求在非遗申报光盘资料中,要有实际活态传承行为的记录,有的则没有,这就失去了最起码的依据。

对于已获批国家级和市级的非遗传统武术项目缺乏保护落实督导机制。获得批准列入国家级和市级的非遗传统武术各项目,在申报书中都制定了各自的五年保护计划及其具体内容。那么对已获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武术五年保护计划落实的如何,进展怎样,到底有没有按照事先计划地那样有序地进行?我们做了相关调研,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调研和基本评价:一方面是“活态的”保护传承情况,国家级和市级的非遗传统武术代表性传承人基本上都在进行项目的保护传承活动,表现在“活态的”保护传承形式,如以教学、锻炼的形式带领群众进行本门的拳種项目的传授,另外就是收徒拜师的形式,后者人数较少。二是关于挖掘整理纸质的文字著述,包括正式的或内部的出版物,调研发现正式出版物很少,目前天津无极武术传人高铁静出版有《无极武术简介》《无极龙形掌》等,其他项目有的传承人正在做。同时光有拳谱不行,要在拳谱的基础上,整理编写和出版有理论与技术的教材,有图、有文字、有动作要求,要点直观、易懂,并配有技术录像,只有这样才能称其为保护,保护要体现原汁原味,才能进行所谓传承。为了推广和普及,改革创编新编套路和简化套路应是第二位的工作内容,如拦手门武术四套母拳,操、拦、翻、炮,目前资料中只见有操拳,其他内容没有,应有体现系统技术内容的演练视频或教学视频。这方面工作需要传承人进行整理并设立相关机构进行监督落实。

2 传统武术拳种流失严重,传统武术传承人年事已高和老一辈武术家相继辞世也是影响传统武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2.1 天津市传统武术部分拳种流失较为严重

从1983年开始,在市体委的领导下进行了大规模的武术普查和挖整工作,组织了传统拳术、器械表演,到1986年,历经3年多的时间,初步查清了天津市当时存在的武术拳种,据《天津市拳械录》载,在天津流传的武术有50多个拳种,有代表性、流传比较广泛的在天津市拳械录详细介绍的拳种就有20个。至今三十多年过去了,许多拳种至目前已流失或鲜见。经调研结果显示,传统武术拳种与80年代的相比,有些拳种已经流失,如金陵太极功、肖氏八卦掌、蛇形拳、五子拳、螺旋拳、苌门拳、轻阳拳、悬空拳、恶虎拳、南宫拳、飞虎拳、黑虎拳、迂闪拳、心会掌等。武当太极拳、龙形太极拳、燕青拳、三皇炮捶等鲜见,有的只有数人掌握。武术器械如大枪、双头枪,梢子棍双橛、杵等已经流失或鲜见。

2.2 部分传统武术传承人年事已高和老一辈传统武术家相继辞世

由于许多老拳师谢世,后继无人,致使一些拳种濒临失传或断代。70年代至90年代,活跃在天津武坛的诸多有影响的武术工作者、代表人物、重要传人先后谢世,如拦手武术之刘万福、张文庆,通背拳之邓鸿藻,金陵太极之陈嘉泰,太极推手之郝家俊,鸭形拳之李恩贵,螺旋拳之裘志和,以及李士廉、牛宝元、傅友山、任俊峰等等,他们都是天津近现代武术承上启下,对天津市传统武术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物。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惊悉武林泰斗李文贞老师不幸离世,这不仅是天津武术界也是全国武术界的重大损失。此外,部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年事较高,如北仓少练老会传人屈宝祥现76岁,拦手武术张文仲现年75岁,靠个人去完成保护计划,包括活态传承和文字整理及教材编写,显然存在精力不足等现实问题。有的传承人已病故,如北少林武术代表性传承人商宝良于2013年离世。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天津市传统武术保护传承策略研究

根据天津市非遗传统武术的传承保护工作开展现状,针对调研结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发展对策,以促进传统武术健康、科学、有序的传承和发展。

3.1 领导重视,建立专门机构,领导传统武术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社会的、大众的传统武术开展不仅需要有群众的主动意识和需求,更要靠强有力的领导和健全的组织机构进行有序的组织和落实才能得以实现。做好天津市非遗传统武术保护传承发展工作,要从制度完善和制度创新人手并形成常态。鉴于武术既属于文化范畴又属于体育范畴,从实质工作来看,由文化局、体育局分管,同时与教育局也密切相关,文化部门、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三者要形成合力,应建立一个以市文化局、体育局、教育局、资深非遗武术专家、武协、各单项研究会代表组成的专门机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达到我市传统武术沟通、协调、通报、指导、推动之目的,有计划地促进传统武术的整理、推广、培训、竞赛、学术研究、交流等活动。

3.2 严格把关和管理,进一步做好非遗武术代表性传承人的评审和管理工作

鉴于在非遗申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1)申报单位在填写申报书时要认真填写,实事求是。评审专家对于非遗名录和传承人认定工作,要严格把关。(2)对已列入市级区县非遗名录的项目效仿国家的非遗项目保护实施办法,严格管理。对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武术项目进行动态管理,对于不能胜任保护单位的要进行调整;对于履责不力的保护单位采用退出机制,撤销其资格;对于无作为的要更换保护单位和传承人;对于丧失保护传承能力的传承人及时更换或确立新的传承人。(3)对天津市传统武术进行全面普查摸清家底,不使遗漏。非遗中心要组织专家对天津市传统武术进行全面普查摸清家底,根据项目的内容价值,结合相关文件规定来评定其申报的项目列入哪一级为适宜,做到既要实事求是,也不要使有价值符合要求的项目漏掉。

3.3 建立完善检查督导机制,落实非遗保护计划,完成保护内容

(1)对已经获批列入国家级、市级非遗名录项目的传统武术要建立和完善检查督导机制,由市级专家委员会之专家对获批列入国家级、市级非遗名录项目的传统武术所定非遗保护计划落实情况进行督导和检查。各非遗项目在申遗申报书中都制定了各自的5年保护计划。5年保护计划进展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果,存在什么困难,实际落实情况如何,要进行阶段性检查、指导督促和验收,促使各项目保护计划的实际落实。避免政绩化、虎头蛇尾。(2)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应积极扩大招生授徒,以“活态”的形式,传承传统武术,并积极组织学习班,在青少年和教师中进行传承推广。(3)代表性传承人加强挖掘整理保护研究,注意横向联合。国家级、市级、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应积极完善本项目的理论与技术的挖掘整理,围绕传承谱系、技术体系、拳械套路、技法技理、功法方法、训练方法、拳谱文献、兵械实物、武德武礼进行,重点是技术体系、拳械套路、技法技理、功法方法、训练方法,挖掘整理注意实质内容要原汁原味,要制作有图、有文字的技术教材以及录像视频等配套形式。在挖掘整理和研究过程中,要加强横向联合,传承人可与具有研究能力的高校武术教授横向联合进行.发挥各自优势,联合攻关。而后根据需要可将部分传统武术项目改编为简化套路进行推广,使其发挥传统武术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使老百姓易学易练,在动作数量和难度上进行改革和创新。

3.4 注重发挥体育专业院校、武术专家教授专长,加强传统武术的整理和研究工作

各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名额是有限的,一般只有1至2人。注重发挥体育专业院校、武术专家教授专长,体育专业院校具有较雄厚的科研能力和相关资源,武术专家教授具有几十年的武术教学、训练、科研的经历和成果,有的在传统武术方面有一定的专长,因此,应注重发挥武术专家教授在此领域的专长,鼓励其对天津特色的传统武术项目进行研究和著述,并在科研经费上给与一定的资助,这也是非遗保护和传承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倪依克,胡小明.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J].体育科学,2006(8):66-70.

[2]周伟良.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统武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7):868-870.

[3]单静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天津市传统武术保护传承的优势与成绩分析[J]搏击·武术科学,2015(1):4-6.

[4]伍娟,林志军.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5):132-134.

[5]戴超平,蔡 莉.我国体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策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4): 41-44.

[6]张纳新.基于非物质文化遺产保护视角的传统武术文化保护策略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55-58.

[7]何英,李英奎.传统武术申请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5):92-96.

[8]张志雷.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传统武术代表性传承人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4(4):57-61.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武术怎么了?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